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文晗



【關鍵詞】中考,名著閱讀,《西游記》,廣度,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也指出,在對學生閱讀進行評價時,“要綜合考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和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1]也就是說,名著閱讀考查最終是為了以考促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改革。
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被選入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是名著導讀板塊推薦的必讀書目,而且編者在“精彩選篇”中摘錄了“孫行者一調芭蕉扇”的情節,其經典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各地的中考試卷里,命題者也競相將其作為考查書目。同時,為了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還常常會將其與其他名著合并考查以體現命題的廣度。但是在關聯閱讀命題中,往往會出現“廣而不深”的問題。下文以近三年中考試卷里的《西游記》與其他名著的關聯閱讀命題為例,探討名著閱讀考查如何兼顧廣度和深度。
一、名著關聯閱讀“廣而不深”的困境
從考查能力的維度來看,《西游記》與其他名著的關聯閱讀試題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客觀識記類、理解鑒賞類和主觀闡發類。按照布盧姆的認知領域目標,這三類應分屬于識記、理解、運用,并且呈現層層遞進的趨勢。但是在具體的中考試題命制中,每一類都存在“廣而不深”的困境。
1.客觀識記類:亂花迷眼無思緒
客觀識記類的題目,重點考查學生對名著的名稱、題材、作者等文學常識以及書中主要人物、情節的識記。
(1)主要人物的識記(只呈現與《西游記》相關的選項及空格,下同)
(2021·江蘇淮安)下列對相關名著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西游記》中孫悟空號稱“美猴王”“齊天大圣”,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最為成功、最受人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
(2019·天津)根據閱讀積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處填寫相應的內容。
經典名著是一個時代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讀《西游記》,我們認識了火眼金睛,會七十二變的(2)_____,被他桀驁不馴、愛憎分明的性格所吸引……徜徉書海,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我們的思想變得深刻。
(2)主要情節的識記(2021·江西)下列對相關名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情節曲折,其中真假美猴王、拳打鎮關西、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等故事極其精彩。
(2019·貴州畢節)下列有關名著閱讀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西游記》中鐵扇公主不借芭蕉扇給孫悟空,是因為孫悟空收服了牛魔王,她懷恨在心。
通過上面幾道考題可見,以識記類考題尤其是識記類選擇題來考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存在明顯的短板。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是被改編最多,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作品。也就是說,即使完全沒有看過《西游記》原著,學生也可以通過平時的電視電影作品或者兒時聽的故事,很容易地選出正確答案。退一步講,哪怕沒有這些可以了解人物和情節的渠道,學生也完全可以通過突擊識記進行解答。長此以“知”為主地進行考查,“以考促讀”的道路該伸向何方?
2.理解鑒賞類:各自為政少貫通
這一類試題重在考查學生對原著中人物形象特點、故事情節、作品內涵等的理解,并且能對人物、情節、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表達藝術、行文風格等提出自己的觀點,作出相應的評價。如以下兩道題:
(2021·甘肅蘭州)《傅雷家書》中傅雷認為:“人需要不時跳出自我的牢籠,才能有新的感覺、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確的自我批評。”請從下列兩個人物中任選一個,結合作品中該人物的相關情節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A.孫悟空《西游記》B.簡·愛《簡·愛》
(2021·四川南充)閱讀名著選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李逵道:“叵耐這廝無禮,卻在這里奪人的包裹行李,卻壞我的名目,學使我兩把板斧,且教他先吃我一斧!”劈手奪過一把斧來便砍。
材料二:大眾聽他兩張口一樣聲,俱說一遍,眾亦莫辨。惟如來則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見南下彩云之間,來了觀音,參拜我佛。我佛合掌道:“觀音尊者,你看那兩個行者,誰是真假?”
