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祥惠 魏婧怡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科教育的全過程以及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因此,在現階段的初中教育中,學校及教師要更加專注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發展為綱”的原則,注重實效,使德育工作向著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讓初中生的道德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成長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優秀新青年。
一、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建立健全德育體系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德育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目前德育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未建立健全德育體系是阻礙德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對犯錯誤的學生所采取的德育措施相對單一。學生犯錯,教師往往會采取處罰措施,如讓學生罰站、打掃衛生等。而這一系列處罰措施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局限,學生往往會因為害怕受到處罰而不犯錯,但是對錯誤本身并沒有清晰的認知和深刻的反省。可見,建立健全德育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學生的道德素養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二)教師職業素養有待提升
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對德育的效果存在直接聯系。但是當前德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更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德育。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素養和道德素養嚴重不匹配,不利于學生整體發展。再者,教師由于對德育的認知不足,所開展的德育活動形式大過于內容,德育的有效性較差。教師自身所儲備的德育知識比較少,教學理念落后,使教學氣氛過于沉悶、死板,學生一味地接收德育知識的灌輸,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和領悟不足,從而使德育效率和教學質量低。
(三)教學形式缺乏創新
教師在開展德育活動時,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滯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從而使學生課堂的參與感低,學生的興趣比較弱,德育的效果差。教師往往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對教學德育的關鍵內容,往往缺乏對德育內涵深度挖掘,學生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再者,教師忽視了德育的實踐教學,想要學生深刻地認知德育內涵,應該將德育內容運用于實踐活動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使德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做到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容易出現“知行不一”的情況。
(四)教師和家長之前缺乏有效的合作
教師和家長之前缺乏有效的合作是導致德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對學生的道德素養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部分家長家庭教育的方式過于強勢,往往以經驗灌輸、強制教育等方式進行,使學生對德育產生一定的排斥、抗拒心理。基于這一現實情況,教師應該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雙方及時地反饋學生的情況。教師積極引導家長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方式開展德育,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德育的補充,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相作用。
二、加強德育,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質的原則
(一)知行合一原則
知行合一指的就是教師在德育過程中不能只是為學生傳遞理論化的知識,而是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聯系與整合,要將理論教學升級到實踐的高度。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知曉相關的理論知識內容,并且能基于理論做相關的實踐探究,使學生的道德認知能與自身的品德行為有機地融合,這樣才能將德育真正地落到實處,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將學生培養成為高品質人才。
(二)正面教育原則
正面教育指的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德育的時候,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融入更多的科學的德育理論知識,要以引導學生學習與實踐為重心,對他們施展正面教育,耐心、細心地指導并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盡可能地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困難,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綜合學習效能獲得提升與發展,最終讓德育的效果得到具體的展現。
(三)集中教育原則
集體教育原則指的就是教師在實施德育的時候,應該注重以整個學生集體為主導,要以他們整體為單位,全面施展德育。以班集體為主的德育能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德育知識,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集體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這樣才能讓德育深層滲透于學生個體,實現對他們的全面教育。
三、加強德育,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質的措施
(一)完善德育體系
在完善的德育體系的指導下開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高效。以此要求教師首先確立德育目標,厘清德育的思路,構建教學框架,細化教學內容,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從而系統地開展德育活動,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實、貫徹具體的教學細節,引導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方向深刻地認知德育知識。比如,教師開展德育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感恩,那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要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等,渲染教學氣氛,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快速地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此外,教師應該意識到建立德育評價機制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充分地體現因材施教的優勢和意義。而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地采用體罰的方式強制讓學生承認錯誤,而是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從心底認為這一行為是錯誤的,是與道德相悖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革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形式和內容
德育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德育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為進一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教師應該積極地革新教學理念,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符合學生實際的情況的多元化教學形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對德育的內容進行革新,加強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覺得德育內容比較熟悉,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對德育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教師教學相關的德育知識的基礎上,以教學主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比如,教師開展德育的主題是“回報社會”,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的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以小組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一起探望孤寡老人,讓孤寡老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熱心人士的溫暖和愛護;學生可以一起做“垃圾清理員”,幫助環衛工人一起清理垃圾,讓這座城市看起來更加干凈、美好;學生可以一起去流浪動物收容所,幫助工作人員一起給流浪狗洗澡、刷毛。通過這一系列事件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配合
