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隱喻作用的插圖
師: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單元,包括魯迅的兩篇文章《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夏衍的《包身工》、孫犁的《荷花淀》、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節選)》和王愿堅的《黨費》。除《包身工》外,都有插圖。
生 : 老 師 要 跟 我 們 聊 聊 插 圖嗎?我過去可沒注意過課文的插圖。
師:中國過去的小說大多是有插圖的,插圖多是木刻版畫。如果過去沒仔細看過,現在就先來看看《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珂勒惠支的插圖《犧牲》(圖1)吧。
生:老師,課文下面注釋說她是德國的版畫家,“左聯”五烈士遇害時,她還和一些文藝家聯名提出抗議。她和魯迅先生是同時代的人,他們有過交往嗎?
師:珂勒惠支是一個有使命感、有良知的藝術家。
魯迅說她“不但為周圍的悲慘生活抗爭,對于中國也沒有像中國對于她那樣的冷淡”,并第一個將她的版畫介紹到中國。他們沒有直接的交往,但是珂勒惠支曾在給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信中,請史沫特萊轉達她對魯迅的問候。
生:這幅畫好陰郁啊。
師:珂勒惠支的兒子死在戰場上,后來她的孫子也死在戰場上。她創作了許多悲傷的母親的形象。《犧牲》是《戰爭》七幅畫之一,魯迅稱其飽含“強有力的,無不包羅的母性”。羅曼·羅蘭說:“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民的困苦和悲痛。”她善于運用粗重的線條、強烈的明暗對比,集中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情緒和氣氛。我們注意觀察畫面中母親和兒子的形象。
生:母親和兒子偏白,但背后襯著一塊黑,黑色之外又有一圈白,白圈的外圍又是黑的。這種圈狀的畫法很有意思,讓我們不得不把感情和注意力放在人物身上。她要表現什么呢?
師:畫面呈現的是母親把孩子奉獻了出來,作“犧牲品”。這兩個人物都是裸體的,線條原始粗獷,這種原始色調,是西方現代美術自高更以來極為重視的藝術手法。高更就是大家熟悉的《月亮與六便士》里的男主人公的原型。珂勒惠支的作品并非對現實的摹擬,而是通過扭曲現實,表現內心激烈的情緒。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藝界比較推崇先鋒意識和創新精神,對西方新興藝術中那些“剛健質樸”的創造則關注較少。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里說,他和柔石等人設立“朝華社”,目的是“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樸的文藝”,其中就有不少珂勒惠支的畫。
生:珂勒惠支這幅畫可能與她的經歷有關,也可能更廣泛地表達了戰亂給平民帶來的災難。魯迅在文章中兩次提及柔石與版畫的關系,教材配上《犧牲》這幅插圖,編者肯定是有用意的。
課文中魯迅寫道:“當《北斗》創刊時,我就想寫一點關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夠,只得選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犧牲》,是一個母親悲哀地獻出她的兒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個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記念。”魯迅似乎藏住了一些話沒有說出來。
師:你的感覺很好。“左聯”五烈士犧牲后,當時的媒體不敢報道,魯迅默默用這幅畫表示對亡友的紀念。一直到1936年4月4日,魯迅在去世半年前寫作《寫于深夜里》時依然念念不忘:一九三一年——我忘了月份了——創刊不久便被禁止的雜志《北斗》第一本上,有一幅木刻畫,是一個母親,悲哀的閉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
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紀念。他是我的學生和朋友……然而不知道為了什么,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龍華和別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槍斃。當時的報章上毫無記載,大約是不敢,也不能記載,然而許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間了,因為這是常有的事。只有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我知道她一定還以為她的愛子仍在上海翻譯和校對。偶然看到德國書店的目錄上有這幅《犧牲》,便將它投寄《北斗》了,算是我的無言的紀念。
這一年的10月19日,魯迅辭世。
生:老師,我懂了。在一個罪惡的時代,先行者被剿滅,同道者無限悲憤,而這悲憤無法用文字公開表達,先生就用了這幅悲哀的畫,寄寓了對柔石深深的嘆惋和敬仰之情。
師:是的。文字無以表達,插圖充分揭示了語言未曾涉及的部分。這就是插圖的作用。當時魯迅用的是隱喻,今天教材編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配這幅圖,讓我們聯想到柔石母親強烈的喪子之痛,對魯迅在柔石慘遭殺害后的悲憤之情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與文字相得益彰的插圖
生:文學作品的插圖,除了具有老師上面說的隱喻意義之外,一般情況是怎樣的?