(1)李逵口中“這廝”是______(填名字),如來佛祖所說的“假行者”指的是_____(填名字),從所填二人中任選一人,談談其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針對上題所填二人的行為,談談你的看法。
整體而言,理解鑒賞類的題比簡單識記有了很大的突破。可是細究起來,雖然這兩道題將《西游記》與《簡·愛》《水滸傳》等名著融合在一起,但試題設置還是“各自為政”。比如2021年蘭州卷的考題,其關聯閱讀的實質是給學生降低難度,從兩本名著中選擇一本自己比較熟悉的加以評說。換句話說,這樣的題只是披上了一件關聯閱讀的外衣,其內核依然是單本書閱讀,甚至還因為硬要將兩本乃至多本名著拼湊到一起,而在考查的深度上有所削弱。
3.主觀闡發類:避生就熟難融入
主觀闡發類的試題致力于打通名著閱讀和學生自身成長的關系,希望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閱讀、生活經歷來談談自己在閱讀時的感受、反思等。以下面幾道題為例:
(2021·浙江臺州)保加利亞作家柳德米爾·斯托亞諾夫說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創作出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讓成千上萬的讀者在他身上找到自己。你從下列作品中的哪個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請結合作品中的相關情節和自身實際談一談。
A.《水滸傳》B.《西游記》C.《簡·愛》
(2020·吉林長春)讀書方法有跳讀、摘抄、做筆記、圈點批注等。請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為例。結合名著內容向同學介紹你是怎樣運用讀書方法的。(任選一種方法)
《西游記》《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019浙江·紹興)【閱·有思】
小雅讀到一句話:“風可以吹起一張紙片,卻吹不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本質,在于不服從。”由此,她聯想到剛讀完的幾部作品:《西游記》《水滸傳》《簡·愛》,覺得它們都包含著作者關于“反叛或歸馴”的思考,你認為呢?請從下列人物中選擇一個,結合作品內容就這個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孫悟空(《西游記》)林沖(《水滸傳》)簡·愛(《簡·愛》)
我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國古代的闡釋學觀點來看,如果說前面的客觀識記題和理解鑒賞題是“我注六經”,這類主觀闡發類的題便是“六經注我”。這是一種將“我”融入閱讀,讓學生深入感受閱讀意義,體驗閱讀價值的嘗試。讓學生透過紙上的文字去發現和感受一個真實的曾經生活過思考過的人,也許這會引導他們探求作者的用心,走向深入,感知生命。以上幾道題中,2021年浙江臺州卷的題關注人物形象和自我性格的關聯;2020年吉林長春卷的題關注讀書方法,既強調了閱讀中“我”的主動性,也將統編教材中讀書方法的指導巧妙地融入其中;2019年浙江紹興卷的題以“小雅”的身份代入自己,引導學生化身“小雅”,理解名著中人物的精神內涵。不過也正如前兩類題一樣,題中給出了多本名著,但并不是為了關聯閱讀,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所選擇,避生就熟。因此,這樣的題看似“廣而深”,但考生在回答時往往只關注自己所熟知的人物和情節,使其非但難“深”,甚而不“廣”。
二、名著關聯閱讀“廣而不深”的原因
名著關聯閱讀為什么會“廣而不深”?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既有學校課程設置和考試評價機制的原因,也有命題者自身和學生閱讀本身的問題。下面擬從考查形式、考查材料和考查知識三個維度來推測其背后可能的原因。
1.拘囿于分值或者試卷篇幅的限制,導致名著關聯閱讀考查形式單一化
中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其試卷在命制時一般要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因此,一張試卷里往往包含了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綜合運用和作文幾個板塊。名著閱讀常常被列入甚至被包含于綜合運用板塊,分值一般為5~12分,在整張試卷中占比較小。在考查形式上,囿于試卷的篇幅或者分值限制,名著閱讀往往會采用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偶爾出現一道簡答題。這樣的形式難以真正考查學生的廣泛閱讀與深入閱讀。
如果進一步聚焦到名著關聯閱讀,在一張無論是分值還是篇幅都占比不高的試卷里出現兩本甚至兩本以上的書籍,顯然是很難做到形式多樣、體量完備的,更遑論其能夠考查學生是否讀懂讀透。
2.過于關注耳熟能詳的人物情節,導致名著關聯閱讀考查內容淺表化
筆者在梳理有關《西游記》的中考題時發現,許多題和答案的設置都還停留在對這本書的概念性、符號性理解上,比如孫悟空神通廣大,沙和尚老實憨厚等,少了些興味。借助這樣的試題來進行名著閱讀的關聯考查,就如張中行先生說的只識字卻不理解文字一樣,其結果“像霧里看花,想看的是花,而所見的是霧,至多只看到迷離恍惚的花”[2]。
