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物內心構建一個嶄新的世界
生:老師,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個學習任務怎么落實呢?
師:我們這節課就來落實一個樣本。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性格可能沒有文學作品所揭示的那般復雜,但不能因此認為文學作品是過分闡釋。因為被描寫的對象不一定有機會、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省。這好比我們的身體并不完全由我們做主,健康出現了問題,我們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醫學專業人士。
生:老師是想說,我們自己經歷的生活,其中包含的各種酸甜苦辣,需要文學家來重新解釋和揭示,對吧?
師:對。被描述、被塑造的人物,更多的是作家創造出來的,即使這個人物有原型。早期的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且多是臉譜化的,寫神魔如孫悟空、豬八戒,寫帝王將相如劉備、孫權、曹操,寫英雄豪杰如李逵、魯智深,其性格都有明確的標志。傳統小說的人物性格,從出場到終了,一般不發生變化,至多是一層一層涂上相同的色彩,使其更加鮮明;人物的行為受堅定的意志驅動,內心很少有矛盾掙扎。我們學習《復活》時曾給大家介紹過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這種寫法在中國傳統小說中是不多見的,直到《紅樓夢》的出現。
生:《紅樓夢》中的人物都很復雜?
師:當然不能這么簡單概括,而是說,《紅樓夢》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男女,不是神魔,不是帝王,也不是豪杰,沒有呼風喚雨、沙場征戰這些大起大落、神秘曲折的宏大故事,都是日常生活的瑣細。如何讓讀者產生興趣呢?作家必須更多地關注人物內心,以細致入微的描寫,從人物內心出發,構造另一個宏大世界。
生:老師能結合具體的人物跟我們講一講人物的豐富性嗎?
師:我先跟大家解釋兩個名詞。有些小說塑造的人物,在其行動中只表現了單一性格特征,我們將其稱為“扁形人物”。在生活中,我們認識人,也常常用這種扁平視角,如:這個人忠誠老實,那個人滑頭滑腦;這個人謙和有禮,那個人不可一世。為什么會這樣呢?“標簽化”有利于識別,不用費腦子思考。要知道,大多數人是不太愿意動腦子的。但如果經歷的人和事多了,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人其實并不像扁平視角所觀察到的。譬如,一個卑鄙可恥的人,在靈魂深處可能是一個藝術家,多彩的線條,美妙的旋律,甚至午夜的月亮,都可以打動他。當他念著“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他的心也會甜蜜地柔和起來。一個待人接物十分溫和的人,總是帶著恬靜的微笑,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一人獨處時是多么乏味無趣,無論是滿月的光輝還是輝煌的落日,他都無動于衷。生活中的人,其實不是一個“標簽”能概括的,他可能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標簽”。文學作品中,有一些人在行動、思想中表現出一些相互沖突的性格特征,我們將其稱為“圓形人物”。
生:老師,能不能說,“圓形人物”,是指一個人身上有相互沖突的動機或性格特征,而“扁形人物”只有一種易于辨認的性格特征?
師:大意如此。我們下面就討論《紅樓夢》中的“圓形人物”,體會其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節課以薛寶釵為例,課后大家可以另選人物進行討論。
薛寶釵可愛還是可惡?
師:許多人討論文學作品中的某個人物形象時,喜歡問:你喜歡他嗎?你當然可以喜歡他、厭惡他、崇拜他、蔑視他,但有一個問題更重要,你真的了解他嗎?譬如說薛寶釵,多少紅學家唇焦舌敝,也沒講出個結果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還要繼續討論下去,這真是一件好玩的事。
生:老師,紅學家對薛寶釵都有哪些評論?
師:有人說她無情、冷漠,冷到靈魂深處;有人說她理智,但情商很高;有人說她機詐狡猾、奸險詭譎、虛偽兇狠;不少人說她“裝愚”“守拙”,深諳世事,善于避嫌,清醒而明哲保身。但作者的知音脂硯齋說她“貞俠”,哲學家牟宗三說她是“一個女中的圣人”。另有學者認為她是一個“揣摩大人心思的孩子”,活得太累。對于金玉良緣的破滅,有學者解釋,寶釵專門做圣人,而寶玉卻專門做異端,兩人的價值取向從一開始就格格不入。
生:老師,這些人真有勁,我聽上去就感覺他們是盲人摸象。別說“圓形人物”,我都覺得她是“球形人物”了。
師:你這個概念很好,球形更具立體感。也許他們都獨具只眼,看得都對,但看的都是或大或小的一個局部。我們這節課也不可能全面分析薛寶釵形象的豐富與深刻,但可以從文本出發,用解剖局部的辦法,多獲得一些寶釵不同側面的印象。
可能結果還是盲人摸象,我們盡量多摸摸象頭、象腳和象尾巴。
生:我記得第三十二回里她跟王夫人關于金釧兒之死的一段對話,我不知怎么評價她,覺得她的話有點道理,又覺得這個人有點可怕。
師:說說你的理解和困惑。
生:如果我當時走進了王夫人的臥室,看到她正在為此事垂淚,我不知該怎么勸她。我說不定會罵她貓哭耗子——假慈悲。當然,我沒有虛擬自己在大觀園里的身份。我只能想:如果是黛玉走進去了,她會怎么勸呢?
