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柱
“新家庭作業”的必要性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和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施,放學后學生可以在老師的輔導下在校內完成作業。因此,有人說“家庭作業”這個名詞可以消失了,學生回家后再也不用做“家庭作業”了。對此說法,筆者并不認同。
首先,要厘清“家庭作業”的概念。學生作業有兩大類型,一是以做題為主的紙質性作業,二是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實踐性作業。兩種作業各有側重,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缺一不可。過去,學生在校時間有限,所有作業都需要回家完成,所以人們習慣上稱的“家庭作業”,既包括紙質性作業也包括實踐性作業。
其次,要弄清學校課后服務下學生完成作業的數量。學校課后服務受時間和場地限制,學生完成的作業基本上是紙質性作業,也就是做題;很多實踐性作業,比如學習幾何時,讓學生觀察、收集家中或周圍環境中的幾何圖形、幾何體等,在學校里顯然無法完成,也就是說,在學校課后服務時間,學生只是完成了傳統家庭作業中的部分作業,而需要在特定環境“家庭”中才能完成的實踐性作業,學生卻沒有做,也無法做。
最后,要明白家庭實踐性作業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源頭活水,不可或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的產生、應用與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從課本上,更要在生活中。
數學實踐性作業是聯系“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橋梁,是數學學習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數學的“內涵與外延”,培養他們的數學抽象力、數學思維力,是學好數學的源頭活水。
數學實踐性作業從地點來說,其主陣地是在家庭;從時間來說,應是放學后。因此,筆者以為,即便在學校課后服務背景下,學生的“家庭作業”也不可取消,只不過與過去傳統的家庭作業相比,這個“新家庭作業”不再是讓學生去做題,而是讓他們去實踐。
“新家庭作業”的可行性
教育部發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中提到:“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可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也就是說,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給小學生布置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適量的實踐性“新家庭作業”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從現實性角度來說,實踐性作業也不會加重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完全可行。
一是實踐性家庭作業不像紙質作業那樣,與學習內容關聯性強,要天天做,還要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一般情況下,實踐性家庭作業的內容和要求都具有彈性,沒有強制性完成時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不會有壓力感。
二是學生在完成實踐性家庭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動口、動腦,符合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會讓他們感到身心愉悅,享受到生活的快樂,不會讓他們身心疲憊。
“新家庭作業”的設計策略和原則
趣味性是小學數學“新家庭作業”設計的第一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尤其如此。因此,新家庭作業設計從內容到形式一定要新穎有趣,要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一看就產生動手沖動,躍躍欲試,欲罷不能。例如,“圓的周長”課后有數學家祖沖之的卡片,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通過上網或詢問父母等方式,拓展卡片內容,了解更多祖沖之的故事,在課堂上交流匯報。這樣的作業為學生“彰顯自己”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可有效激發學生完成這項作業的積極性。
可行性是小學數學“新家庭作業”得以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實踐性是“新家庭作業”的本質特點,教師設計的作業一定要目標明確,方法具體,操作簡便,切實可行。這其中要注意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所學內容,設計讓學生體驗感悟、猜想驗證、拓展延伸的作業;二是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讓學生想動手、敢動手、能動手的作業;三是要結合家庭和社會實際,設計有現場感、實用性強、與時俱進的作業。
開放探究性是小學數學“新家庭作業”設計的核心要求。實踐性“新家庭作業”旨在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實踐與感悟,形成數學抽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探究數學規律的精神。因此,作業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沒有現成答案、唯一答案,要吊起學生探究的“胃口”,讓學生開動腦筋,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去假設、猜想、驗證。
家長應配合孩子完成“新家庭作業”
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切實認識到數學“新家庭作業”對孩子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數學是人們從現實生活的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離開生活實踐,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現實中只存在1個蘋果、2個桔子、3根香蕉,并不存在純粹的1、2、3;所謂1+1=2,要么指兩個蘋果相加,要么指兩個桔子相加,要么指兩根香蕉相加,離開了實物,數字和計算便都失去了意義。1個蘋果+1個桔子,什么也不等于。
家長要為孩子完成數學“新家庭作業”提供條件,做好配合。家長要明白,數學“新家庭作業”是布置給孩子的,不是布置給家長的,作業要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獨立完成才有意義。孩子獨立完成的作業哪怕再“拙劣”,對學習也會有幫助。那種認為孩子獨立完成的作業不完美、得不到優,家長試圖越俎代庖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家長要對孩子的家庭作業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新家庭作業”要讓孩子獨立完成,并不是家長不管不問,家長要給予適時的引導和指導。
“數1億粒米”作業曾經引發網友熱議,有不少家長認為這個作業無法完成。豈不知,如果家長引導得法,這個作業意義就特別重大。
智慧家長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米,讓孩子在“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數1粒米簡單,數1億粒米則一年都數不完;1粒米雖小,1億粒米就是萬斤。這會讓孩子真切體會到“億”的大小,準確把握“億”的概念,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數到一定數量后,將動手“數粒”改為“稱重”,進而利用估算計算出1億粒米有多重,數完需要多長時間等,如此,會極大促進孩子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和樹立他們的數學探究欲望。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實踐性作業不僅重要,而且必要。教師要精心設計,家長要積極配合,家校攜手才能確保孩子“新家庭作業”的實效性,從而為他們的數學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者系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長征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