究其原因,也許是命題者擔心學生對名著理解得不夠,也許是命題者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并沒有真正地讀過原著;又或者是命題者即使讀過《西游記》原著,但是對于教材中的其他名著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進行關聯閱讀的命題時才會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挖掘出名著的內涵和一些比較關鍵的細節,只能根據教材中的導讀內容和教參的相關表述,設置一些大而空的題。
3.部分地區“考”與“讀”互動循環,導致名著關聯閱讀考查方法套路化
中考是高利害考試,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因此,命題者在命制試題時往往會選擇“明哲保身”式的中規中矩,不太敢去創新。
筆者在梳理近三年有關《西游記》的中考題時發現,一個地區的試題無論是在考試形式還是考試內容上都有很強的趨同性,這勢必會影響到當地的名著閱讀課程設置,逐步使學生由“讀什么考什么”轉向“考什么讀什么”,容易導致名著閱讀考查方法套路化。比如,有些城市連續幾年考試的內容都是從幾篇名著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物進行分析,那么學生因為時間限制、課程安排,很有可能完全不讀原著,而是去背一些準備好的素材,從每本初中教材的必讀書目中選擇一個人物,提前背好相關內容以便應試。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多讀好書的目標沒有達到,甚至會讓他們對名著閱讀的理解更加偏頗和僵化。
三、名著關聯閱讀如何“廣深俱備”
發揮名著閱讀考查應有的功用,讓學生從讀過到讀懂,再到讀透,從而真正地摒棄偽閱讀的行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里,七至九年級的必讀書目如下表所示(為了契合本文所探討的相關聯較廣泛的區域,忽略六三學制和五四學制的六年級歸屬,直接從七年級的書目開始列起)。
以上書目從國別上看,有中國、法國、美國、蘇聯、英國等;從體裁上看,有散文集、長篇小說、紀實文學、生物學著作、書信集、詩集等;從題材上看,有回憶兒時之樂的,有體現人物成長的,還有浪漫想象的,不一而足。放到整個書目的框架中去審視每一本書,會發現它們都不是靜態的存在,貌似冷冰冰的文字中彌漫著作家人生的獨有溫度,隱藏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獨特的風景。針對名著關聯閱讀,如何將這些作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兼顧廣度和深度,真正做到“以考促讀”,或許可以結合近三年一些較為成功的中考試題,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建立關聯,理解闡釋
如何找到名著之間的聯系?最關鍵是要找到其內在的一致性,這點可以借鑒浙江省的一些考題。
(1)命題者提供關聯,讓學生理解闡釋
(2020·浙江臺州)小說中人物的“義舉”往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寫出下列回目中“義”的相關情節,并從中分析豬八戒和關云長的不同形象。
這道題以“義”關聯起《西游記》和《三國演義》的兩個章節,進而讓學生分析豬八戒和關云長的形象,切口小但問題實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兩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020·浙江舟山、嘉興)專題三汲取經典智慧
學校開展“品讀名著,滋養心靈”閱讀成果交流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
2020年舟山和嘉興的中考試卷涉及《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簡·愛》四本名著,考查的內容也比較全面,有情節識記、藝術手法鑒賞和主題探究。就《西游記》而言,以“三”為串聯點,將其與《水滸傳》的情節進行關聯,可以讓學生在識記分析情節的同時對中國文化中“三”的特殊含義有一定的認知。
(2020·浙江杭州)根據閱讀積累,選擇與下列名著相對應的魯迅先生的評論。
(1)《世說新語》(2)《西游記》(3)《鏡花緣》(4)《儒林外史》A.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B.羅列古典才藝,亦殊繁多,所敘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幾占全書什七。
C.事起后漢,止于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
D.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以魯迅先生的評論為綱串起四本名著,是一個比較新穎的點。同時,魯迅先生的評論或指向內容,或指向藝術特色,或指向語言風格,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幾個選項時對這幾本名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認知。
(2)命題者設置關聯,讓學生尋找概括
結合自己的理解,從兩本名著中提煉共同的主題關鍵詞,這不單單是在考查學生是否讀通讀懂,更是借考試改進平時的閱讀,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整合。這樣的思考與整合需要一定的積累和綜合,能較好地反映學生的積淀。
