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媛 張艷 李青嵩
應有之義:弘揚勞模精神是建設高職校園文化的應有之義
在任何歷史階段,勞模始終是彰顯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面旗幟,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領頭羊,始終是催人奮進的時代領跑者,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在社會,在高職院校弘揚勞模精神可以感染并引領廣大勞動者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有利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技能型人才。
弘揚勞模精神是高職學生加快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
高職院校作為中國制造業人才支撐的主陣地,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其人才培養質量關系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能否實現,決定著中國能否由“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和“智造強國”,更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當代“00后”高職生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信、可愛、可為的年輕一代,將來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生力軍,但受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還存在勞動意識不足、進取意識不夠、奉獻意識不強等現象。
高職學生將來會進入社會,進入企業,進入工作崗位,需要一定的職業道德。國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積極努力、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勇于創新,而每一個勞動者的成功也離不開社會、企業這個大舞臺??v觀勞動模范的成長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勞模都是來自一線的勞動者,他們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的“品牌”,更是身邊勞動者積極模仿學習的對象。因此在高職院校弘揚勞模精神,不僅僅是對勞模精神的宣傳,更是在勞模精神的指導下引導高職學生以勞動模范為標桿,主動自覺樹立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自覺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融為一體,將來在實習、工作中頑強拼搏,踏實奮進,盡職盡責,增強職業道德。所以弘揚勞模精神是引導高職學生加快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
弘揚勞模精神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手段
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以及職業教育強國目標離不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李克強總理在接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指出“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新時代的勞模精神與職業素養在文化傳承、教育導向、道德提升等方面有一定的關聯耦合性。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是順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春天,為企業轉型升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是提升高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的有效手段。
高職教育過程不僅是訓練職業技能的教學過程,更是培養職業素養的育人過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職生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就必須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因為職業素養是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調查研究表明,用人單位選拔錄用高職畢業生時將職業素養中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排在第一位,通用能力次之,專業崗位技能更次之。在校園弘揚勞模精神有利于營造崇尚勞動的濃厚氛圍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有利于進一步激發高職學生心中蘊藏的道德熱情,提升他們對專業的積極性,對專業的熱愛;有利于更好地引導高職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思想意識??傊?,職業素養對高職生就業競爭力、職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終生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實現人才培養“零公里就業”目標的關鍵要素,更是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要在勞模精神的持續引領下,倡導學生一起做弘揚勞模精神的研究者、宣傳者和踐行者,為成為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勞動者而不懈奮斗。
弘揚勞模精神是實現高職學生職業理想的重要助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現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辛勤勞動、接續奮斗。宣傳、弘揚并踐行勞模精神可以感染并引領廣大高職學生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
高職學生最終都會走向職業崗位。在未來職業生活中,他們都有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勞模精神有助于職業理想的實現,也有助于自身理想的實現。每個人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都希望成為某種行業的專家,成為各自工作崗位上的突出者。而要實現人生理想、職業理想,就需要認清自我,調整自我,挑戰自我,樹立堅定的信念,努力完善自己,歷練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腳踏實地地朝著既定的目標邁出堅定的步伐。勞模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正好為高職學生自身理想的實現提供了精神支撐。
當破之題:高職校園文化培育勞模精神的當前局限
高職院校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的重要場所及渠道,也是弘揚勞模精神的有效載體。但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勞模精神的教育創新能力略顯不足,針對性不強,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特色化勞模精神教育資源挖掘力度不足
“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就必須根植于中國大地?!毙@文化中的勞模精神要深入學生、教師的心中,就必須首先做到,認識其內涵,樹立認同感,得到情感共鳴,才能更好地入腦入心。這就需要我們做有心人,挖掘身邊人、身邊事,用心發現搜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并可以體現勞模精神的人物、事跡、故事,努力在課堂內外宣傳、繼承、弘揚,使得勞模精神與校園文化在融合過程中呈現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色、歷史底蘊。但在實際中,我們很多時候弱化了身邊故事,不擅長從身邊事著手挖掘資源,對于校史、學校的發展理念、學校的優秀工作者、先進事跡僅僅是寫一篇報告宣傳,未真正從中挖掘其內在精神,也沒有專門的負責人負責這塊,導致對學院、本地特色的勞模精神教育資源挖掘力度不夠。
