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期我們要介紹的是小說的象征結構。象征是一種表現手法,即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意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當這種手法貫穿全文,乃至成為整個小說架構的基礎時,便產生了象征結構小說。簡言之,象征結構小說的意圖是最大程度上用圖像符號來反映復雜的現實世界。在這以小窺大的奇妙張力中,我們得以感受到小說背后隱藏的斑斕世界。
考題再現
麥子紅柯
他們住在祖國邊疆曠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護下去。不管是誰,問他們搬不搬走。他們都說要住下去。當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辦呢?你前腳走,草就后腳跟過來,這兒的草有多兇哇,你剛轉個身,它們就爬到窗戶上,往屋里鉆。”老頭脾氣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頭總以為他住的是宮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來,房子周圍的樹就不怎么高。這兒的樹都是矮個兒,都是那種憨厚的榆樹,樹杈很多,葉子很密,就是長不高。風大。樹像綠獅子,毛發紛亂,瘋狂地撲打風,風疼得滿地打滾,躥到天上,發出長長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發出猛獸似的嗥叫。風嗥叫起來,地都動呢。老頭嚇唬老婆婆:“樹抽打它們呢,樹是老天爺的鞭子,老天爺要抽它們,它們只能哇哇亂叫。”老婆婆戰戰兢兢:“老天爺為啥抽它們?”老頭說:“誰讓它們亂跑,老天爺可容不得誰整天亂跑。”
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里,老頭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麥田里,麥子嘩嘩響起來。
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籠頭,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凈遼闊的蒼穹上吃草,云吃草的聲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麥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麥芒上,麥芒濃密綿長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觸摸到夏天最美麗的地方。
麥子在老婆婆的掌心里顫動。
老婆婆的手黃巴巴的,長滿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黃的繭。那些繭豆真大呀,又圓又壯實,比麥粒兒大,比麥粒兒好看,就像小太陽。大漠的太陽都這樣子,小小一點,原野就像合起來的手掌,太陽在金色的指縫間回落。有時太陽會掛在樹梢上,掙扎半天也掙不脫,把樹都拉彎了,茂密的樹梢牢牢地抱著太陽不肯松手,就像一個粗野的漢子緊緊抱著他心愛的女人。
老婆婆的額頭閃動著快樂的光芒,發出夢囈般的叫聲:“長高了,長胖了。”老婆婆搓開麥穗,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老婆婆用手輕輕拍打著:“哭哇哭哇,快哭上一聲。”
老婆婆曾生過一個孩子,那孩子夭折了。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生過孩子。
那時,他們年輕力壯,老頭自己動手做了幾只木碗,換了一口大鍋,好像他們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說:“拿什么養活他們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們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邊是遼闊的原野。
曠野無邊無際,伸向遠方。好多年以后,從大城市來的洋學生把這遼闊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頭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頭只知道他要養許多娃娃,老頭就從“太平洋”開始的地方墾荒。老頭端著簸箕①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涌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唰唰聲。麥種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
老頭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團部接受重要任務。他已經30歲,他在農場最偏遠的地方開荒種地,領導想起了他的婚姻問題。傳他去團部的重要任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他騎馬跑了三天三夜,趕到團部。他喊報告進去的時候,政委正跟一個青年女子談話,政委的臉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卻眉是眉眼是眼,長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
政委說:“怪我無能,沒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轉身走了。他勸政委別生氣:“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適合我。”政委吃驚地看著他,他說:“我那地方需要結實的女人,跟馬一樣結實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說:“你要身體棒的,還真有一個,長相差些,心靈絕對美。”
他很快就見到那個大塊頭女人。他們在豬圈見面的,她是炊事班長,兼管豬圈。她接觸過好幾個男的,都沒談成。她跟豬待在一起,那些豬個個肥壯無比。大家發出驚嘆:誰跟她過日子,誰就能肥壯起來。就是沒人動這個念頭。他們見面,她就說:“你這么壯,你還來找我。”他說:“誰不想壯?”“你想壯?”“我想壯。”“你找對人啦。”
他們就這么說好了,她跟他走。她騎上團部最好的大白馬,跟他走了。
走進荒漠她就顯出優勢,她在空曠荒涼的景象中亮麗起來。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讓到前邊,她圓渾渾的長脖子跟枯死的胡楊打個照面,胡楊就亮起來,堅實的木紋顯得很清晰:她整個龐大的身軀一下子讓大荒漠充滿了生機。
女人和駿馬走在太陽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沒想到他能娶這么大一個媳婦,一個頂三個。
“你說我一個頂三個。”
“三個女人才頂你一個。”
“從來沒人這么說過我。”
“我是你男人才這么說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這么說我,我喜歡你這么說我。”
跟那個年代所有的邊疆故事一樣,他們的洞房在地窩子里。他們說:“我們雖然住的是地窩子,但我們種的是太陽。”麥子生長的樣子就像太陽升起來……
長滿谷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
老頭端著大簸箕,麥種撒光了,簸箕里還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來啦。老婆子開門啊。”泥土金閃閃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們是簸箕命。”