(2019·浙江湖州)請從下列兩組名著中任選一組,從主題角度提煉出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并結合小說的內容闡釋理由。
A組:《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B組:《西游記》《駱駝祥子》
2.創設情境,生活互通
將名著閱讀考查與一定的情境相融合,可以較好地看出學生對名著中人物和情節的理解是否到位,以及他們對整本書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1)作品本身情境的互通
(2020·浙江杭州)假如《海底兩萬里》中的尼摩船長準備再次出發,下列哪個文學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請結合該文學形象的性格和經歷,簡述理由。
白龍馬(《西游記》) 簡·愛(《簡·愛》)
這道題融合了《海底兩萬里》《西游記》《簡·愛》三本名著,而且較為全面地考查了學生對書中人物性格、能力等的熟悉程度,具有趣味性,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
(2)經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融通
(2019·山東威海)學校將五月定為“大閱讀”主題月,將開展一系列活動,請你積極參與。
《西游記》中的沙僧參加閱讀社團的招聘,請你寫出錄取或淘汰他的理由。
這道題涉及的是單本書中的單個人物,為了體現綜合性,可以多設幾本書,涉及較多的人物。將名著閱讀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是一種比較好的嘗試,而且能使學生在對原著熟悉的基礎上探微發幽。但是這樣的考題設置對命題人的要求較高,設置不好則很容易陷入只有噱頭沒有實質的誤區。
3. 比較賞析,遷移思考
除了以上兩種在歷年中考題已有過嘗試的做法,要建立起兩本或者幾本名著之間的關聯,還可以進行比較賞析,遷移思考。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發育程度和閱讀思考能力,在進行比較賞析類的試題設置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過度求新求深,而是要貼緊他們的閱讀與認知。
(1)多部作品之間的比較
兩部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是人物形象的比較、情節設置的比較、主題思想的比較,還可以是藝術手法的比較。具體如下圖所示。
仍以《西游記》與其他作品的關聯閱讀為例。人物形象比較,可以將《西游記》中的人物與《紅星照耀中國》中的人物建立關聯,從而理解中國古典小說的精神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情節設置比較,可以結合孫悟空與林沖生活經歷、成長環境的不同,思考他們面對不平之事的不同反應。主題思想比較,思考同一個主題下不同的內涵可能也是一種新的路徑,如《西游記》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是成長類小說,思考其主題有什么不同。藝術手法比較最好能夠讓學生在知同的前提下求異,比如分析《西游記》和《儒林外史》中諷刺藝術的異同等。
(2)集體偏差和自我閱讀的比較
除以上幾種比較外,在進行命題時,還可以考慮一部作品在口耳相傳中難以排除掉的一些集體認知,從而為學生搭建一個合理的支架,讓他們能夠闡釋或者反抗。下面這道題可以作為一個探索的范例。
(2020·浙江湖州)下面是網上流傳的關于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的“戲說”。請針對《西游記》或《水滸傳》的“戲說”,寫一段評論性文字,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國:學的是韜略,西游:學的是皈依①,
紅樓:學的是叛逆,水滸:學的是造反。
【注釋】①皈依:原指佛教徒的入教儀式,后泛指虔誠地信奉佛教或參加其他宗教組織。
名著之于我們,最關鍵的是借以觸摸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之所以感染我們的力量。耳熟能詳的情節也好,仿若故人的人物也罷,在時間的流逝中形成了一種集體的潛意識,當我們今天再去讀時,總是籠罩著集體的悲歡憂樂。由此,將集體偏差與自我閱讀時的感受進行比較辨析,可以學會透過作者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表現內容,發現作品背后的那個人,他的創作心理,他的精神流轉,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在讀入之后辯證地讀出。
總而言之,中考名著閱讀考查要兼顧廣度和深度,就不能簡單地羅列一本本著作,而應找到其內在的契合點。可以先由關聯點理解著作內涵,再通過情境創設編織一張學習與生活結合之網,最后將某一本書置于時代和歷史的洪流中去考察,為自己的認知搭建一個立體的學習之塔,從而融會貫通,達到全面讀懂讀深讀透。當然,真正實現考題的“廣深俱備”,進一步“以考促讀”,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摸索,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