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曾經在《為什么讀經典》的卷首語中,向文學經典的作者致以最強烈的深情:
我愛普希金,因為他是清晰、諷刺和嚴肅。我愛海明威,因為他是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郁。我愛史蒂文森,因為他表現為他愿意的那樣。我愛契訶夫,因為他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
經典文學作品,以其永恒的美、深邃的思想以及強大的生命力,帶領人們走向精神原鄉。然而在全媒體時代,多種信息媒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當代人的思維模式。因此,文學經典的當下接受成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最近,“林黛玉發瘋文學”悄然走紅。網友們模仿《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言語方式,將其嫁接到當下生活中,創造了諸如“橫豎就拿那么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的“林黛玉體”語言。
有網友認為,這是將經典踩在腳下來秀優越感,令人不適;也有網友認為,如此反應過激,大可不必。
這一現象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新聞鏈接
2022年3月21日,“林黛玉發瘋文學”沖上微博熱搜榜,擁有超過一億的閱讀量和五萬多討論者。這一現象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時評精析
“林黛玉體”為什么火了?
李哲
“橫豎就拿那么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①“林黛玉發瘋文學”近來走紅。在微博,擁有超過一億的閱讀量和五萬多討論者;在視頻平臺,“男版林黛玉發瘋文學文案”“林黛玉發瘋語錄”等話題,更是激發了網友們創作與模仿的欲望。
思路小結
開門見山,以對現象生動具體的描述開篇,簡潔明了。
不過,也有人說,“林黛玉發瘋文學”是將經典踩在腳下秀優越感,令人不適。③我覺得,這未免是有些反應過度了,大可不必苛責熱情的網友。④如果對林黛玉的經典臺詞進行模仿造句,就可以毀掉一部《紅樓夢》,那《紅樓夢》未免也太脆弱了。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于它的生命力很強。⑤
經典既不是用來隨意糟蹋的,也不是用來束之高閣的。⑥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審陶瑋所講,“黛玉體”“林懟懟體”“黛玉發瘋體”的流行,都反映了當今讀者對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語言犀利的個性特點的捕捉和發揮,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充分反映了文學經典的影響力。
⑦換句話說,能夠對文學名著里的人物語言活學活用,至少說明他們讀過這一作品,并且較為熟知,才能模仿得惟妙惟肖。⑧而這種“亞文化”的流行,無形中也增強了古典文學作品之于當代的魅力,客觀上也發散了文學經典的影響力,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承。⑨
思路小結
承接開頭的話題,先拋出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再用強有力的理由反駁,可以看出作者思維的辯證性。行文邏輯為“立‘靶子’—表明觀點—打‘靶子’—概念界定——重申觀點”。
類似的現象其實還有很多,如對魯迅名言警句的化用,對金庸作品及其主人公的解構;⑩相反,過分神秘化和神圣化經典,其實才是對經典的一種傷害。 文學作品就是用來讀的,對它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盡可能地提供條件和引導,讓更多的人閱讀它、談論它、運用它。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認為,這種造句方式,都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者被社會“熱捧”的話語資料,創造新的話語形式,表達獨特的心理感觸。“不管是‘知音體’‘甄嬛體’還是‘黛玉體’,我認為都是一種積極的話語方式,不必有什么苛責。”
事實上,相比那些簡單粗暴的口水式吐槽和指責謾罵,這種帶有文化味兒的回懟和諷刺,難道不更值得接納嗎? “林黛玉發瘋文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網絡“短平快”表達的一種反叛。這種反叛,有著教育普及、網民文化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社會整體進步的體現。
思路小結
由一個現象看到一類現象,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文學經典的當下接受問題。
坦白說,在四大名著中,雖然一說起《紅樓夢》的文學史地位,它幾乎是無爭議的第一位,但是在大眾普及方面,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它的國民熟識度并不如其他三部。哪怕是不識字的老人、認字不全的小孩,都能對《西游記》津津樂道,但是坐在一起討論《紅樓夢》,卻需要一定門檻了。
現在,這些林黛玉句式的流行,雖然稱不上什么文學,但可以看作對《紅樓夢》的生活化應用。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尤其是加班族和考研族。他們偶爾停下來,需要在社交平臺排遣一下自己的壓力,而直白的吐槽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借用經典文學作品來表達情緒便悄然流行。
這有什么不可呢?互聯網本就是生活化的,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它不僅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商品,也堆滿了人們的各種情感、情緒和情調。面對這種豐富性和多元化,我們應該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而不是消極慨嘆。
思路小結
由《紅樓夢》在當下大眾接受中相對較難這一現狀出發,再結合年輕人的特點和互聯網的特點,重申自己的觀點——對“林黛玉體”應該保持包容態度。
(本文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3月26日)
寫作任務
近日,“林黛玉發瘋文學”悄然走紅。針對這一現象,清華大學博士生馬越然認為:“經典想要在輿論場引發一定的共鳴,讓人們快速進入這個話題,都需要‘標簽化’。”
面對文學經典被“標簽化”的問題,你怎么看?請寫一段簡短的評論,談談你的理解和思考。
寫作范例
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信息時代,文學經典竟以一種啼笑皆非的方式重回大眾視野,引發一股熱潮。在眾網友的揶揄中,作品的人物、情節紛紛被貼上了“標簽”——《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成為“花花公子”的代名詞,而《包法利夫人》則成為“白窮美反復出軌”的模板。
文學經典成了這般模樣,自然引起許多人的憤懣,他們認為這是對歷史長河中文明瑰寶的一種糟蹋。然而,“標簽化”似乎已成為快節奏生活的必然產物。在狹小的屏幕內,人們只鐘愛那些能快速讀完的容量極小的噱頭性文章,只愿意借助屏幕去了解一切,正如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信息”。然而,這種急速掃視的閱覽方式,將會使我們沒有耐心去品味文中的“伏脈千里”,沒有辦法靜心深思,也沒有辦法領略作者的妙筆生花,無法與作者的靈魂發生共振。人們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個簡短的論斷,也正因如此,“標簽化”成為一些人靠近經典的唯一方式。
即便如此,我相信經典并不會如此脆弱。只是,除了給經典貼“標簽”,我們還應該找到新的方式,讓大眾走近經典。我們不需要那種蓋棺定論式的甚至噱頭式的“標簽”,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把經典中能引發我們思考的、能喚起我們美感體驗的細節鋪展在大眾視野中。
——浙江省溫州中學高一(7)班 鄭楊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