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油價一波連漲,讓油車用戶們叫苦不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是不是要買新能源車了。其實這波漲價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相信不久就會出現拐點。
不過,電車的漲價潮這一段時間也是一波接一波。芯片的緊缺因為俄烏戰爭和疫情反復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而新能源車上芯片的使用量是油車的幾倍,而且核心優勢更離不開芯片,再加上其他原材料價格同樣上漲,新勢力企業規模化效應還沒形成,漲價也是無奈之舉。
對應油價上漲,其實電價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國家統一定價,很多公共充電樁的價格也都是有波動的。最近,特斯拉不僅取消了免費充電的額度,還上漲了超級充電站的電價,最高的地方已經超過2.5元/kWh,而且充電時還可能產生高額的超時占用費(最高6.4元/min),之前更因為系統故障讓一位特斯拉車主收到一張384.63萬元的充電欠費賬單。另外,小鵬汽車宣布其自營充電樁的峰值充電價漲至1.92元/kWh,并且也降低了免費充電的額度。看來充電成本增加肯定是一個大趨勢,充電站的建設維護成本也需要攤平,就像共享充電寶一樣,用習慣了就只能接受它們的漲價。
當然,車企除了在用戶端提高“收入”之外,在供應商這里也開始“自救”了。電池作為新能源車的核心部件,寧德時代的市占率已經連續兩年超過50%,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市場定價權。從市場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家獨大肯定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的。車企自然不愿總是為寧德時代打工,已經紛紛開始為擺脫或削弱寧德時代的壟斷在提前布局,都在自建和投資電池生產企業。
近日,上汽集團和青山實業簽署合作投資協議,在廣西柳州成立賽克瑞浦、瑞浦賽克兩家合資公司,并建設年產20GWh動力電池電芯及系統項目。這是上汽集團繼2017年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后,首次與第三方公司成立電池合資廠。而之前,專注于3C消費類電池供應的欣旺達增資的24.3億元中領投方就包括蔚小理各自的關聯公司。中創新航已經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自主體系內動力電池第一供應商,裝機量在國內排名第三。此外,比亞迪和長城汽車旗下分別有弗迪電池、蜂巢能源自配,國軒高科深度綁定大眾汽車,孚能科技鎖定戴姆勒和吉利。有了車企的支持,這些處于第二梯隊的電池供應商自然有信心從市場上分得不小的蛋糕。這對于電池行業的技術發展也是有利的。
而寧德時代自然不愿失去現有的地位,他們也加快了包括鋰、鎳、鈷等上游資源方面的布局,已在全球投資超100億元。雖然也有車企開始布局上游,但從資金實力、行業地位、品牌認知等方面與寧德時代還是有不小差距。
不過,有競爭就能讓這個行業發展更有序,最終受益的還是終端的消費者,等到電池價格變得更加“親民”了,新能源車的發展就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