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月
當前是素質教育創新時代,藝術院校教育的建設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藝術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培養藝術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藝術院校要圍繞當代藝術人才培養發展趨勢要求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科學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組織引導廣大師生參與到豐富有趣的人文素質活動中,以促使他們能夠不斷提升個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以及職業素養等。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教育對于藝術院校培養全面專業人才能夠起到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藝術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創新創作高品位藝術作品
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藝術名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都充滿了極為深厚的文化內蘊,它們能夠全面反映出藝術家自身的藝術品位與先進的審美理念。藝術作品是人類思想感情的物化形式,人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會將自身豐富的情感寄托在藝術作品中,以此來表達自身的情感與思想。藝術院校教育工作者通過不斷加強對藝術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關于藝術的各類文化知識,了解各類藝術作品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創作出更加優秀的藝術作品[ 1 ]。比如,對于繪畫藝術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清代畫家鄭板橋的竹子系列作品,向學生詳細介紹作者的人生閱歷和人品,比如他筆下的竹子之所以蒼勁有力、寧折不彎,被世人一致推崇,是因為他為人高風亮節、正直清廉,始終追求如竹子一樣的氣節精神。基于此類人文素質案例開展教學,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激勵他們創作出更多具有藝術品位的作品,從而成長為大家一致認同的優秀藝術家。
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促進藝術產業穩定發展
在社會發展歷程中,任何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努力做到德藝雙馨,堅決履行好“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重要職責。文藝事業本身有著極為強大的社會感染力,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來的各種文藝作品會對社會民眾產生深遠影響,理應接受社會民眾的檢驗。人類社會文藝發展歷史證明,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社會大眾考驗,并能夠為大眾帶來藝術美的體驗和享受的藝術作品,才能夠成為經典之作。一位優秀的文藝大師,不僅要具有高超的藝術才華,還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由此可見,藝術院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有效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與文化修養水平的提升,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觀,并借助藝術創作為社會民眾傳遞充滿正能量的健康思想,推動社會建設和諧有序地發展[ 2 ]。德藝雙馨是每個藝術工作者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同時也是他們恪守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必然要求。藝術院校要通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有效地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德藝雙馨的人才,滿足我國藝術產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傳承社會文化藝術,提升社會整體人文素質
基于文化強國的戰略實施背景,我國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為社會健康文明文化建設發展創設了極為有利的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工作,其明確強調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3 ]。各地區藝術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重要職責,匯集了各類藝術領域的專業教育人才。因此,藝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積極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引領廣大藝術專業學生大力傳承弘揚優秀藝術文化,讓藝術院校成為弘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國家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的市場主導作用,積極制定頒布相關政策措施,指導各地區藝術院校努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讓藝術教育工作者帶領學生一起傳承弘揚社會文化藝術。祖國文化繁榮發展離不開多元文化思想的碰撞,更需要綜合型人才的大力支持。藝術院校需要將人文素質教育有效納入學校教育工作體系中,以促使其成為提升社會整體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現狀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師資力量比重偏低
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各地區藝術院校在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對藝術專業知識與技巧的學習、掌握與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育人的素質要求。在人文素質教育建設方面,藝術院校更多只是圍繞校園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圖書館建設等方面內容進行,沒有科學設置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也沒有根據市場人才培養要求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特點補充完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內容,導致無法有效滿足各藝術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習需求。當前,在我國藝術院校教育建設的發展過程中,藝術知識類課程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教師與學生會在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訓練學習上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而人文社科類課程并沒有學分方面的具體要求,這也導致教師與學生不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也就無法有效地發揮人文課程的素質教育作用。除此之外,藝術院校的人文師資比重偏低,大多數藝術院校并沒有組建培養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文素質教育人才隊伍[ 4 ]。藝術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通常是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擔任,并未聘入具有豐富實踐教育工作經驗與能力的人文素質教育從業者,從而導致藝術院校的人文課程教學質量偏低,無法滿足新時期社會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
學生人文素質整體偏低,阻礙藝術人才培養工作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藝術院校的學生人文素質基礎較為薄弱,而導致這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藝術專業考試導向與學生藝術學業偏好。在我國應試教育發展環境下,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會關注到升學考試。藝術類專業學生在學習中會將重心轉移到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忽視對文化課的學習。因此,相當多藝術院校的學生文化課學習能力與水平偏低,在高中學習生涯中常常會出現各學科考試不及格的情況,他們為了升學考試順利進入藝術院校,會將大量時間與精力花費在藝術專業的“修煉上”,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藝術人才的全面發展。而藝術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藝術專業能力的提升,忽視了對其各類藝術文化知識的教育,導致難以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第二,藝術院校重實踐、輕文化。受實用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影響,各地區藝術院校在教育工作上更加注重藝術專業學生的實踐學習,忽視了其文化課的學習,致使藝術專業學生知識面過窄,難以適應社會互動融合的發展要求。藝術院校較多學生缺乏對文學名著的閱讀學習,更多地只是借助影視作品了解海內外文化,而有些摻雜了虛構成分的影視作品不利于學生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由于藝術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與學生也未能正確認識到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修養水平偏低,心理承受能力也普遍較差,這可能會使得其在將來進入社會后難以適應工作的節奏與環境。