教師和家長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對學生的德育無法面面俱到,因此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配合至關重要。學校德育為家庭教育做鋪墊,家庭教育則是對學校德育的優化、補充,使兩者有機合作,共同發揮作用,從而使德育的效果實現最優化。家庭方面所開展的德育具有隨機性、靈活性、非系統性的特點,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家長為代表的家庭德育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家庭教育也存在不足,不同家長所具備的德育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對學生輸出的德育內容具有明顯的不同,使學生的道德素養參差不齊。而學校所開展的德育相對而言,更加系統、科學,學生所接收的德育知識也更加全面。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有效地互補,所以在施行德育的時候,既不能忽視學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要讓二者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德育實效。
(四)積極營造德育環境
當前德育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就是德育環境的缺失,學生往往在具體的情景中自我認知和自我反思的態度非常誠懇,但是缺乏環境的營造,學生也不能很好地踐行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積極營造德育環境是當前不可忽視的任務。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物質環境。物質環境使學生能獲得更直觀的感受。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的角落位置放置一個書架,上面擺放與德育內容相關的書籍,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行閱讀。或在教室的墻壁上粘貼德育的橫幅,讓學生在這一環境中接受德育知識的熏陶。其二,精神環境。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熟知學校的規章和制度,讓學生嚴格地遵守;再者,教師教唱校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德育,再者,學校的相關人員應該積極地組織學生舉辦德育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德育環境的創設,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五)積極滲透人文教育因素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教師在實施德育的時候,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和理念。所以教師的德育工作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注重學生的個體性發展,公平、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則,所以教師就應該增加對學生校外生活與校內生活的了解,關心并關注學生一舉一動,要讓他們堅持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在校內的一舉一動,要對學生在校內的方方面面有一個具體的了解與認知,這樣才能促進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實施與開展。在實施德育的時候,教師可以體現人文主義精神,利用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升華初中德育的人文內涵和品德意識。在新媒體時代,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德育方式,積極地踐行人文教育因素,改變傳統的德育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能在課后利用多媒體自主閱讀一些比較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增強學生的民主理念,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
2.注重樹立崇高的榜樣
在初中階段的德育中,教師應該借助滲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施展德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管理好自己,要起到帶頭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這種方式對學生做好榜樣,讓學生能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受到優秀教育思想的滲透與渲染,能以教師為榜樣,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思想品德修養。而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德育的時候,也應該對學生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與認知,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發現他們在每一個方面的優點與缺點,然后嘗試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的名人事例,讓他們找準自己的榜樣。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一些早期人文主義時期的作品,讓學生在課后能仔細閱讀,使思想與精神能受到這種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接受更多人文主義因素的熏陶與感染,還能深入地了解各種人文主義因素,能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嚴格地要求并規范自己,向自己的榜樣學習,成為一名有思想、有品德的優秀新青年。
(六)加強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初中時期的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對外界事物還充滿著十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內容并不能得到切實的理解與感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施展德育的時候,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傳遞德育知識和人文主義教育知識,而是要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施展德育。因此,教師應該將具體的德育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聯系,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有關于德育知識、德育實例的分享,進而有效地滲透人文教育因素,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這樣才能讓德育工作在不被影響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有趣的德育故事或具體鮮明的生活德育案例,進而鞏固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使學生能將德育帶入具體的生活,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并認知德育知識,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所閱讀的名著,如《堂吉訶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等,讓學生大膽地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觀念,領悟主人公身上所存在的優秀品質。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實現有效的遷移引導,讓他們思考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或事,加深他們的認知,讓他們將視角放置在生活中,這樣便能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德育實效,讓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初中的教育教學要更加注重德育實踐,借助德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因此,教師要立足于現狀,分析現階段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分析初中施行德育應遵循的原則,最后再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優化德育路徑,比如,可以從完善德育體系;革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形式和內容;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配合;積極營造德育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強德育,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