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

2017年4月,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陜西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陜西以中心片區87.76平方公里、西安國際港務區26.43平方公里、楊凌示范區片區5.76平方公里自貿獲批范圍為支點,自此邁入自貿試驗區時代。
今年4月1日,陜西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第5年。5年間,陜西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622個改革創新案例,30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8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省內復制推廣。截至今年2月28日,陜西自貿試驗區新設市場主體109734家,新增注冊資本10627.76億元。
緊扣核心使命,制度創新碩果累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優勢產業加速聚集,推動區域營商環境穩步提升,陜西自貿試驗區激活了陜西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以前找工作難、報賬更難!這兩年通過‘全球云端’零工創客平臺,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企業的發展更順了!”看著收到的賬款,九通訊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波興奮地說道。2021年3月,馬波通過互聯網選擇了“全球云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不僅使得人工成本降低,同時也避免了以往經常出現的無票支出現象,大大降低了財務風險。
“全球云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是陜西自貿試驗區秦漢新城功能區充分發揮“自貿+服務貿易+雙創”三試聯動優勢,由人社、稅務、市場監督、出入境等部門牽頭搭建的服務平臺,能有效解決復轉軍人、弱勢及特殊人群、失地農民等各類國內群體以及部分持有來華工作許可證外國人員的靈活就業問題,不僅滿足了企業對于靈活人員的用工需求,也使外國人員來華工作和投資變得更為便利,彰顯出政府保障就業的公益普惠性和服務精準性。平臺運營以來,已累計服務各行業企業450多家,累計服務2.5萬人次,交易量超過2.2億元,納稅額達1400萬元。該平臺還入選全國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并在全國復制推廣。
除了“全球云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5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持續探索出一批制度創新案例:文化創意產業在“秦渲云”平臺的助力下得到集聚發展,陜西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競爭力得以增強;24小時自助辦稅高效解決了納稅人的辦稅需求;區域級工業互聯網管理平臺助推轄區內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陜西省持續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2021年全年統計數據顯示,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3.34萬家,同比增長102.7%;新增企業17825家,同比增長29.2%。僅2021年,陜西自貿試驗區就總結形成94個改革創新案例,其中8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30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此外,通過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相互賦能,籌建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以及探索實現西安區域與濟南、蘭州等13個城市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陜西自貿試驗區大膽探索、勇于突破,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為全省乃至全國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直以來,陜西自貿試驗區以“放”激發市場活力,以“管”維護市場活力,以“服”提升高效便捷,切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松綁,提升企業獲得感。
當前,中央層面設定的523項、陜西設定的10項涉企經營許可“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實行全覆蓋清單管理。探索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邁出堅實步伐,“雙隨機、一公開”市場監管模式全面推開;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總結的“三服四化”改革,入選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一省一案例”并在全國推廣;率先開展“省內跨區通辦”“跨省通辦”業務;陜西首張“一照多址”營業執照、“五證合一”行業綜合許可證在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頒出;近300項涉稅業務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

西安綜合保稅區通過與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的功能疊加,實現 “港口內移、就地辦單、多式聯運、無縫對接”的內陸港功能。
在金融領域,陜西自貿試驗區推動全國首筆商業保理外幣融資業務和陜西首單保稅融資租賃業務落地,開展跨境業務區塊鏈服務平臺試點,推出“保理金單”“央行·長安號票運通”“央行·跨境票據通”等供應鏈金融產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此外,陜西自貿試驗區還通過創新涉外法律服務模式、搭建國際化法律服務平臺等,為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提供法律支持。西咸新區法律服務創新產業園構建了以商事調解、法律援助、公證、仲裁評估、涉外法律檢索等多元化全方位服務體系,招引落地內陸地區首家內資港資聯營律所,為全省自貿試驗區填補了空白項。此外,還推動設立“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創新中心,為企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國際商事調解并支持與法院等機構共同探索建立“訴、仲、調”一體化的商事法律服務體系。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陜西有所作為和擔當。
2021年9月10日,中歐班列首列快速通關跨關區出口專列發車儀式在西安國際港站舉行,成為跨關區出口快通業務的全國首票,標志著海關總署推出的“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業務模式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正式啟動。2021年1至12月,中歐班列“長安號”共開行3841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繼續穩居全國前列。西安國際港務區通過“干支結合”的方式,與周邊城市合作構建“+西歐”集結體系,全力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目前已推出“襄西歐”“徐西歐”等15條“+西歐”集結線路,實現了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晉陜豫黃河三角洲等地的互聯互通。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寬,空中絲綢之路也越飛越暢。2021年,陜西第五航權貨運航線累計達3條,全貨運航線累計達38條,全年貨郵吞吐量達39.56萬噸,臨空經濟產值突破120億元。
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不斷走向深入。2021年,陜西積極組織企業參加進博會、廣交會、制博會、中東歐博覽會等10余場國內重點展會;成功承辦“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一帶一路”國家計量測試研究中心(陜西)在西安揭牌,西安市入選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區;主動擁抱陜西—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合作活動。數據顯示,2021年陜西省進出口總值4757.8億元,保稅物流模式增長強勁,實現進出口總額620.3億元,同比增長39.7%,交出了有外貿進出口統計以來最亮眼的一張答卷。
陜西自貿試驗區涵蓋中心、西安國際港務區、楊凌示范區三個片區,通過差別化探索,每個片區各有側重形成了多個功能區。
例如,中心片區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其中高新功能區聚集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及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經開功能區聚集了先進制造業和印刷包裝業產業集群;國際港務功能區成為集電商、交易、采購、配送、物聯網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物流集散地;浐灞功能區通過會展產業帶動金融、文旅、商貿產業發展,初步搭建了“會展+”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已有華潤、中冶、招商局等六大央企總部,騰訊云計算研發中心、阿里總部、中科創達絲路總部、康佳智能家電總部等先后落地自貿區。
能源金貿區承載著建設大西安新中心大軸線和中央商務區的重要使命,是陜西自貿試驗區承載改革創新的重要功能區。能源金貿區功能區聚焦總部經濟、新興金融等主導產業,致力于打造成為大西安總部經濟和金融產業聚集區,目前在產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吸引到霍尼韋爾、挪威船級社、維諦技術、中國系統、中石油等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100強總部企業和知名金融機構,眾多優質項目在這里落地。

開放、創新、便捷、高效的營商環境。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陜西自貿試驗區堅持通堵點、破難點。特別是2021年以來,陜西自貿試驗區緊緊圍繞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以及秦創原先導區的優勢,以改革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雙區聯動”優勢得到初步釋放。
5年來,陜西在奮力建設自貿試驗區的過程中,迎來了城市風貌、貿易業態、百姓體驗、企業感知的巨大變化。站在5周年的新起點上,陜西自貿試驗區將繼續鉚足勁頭,奮楫篤行,推動陜西外向型經濟建設,為我國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