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開展實踐改進措施
完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組建優秀的人文師資隊伍
在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各地區藝術院校除了要加強藝術專業課程建設工作外,還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藝術專業課程體系中,實現藝術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建設的共同發展。藝術院校需要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市場開展調研分析工作,結合市場企業單位對優秀藝術人才的培養要求和本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情況,合理補充完善人文課程體系,加大對人文課程教學課時的比例設置與學分設置,促使教師與學生都能夠重視人文課程的學習,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人文課程內容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藝術院校還需結合自身的辦學規模和教育條件,適當加大對優秀人文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以確保能夠組建起專業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出人文師資的作用,促進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藝術院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優秀的人文教師不僅能夠啟發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創作的思想靈感,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水平和道德素質,從而使他們在將來畢業進入社會后可以快速適應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做好本職工作[ 5 ]。因此,藝術院校需要定期組織人文教師參與專業化的培訓教育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促使他們能夠堅決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在學生群體中樹立良好的模范榜樣,切實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向學生傳授豐富的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形成先進的道德品質。
強化人文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諧發展
藝術院校在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中,要不斷強化人文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不能只是停留在課堂教學框架下,這樣不利于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校園文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因此,藝術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指導學生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學習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開展文學演講、繪畫創作、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這樣有利于在校園中營造出和諧健康的學習交流氛圍,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一方面完善學生的自我文化知識學習結構,另一方面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校園人文環境是藝術學院順利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工作、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藝術學院的領導必須高度重視人文教學與校園文化環境的創新融合工作,并激勵廣大師生共同參與到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中,發揮集體力量,共同去營造富有感召力、內涵豐富的校園人文氛圍。
轉變人文素質教學理念,實現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發展
現代藝術院校教育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要確保學生有扎實的藝術專業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使其將來進入社會后能快速融入職業崗位工作中。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時轉變人文素質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加強藝術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藝術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到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社會培養同一類型的機械化藝術人才,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要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促使學生成為全面健康發展的藝術專業人才。針對當前我國藝術院校學生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質普遍缺失的問題,藝術院校需要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材、教學形式上進行全面優化和改進,以多元化的人文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打好人文課程學習的基礎,以優良的人文精神鑄就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 6 ]。除此之外,藝術院校人文教育工作者還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結合學生自身發展情況優化人文素質教學方式,凸顯學生在課堂內外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學生參與人文素質教育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以個性化、激發式的教育倡導學生全面提升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
綜上所述,現代藝術院校要想保障自身教育建設穩定持續地發展,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高能力、高素質的藝術專業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創新改革工作。藝術院校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和人才培養要求,科學完善人文課程體系,組建優秀的人文師資隊伍,加強人文素質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工作,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文化交流學習活動,滿足他們對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小紅.論藝術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04):140-141.
[2]朱占文.論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與開展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13(02):64-66.
[3]蘇丹,竺麗芳.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08):166,167.
[4]郭連業,王亞力.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冶金教育,2019(04):110-111.
[5]詹翊.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123-124.
[6]魯旭蓉.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創新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藝術教育,2015(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