制度化勞模精神培育設計重視程度不足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勞模精神宣傳融入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這樣一來可以規約甚至強制教育的主客體自覺主動接受勞模精神教育?!钡怯捎谝恍┵Y源原因,目前勞模精神融入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制度性勞模精神活動存在階段性。部分學院對于勞模精神活動的舉辦,大多集中于五一時間段,在這特殊的時間段舉辦一些“熱愛勞動”視頻、演講等比賽活動;而對勞模精神的科學內涵宣傳學習相對弱化,從而導致學生對于勞模精神的反饋、入腦、入心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第二,理論學習的引導出現模糊性,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高職院校對于勞模精神的宣傳一般側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黨課、班會及其他一些社團活動。這些形式更多側重于介紹人物事跡,在某種程度上會忽略其內涵的解讀,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人物角度,忽略了人物事跡背后的精神,而這精神是我們需要宣傳弘揚的核心思想。第三,針對性的勞模精神制度文化宣傳不夠。學校很多制度性活動具有籠統性,沒有針對性地列出宣傳弘揚勞模精神的實際活動,同時更多側重于課堂中的講解,忽略弱化課外潛移默化的宣傳手段、宣傳形式、宣傳內容。對校內線下開展的相關活動,前期宣傳較少,相關活動開展缺乏持續性,開展情況后期反饋缺乏等。當前高校在校園文化環境中培育勞模精神,以求二者相互推動、融合并最終共生于不斷發展的校園文化中。
破題之向:基于高職校園文化培育勞模精神的路徑
作為當代高職學生,無論未來從事什么職業,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良好的職業素質的前提條件。從現在起,高職學生就必須發揚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腳踏實地學習,盡職盡責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始終保持高昂的熱情和闖勁、拼勁,切實提高自身學習水平。
有效利用宣傳手段,學習模范
學??梢岳霉倬W、公眾號、抖音號、宣傳欄等進行全方位、全角度的宣傳,以勞模為目標,找差距,找準自身定位。與勞模的先進事跡相比,大多數普通勞動者還存在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差距,學習勞模精神,就是要以勞模為榜樣,主動找差距,學習領會勞模先進事跡的精神實質,學習勞模的優秀品質。只要認真領會,認真踐行,普通勞動者也會取得不平凡的成績,逐漸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
新時代的勞模為我們加強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樹立了榜樣。我們通過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可以不斷激勵自己。學??梢岳酶鞣N宣傳渠道、活動方式,宣傳職業模范的典型事跡、事跡背后的故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將勞模精神的內涵入腦,入心,轉化為行動,為實現就業及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同時鼓勵高職學生要虛心,不但要向這些模范人物學習,還要向身邊的老師、同學、工廠師傅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把職業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拓寬勞模精神實踐通道,提高素養
從身體力行的勞動中凝練經驗與知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職學生從校園成功走向社會工作的必要途徑。實踐鍛煉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勞模背后的默默付出,勞模背后的苦干、實干精神;實踐鍛煉可以幫助學生識別職業特征,挖掘與養成職業興趣,助力職業選擇;實踐鍛煉可以幫助學生習得并提升職業技能,形成職業規劃,助推職業生涯,成就職業理想。
人的優良道德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實踐活動是道德品質形成的源泉,也是職業道德修養提升的歸宿。高職學生在領悟勞模精神的內涵,學習職業道德理論的基礎上,只有不斷融入社會,把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活動聯系起來,才能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價值所在,正確審視自己的不足。每次處理完問題之后,要進行總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以便下一次吸取教訓。高職學生要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終提升職業道德水平。
立足高校自身特色,積極開發教育資源
勞模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文化屬性,它隨著歷史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升華。第一,立足院校特色及所在區域的紅色文化、歷史底蘊,講好自身所在區域的勞模故事,講好院校自身發展歷史、發展過程。每一所學校的發展過程都是一部全校師生的奮斗拼搏史,在這過程中必然有陪著學校一起成長的師生故事,所以我們可以突出挖掘校史故事,在學校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展現愛崗敬業、努力上進、甘于奉獻的人物、事跡。第二,立足學校校歌及校訓的內容,解讀校歌、校訓中體現學校育人宗旨的內容,展現學校創新、奮斗、自強的精神面貌,結合勞模精神的內涵設計校訓、校歌,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第三,立足學校師資,開展勞模文化研究。結合自身學校特色及師資力量,鼓勵引導師生開展勞模精神的研究,以理論研究、應用型研究探析科學路徑,從而更好地回應更多現實問題,有效地開發勞模精神校本文化教材,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勞模精神研究成果,為本校校園文化、引領勞動風尚、推進“勞模精神進校園”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琳,常春.新時代勞模精神探析[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02):25-29.
[2]顏穎婷,黎瑛,馮祥強.新時代勞模精神融入高校的價值蘊意及路徑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1):140-142.
[3]祝世彬,王夢林.高職院校勞模精神育人路徑探索——以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23):76-80.
[4]朱一超,李佳耀.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探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73-79.
[5]石棋.基于構建校園文化培育勞模精神的路徑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21(02):32-37.
[6]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7]朱德超,郝明.新時代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75.
[8]田鵬穎,劉康.“勞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20(08):49.
【基金項目】2021年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SZYB2021-15);2021年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高職勞動教育路徑研究”(SZYB2021-08);2021年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校級教育教學教改項目“基于CIPP模式的高職<勞動教育>課程評價考核體系構建與實踐”(GZZX2133023);2021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五育互育”的師范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1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