師:優秀的作家安排情節都是精打細算的。這出戲必須是薛寶釵上場,只有她上場,才能展示出她性格豐富的一面。
林黛玉進去遇到舅媽垂淚,也可能安慰幾句,但不會這么出彩,對塑造黛玉性格沒有多大意義。
生:有點道理。確實是王夫人主動挑起的話題:“你可知道一樁奇事?金釧兒忽然投井死了!”如果是黛玉進來,她可能擦掉淚水將話題引開。王夫人知道寶釵是能耐心聽她講故事的人,于是將事情的前因后果說了一遍,最后表示了一點愧疚。寶釵真是會替人著想(開脫),硬說金釧兒是在井沿上玩而失足落井的,為了更周全,又說她如果真是和王夫人生這么大氣而投井,那也是個糊涂人,不足為惜?!矣X得寶釵這樣罔顧事實,全無底線,有點可怕。
師:接著說。
生:王夫人都覺得前面說的理由不能使她心安,寶釵又勸她多賞幾兩銀子發送金釧兒,以盡主仆之情。最后還主動獻出自己的新衣服,作為金釧兒裝殮之用,毫不忌諱。這讓我難以評判。
師:她沒有強烈的是非觀,眼里只有長輩和權力。她知道安慰王夫人是為自己加分的事,所以曲意逢迎,這種本能的自私壓倒了對事件的正常判斷。——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鮮見。
與林黛玉相處的薛寶釵
師:人物形象的塑造,總是在具體的事件中完成;人物性格特征總是在這個人物與其他人物交往的過程中顯現。上面分析薛寶釵的形象,就是在她勸慰王夫人的一段話語上展開的。要分析薛寶釵的形象,首先要關注的當然是她和賈寶玉、林黛玉的相處。
生:寶釵對黛玉是真誠的嗎?她們不是情感上最大的對手嗎?
師: 前面不是說過嘛, “ 圓形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矛盾的復合體。偉大的作家敢于直視人性的深淵,普通作家只能描述人性的一個側面。
生:老師,我看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覺得寶釵實在可惡、無恥;看到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又覺得薛寶釵淳厚、真誠。
師:生活中也有讓我們又喜歡又討厭的人,只是普通人的性格可能沒有那么尖銳突出。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置身于作家的“手術刀”和“聚光燈”下,因而更加鮮明。塑造這樣的形象,能激發讀者去聯想與反思。你先說說寶釵的可惡吧。
生:寶釵本來在園中撲蝶,追蝶到了滴翠亭下,無意間聽到小紅與墜兒在說私房話,而且說的是小紅和賈蕓的私情。以寶釵的身份,自然無意去聽這些烏七八糟的話。她正要躲開,亭內的人擔心外面有人偷聽,也準備打開窗子察看。這時,寶釵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待在原地不動,既顯出偷聽的猥瑣,又可能會刺激眼空心大的小紅狗急跳墻。怎么辦?寶釵此時急中生智,大喊一聲:“顰兒,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說,一面故意往前趕。這樣就將偷聽的事推到黛玉身上?!液芘宸氣O的機智,但我不能接受她這種嫁禍于人的做法。
師:有人因此認為寶釵奸惡至極,是不是也言過其實了?寶釵金蟬脫殼,讓黛玉“躺槍”,她這一行為確實于德有虧,沒有必要替她開脫。但寶釵不是提前設局陷害黛玉的,這點也要明確。分析文學作品,我們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欣賞曹雪芹設計的情節是多么精妙上面,也只有這樣的情節才能表現寶釵性格銳利的側影。
生:那我明白了。我們太習慣從道德層面去討論人物形象了,其實欣賞作品還要看作家運思的技巧。也許當我們義憤填膺之時,正是作家最欣欣然的時候——看,讀者被我撩撥得如癡似狂。設計最恰當的情節,人的個性才能迸發出來。那一瞬間,寶釵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作家就是要絞盡腦汁設計這樣的瞬間。
師:你已經懂得了最重要的東西。還有一個情節是寫釵黛的和解,在第四十二回。第四十回行酒令,黛玉無意間說出了《牡丹亭》《西廂記》里的詞句,在古代貴族大家庭里,姑娘家是不宜看這些書的。寶釵善意提醒黛玉,黛玉馬上滿臉飛紅。寶釵并不繼續為難她,而是現身說法,講自己小時也看過一些閑書,并就此發了一通不可讀雜書、以免移了性情的議論。黛玉聽了,“垂頭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應‘是’的一字”?!惴治鲆幌伦髡邽楹卧O置這樣的情節。
生:釵黛是情敵,但她們之間不是那種一見面就拈酸吃醋的低級趣味,不是一味地攻訐嘲弄。高明的作家會將矛盾推向高峰,但矛盾的妙處就在于還有和解的時候。老師,我怎么覺得我說出了你的話,我是不是進步太快了?
師: 跟聰明人交流是愉快的。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過,面對偉大的作品,我們都要低下頭來。低頭更有利于沉思。請重新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樣通過最具個性的情節,怎樣掌控情節發展的節奏來表現“圓形人物”的?整本書閱讀的收獲,就在這些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