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發生了偉大社會變革,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深刻領會、系統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就要增強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這個本質要求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為現實。
中國式現代化的由來
回首來路,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近代以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先后進行了一些列探索,如魏源的“師夷長技”、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胡適提出的所謂“全盤西化”,到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和建國方略,但所有努力都未能找到一條合適的現代化道路。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才逐漸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了光明前景。
為什么西方的發展道路在中國近代難以實現呢?因為中國近代要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有兩大基本問題要解決:第一,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第二,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也就是中國的現代化。
從現代化歷史來看,中國道路就是指中國從一個落后的封建的農業國轉變為發達的工業國的歷程和路徑。中華民族的解放、發展和復興與帝國主義的控制、壓迫和顛覆是貫穿于這個歷史過程的根本矛盾。從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看,后發型的現代化國家在社會生活總體上同時具有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等多重因素特征。因此,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歷史性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同時存在。應該如何有效解決呢?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當代中國發生了偉大社會變革,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樣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主要體現在經濟建設方面,開始時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后來提出實現工業、農業、科技與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從物質的現代化開始過渡到制度的現代化。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方面特征: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總書記強調,這些特征都要在我國發展的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政策舉措、工作部署中得到體現。
總書記概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方面特征,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一個新突破、新發展。這五個方面的概括意味著我們對西方的現代化理論實現了超越,超越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現代化,同時也超越了西方走擴張掠奪殖民的現代化老路,開辟了一條嶄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
怎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作出科學概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我國如何加快實現現代化在認識上不斷深入而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發展路徑,也是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前進道路上,更加自覺地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覺地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就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未來五年,我國將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科教興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國、文化自信自強、民生福祉、綠色發展、國家安全、國防軍隊建設、“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從嚴治黨等12個方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如何把握開局起步的關鍵期?報告中有諸多具體表述,比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