師: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科學論文或者說明性文章,插圖與文字最好的關系是圖文互證。文學作品的插圖大都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情節、景物、人物形象進行表現,幫助讀者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當然,不同的插圖作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對圖畫素材的選擇是有差異的。小說《小二黑結婚》發表之初,反響很大,羅工柳、張映雪、賀友直等多位畫家都畫有插圖。賀友直一畫再畫,畫了幾十年,風格也在不斷變化。教材選的是丁聰的插圖(圖2)。
生:丁聰的插圖似乎側重勾勒人物的精神狀態。羅工柳的插圖(圖3)除了人物還關注場景,如五角星、窗格、粗笨的桌凳,充滿鄉土氣息。
師:針對同一部作品,雖然不同畫家筆下的人物具有共同特征,但羅工柳的人物更樸實、更寫實,丁聰的則多一些變形和夸張,有點漫畫風。與羅工柳同齡的張映雪給《小二黑結婚》畫過連環畫。
張映雪這幅畫(圖4)刻畫了三仙姑神婆的身份特征,如供奉的神壇、幛幔、蠟燭、香爐,再現了人物的生存環境。三仙姑曾是前后莊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她好逸惡勞,逐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的神婆。趙樹理描寫她“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幾乎每天都要涂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這幅畫正好表現了她攬鏡自照的一瞬間,體現了插圖選材的準確性和典型性。
生:愛美不是壞事吧?趙樹理是不是自己思想太封建了?
師:重點不在這里。小說中三仙姑是一個裝神弄鬼、不愿參加勞動的人,她不僅妒忌女兒小芹未來的幸福婚姻,而且還貪財出賣女兒。無論從舊道德還是新道德來看,這種侵害他人幸福的自私行為都是不能被原諒的。趙樹理當時塑造這個人物另有意圖,他意在揭示一些農民精神的落后、陳腐,推進移風易俗。說到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另一位為《小二黑結婚》創作插圖的畫家賀友直。
生:我聽說賀友直最愛畫的人物就是三仙姑,而不是小芹或小二黑。
師:是嗎?我沒聽說過。不過賀友直在半個世紀里畫過五種版本的《小二黑結婚》,早年可能更多從政治層面上對作品進行演繹,后來更多從藝術性、從自身感悟的角度詮釋這部經典作品,創作更放松、更隨意、更生動詼諧。賀友直非常喜歡趙樹理的這部作品,喜歡的是作品的敘事及人物趣味。這里面的人物非一時一地之獨有,其他時代、其他地方仍然會有這些人的影子,所以他通過一次次繪畫不斷重新解讀這部經典作品。有興趣的同學課后不妨看看《小二黑結婚五繪本》(趙樹理著,賀友直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版)。這里我們看三幅畫,一幅是小芹和小二黑在一起聊天的場景(圖5),色彩鮮潤,畫面溫馨,黃土高原的特色被淡化了。——只要符合作品的內在邏輯發展,有助于作品主題的深化,也是可以的。一幅是三仙姑(圖6),請注意看她上衣的鑲邊、褲腳的繡花、鞋子的顏色與花飾,還有扭動的身姿,最要細看的是鏡中人的臉,很不年輕的臉上涂滿了胭脂。任何人在任何年齡愛美絕非壞事,但第一要得體,錯位的愛美在他人眼里就是一個笑話了。這幅畫將三仙姑的喜劇外表暗暗涂上了悲劇色調。還有一幅是其近年的作品(圖7),人物完全寫意化,筆觸簡約、凝練,與原著的諷刺意味相去甚遠。這種插畫與原著的寫作意圖保持一定距離,但與原著的敘事風格還是非常吻合的。
生:老師說的這些插圖,有的重在寫意,有的重在寫實;有的凸顯時代特征和作者的寫作目的,有的更關注作品的語言風格和人物形象的趣味。無論哪一種畫法,都要選取典型的場景和動作,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