他們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紋的紋路,沒有一只斗,全是簸箕。
斗才聚財,簸箕不聚財。老婆婆說:“咱不要財。”老婆婆搓開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么多孩子。”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糧食等。
問: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說工具箱
一、象征性情節結構
象征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段之間的連接線索。它實際上就是作家表現客觀世界時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謀篇布局的方式。
這種方式,往往伴以象征體出現,而后通過象征體和人物的相互作用表現作品的主題。象征體的選擇、安排、描繪是象征結構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象征結構的發展中,它開始還只是一種只有一個象征體的中心象征結構。發展到后來,象征體周圍的人物也具有了象征意義,象征形象不再是一個,而是兩個或多個。這樣,象征結構也就由中心象征結構變為整體象征結構。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就是整體象征結構的代表之作。其中,老人是人類頑強意志力的象征,而大海則象征著人生的角斗場。老人與鯊魚的搏斗被看成人類與外界強大的破壞性力量的搏斗,而老人追求的大馬林魚則是人生美好理想的象征。因此,老人與海的搏斗史,其實就是人類精神與外界困境的抗爭史,整部小說呈現出典型的象征性結構。
具有象征性情節結構的小說一般呈現出以下藝術特點:象征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性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么這些小說的意蘊將黯然失色,甚至蕩然無存。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征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從成品看,則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征涵義。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為了讓象征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作者會故意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有意模糊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因此,盡管故事情節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的、清晰的。
象征形象有時具有大幅度變形的特點。象征性情節結構中的形象有時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夸張和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質才更為強烈,才更利于傳達形而上的理念。
事實上,象征性情節結構在作家的創作中并不少見,從我們熟悉的魯迅的《藥》到卡夫卡的《變形記》,都是具有象征性情節結構的代表作。而即使整體結構不呈現出象征結構,象征手法也是作家們經常喜歡使用的技巧。解讀小說背后隱藏的象征義,便是這類小說的重點與難點。特別是現代小說,很多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正常”象征物的選用,而樂于塑造夸張、變形的象征物,從而使得整篇小說帶有荒誕的色彩。與此同時,其背后映射的思想理念,也由對外在世界的關注轉向對人內在的形而上的思考。因此,想要更好地解讀現代具有象征性情節結構的小說,我們有必要對象征主義的寫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二、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一起成為文學史上具有原型意義的三種基本創作美學。象征主義文學是起源于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并于二十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象征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
比起對于外在世界的關注,象征主義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情感為重點的老路。但它對個人情懷的抒寫與浪漫主義的抒情大異其趣。它抒寫的是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或者如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真理”。
在典型的象征主義小說中,具有象征性的荒誕的情節在文章中心凸現出來,象征的細節圍繞著這個情節展開并為主題服務,而對不同人物的描述則退縮甚至被擠壓到邊緣。也就是說,人物在小說中被面具化,成為一種為強調象征主題而服務的原型。典型的象征主義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從而使讀者似懂非懂,在恍惚若有所悟中體會此中深意。
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中,象征主義就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沒有它,作品就不可能把反對“肉體上吃人”提高到揭露“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吃人”這個高度;沒有它,狂人所呼叫的“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等就完全失去了沉痛的味道;沒有它,整篇《狂人日記》就只剩下了一堆瘋話。正是象征主義的使用,使得這篇短篇小說具有了巨大豐富的思想容量。
總之,象征性的結構只是一種外在的謀篇布局的方式,而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常常成為其內在支撐。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觀照,才能對這一類小說形成更為全面的了解。
考點分析
象征性情節結構以及象征手法的使用在當下的小說中并不少見,而小說中的象征物及其代表的象征意義便成為經常被考查的對象之一。就近幾年的高考題來說,2019年全國Ⅱ卷的《小步舞》中的“小步舞”就是逝去時代的象征,老人對小步舞的執著象征著對精神家園的尋找。2021年新高考I卷的《石門陣》、2021年浙江卷的《麥子》、2022年上半年蘇錫常鎮四市一模測試中的《墻壁》,都涉及對象征物的象征內涵以及作用的考查。由此可見,目前對象征性小說的考查主要還是集中于對典型象征物的考查,且象征物的選用暫時還“正常”,但隨著小說考查的日益多樣化,我們不排除夸張、變形的象征物會在后面的小說考查中出現的可能性。
答案解析
“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②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邊做貢獻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