寫作情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疫情期間,很多學校以網課形式展開教學;疫情散去,同學們陸續返校。有同學覺得,線下教學有老師維持紀律,有同學相互交流,學習效果好,而前段時間上網課時自己的學習效率不高;也有同學認為,上網課更能培養自覺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真正考驗一個人是否能夠自主學習,也是一種不錯的經歷。請你寫一篇文章,和同學們談談這段網課經歷給你的啟示。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要抄襲;不少于800字。情境說明
1 你能夠準確把握兩種觀點嗎?
兩種觀點雖然都指向網課的優劣,但角度并不相同。第一位同學認為,線下教學有人監督,便于交流,指向有效的知識學習,更適用于自覺性、自制力一般的同學;第二位同學認為,上網課可以培養自覺性、自我管理能力,指向自我提升,更適用于積極樂觀、自制力強的同學。二者并不矛盾。上網課可以考驗自主性,并不等于人人能經得起考驗;線下教學便于維持紀律,并不意味著提出此觀點的該同學自己不守紀律,也可能是出于對自制力差的同學的關心。準確把握兩種觀點的意思,考慮其合理性,不曲解,不上綱上線,是理性表達的開始。
2 怎么才能提出有價值的觀點?
有價值的觀點應該是辯證的、有建設性的。所謂辯證,就是能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討論問題,要考慮觀點所適用的時空、條件、對象。例如疫情期間老師不能面對面授課,學生在被動接受網課時,能夠看到其優勢,這本身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適應性強的表現。所謂建設性是指要在雙方觀點的基礎上向更深處思考,抓住現象背后的本質,提出解決的方案。例如:導致自己學業荒廢的根源是網課嗎?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怎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3 如何寫出深度?
交流對象是同學,大家有共同的經驗,所以既要寫到自身經驗以引發共鳴,又不能贅述太多大家都熟悉的信息。要注意把握情境任務中“網課經歷”與個人“啟示”之間的關聯,不能把網課只當作一個引子,轉而另起爐灶,將話題轉移到自律、自主、紀律等方面。觀點應該從網課經歷中得出,并以網課經歷為論據來證明??梢陨钊胗懻摳羝粱优c當面互動的區別、教學場域對個體學習的影響、信息獲取與情感熏陶的關系、外界監督與自主學習的互補等問題?;匾暠炯?/p>
翁以唯 指導老師:王羽
疫情期間,家是永遠的港灣。我們學生,秉持“停課不停學”的態度參加線上學習已有數月之久。
疫情對我們的打擊,是出乎預料的,也是異常猛烈的。齊澤克認為,疫情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其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距離的再定義、生活空間的更迭以及工作和學習模式的改變。顯而易見,我們與同學、老師的面對面交往在減少,同時與親人的關聯更緊密。也就是說,我們活動的社會空間、公共空間在縮小,而經營好私人空間的意義在此刻凸顯了出來。
要知道,在疫情禁錮我們的時空、縮小我們人際交往范圍的同時,即在“外部”縮小的同時, “內部”則會相應地擴大、拓深。我們的生活境遇相較“前疫情時代”來說變得更個人化,也就使拉康的“大他者”之“凝視”的影響大幅減弱。換句話說,我們得以回視本己,因為在此種情況下,他人或社會環境的要求對我們的影響變小,自我開始逐步擴大它的影響力。
其在線上學習中的一大體現,就是我們經常會在相關討論中看到的“自律”這一話題。在排除強權話語參與這一前提的情況下,一個話題所涉及的矛盾雙方通常存在力量強弱的對比——被強調的一方力量更強。因此,在線上學習中自律的重要性被廣泛認可和強調,這也意味著他律強制力的萎縮。
在拉康那里, “為成績而學習” “為父母而學習”等非本能的學習都出于“大他者”的要求,都不是出于人類天性的本己需求??梢钥吹?,相當一部分人是被“大他者”所主導的他律推動著學習的。這也就意味著,線上學習期間,一個人如果對學習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同感,那么宣稱能保持一貫的真正內化的學習幾乎是癡人說夢。換句話說,線上學習讓我們回視本已、正視自我, “回視”我們“認同”了什么、“內化”了什么。 “為了某個目標而學習”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習的目的是其本身而不是為了什么。只有出于本己需求的學習才能被真正“內化”,否則還是另一種形式的他律。
“本己”的顯露是十分珍貴的,也是十分危險的。線上學習的利弊與之類似,它既是考驗我們自主
循序新進,從統觀疫情影響人們生活境遇的整體特點出發,揭示出生活場景趨個人化的現狀,并引用拉康的觀點,使文章更有深度,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回視本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線上學習對自律的高要求,眾所皆知。作者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運用聯糸思維和矛盾分析法,提出線上學習中他律強制力的萎縮,妙哉!
揭示“回視本己”的內涵——發自內心地認同學習、不斷內化學習,論述清楚到位。
舉反面例子,指出強制開攝像頭進行線上學習監督的做法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短視行為,用他律遮蔽彌足珍貴的“本己”,得不償失。論述體現思辨性,高人一等。學習能力的一次寶貴機會,也可能是讓我們深陷自我放縱深淵的推手。故而老師、家長會擔憂和焦慮,甚至通過“全開攝像頭”等手段加強監督——或許這樣能夠更有效地達到監督學習的目的,但同時也用絕對的、強制的他律將我們的“本己”掩蓋。
顧明遠教授認為,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因為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獲得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重點不是具體的學習場所,而是學習過程中人本身的成長。實際上,無論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都只是外在手段,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促進我們的自我成長,幫助我們從被動的他律走向主動的自律。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我們回視本己,在自律中回歸本己、獲得成長。線上學習如果運用得當,同樣達到了學習目的,也就不必拘泥于形式。
第四到六段本論部分,由疫情對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影響逐步推進到學習的本質,著眼“自律”這一文眼,立足拉康的理論,闡釋回視本己、內化學習的重要性。既運用學術概念,讓觀點更加精確;又結合現實中的例子加以論證,正反結合,體現作者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辯證看待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線上、線下學習都是手段,關鍵問題還在于學習主體即學生回歸本己、獲得成長。結尾升華全文,收柬有力。
總評
文章準確運用拉康、顧明遠等學者的思想,學術化的語言是本文卓越于同類文章之處,體現作者閱讀素養之深厚。更可貴的是,作者不拘泥于復述大家哲人的觀點,而是以之為輔,為己所用,借以闡發自己對線上學習的獨特理解和思考,敏銳機智。文章層次豐富,整體架構有序而不失靈動,提出的“回視本己”“從被動的他律走向主動的自律”等觀點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給人深刻的啟發,讓人耳目一新。
(點評:江蘇省蘇州中學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