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
【關鍵詞】“雙減”背景,語文教學,課堂品質,聽說讀寫活動
當下,“雙減”是個熱點話題。筆者以為,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輔導的負擔,首要的是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品質,讓語文課堂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有用。那么,什么樣的語文課才是有用的課,又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有用呢?
一、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積累
語文是一門以積累為本的學科,沒有豐富的積累,一切都是空談。語文學科的第一個核心素養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而語言建構與運用必須以積累為基礎。沒有積累,無以建構;沒有積累,無以運用。在討論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時,我們一直強調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積累是閱讀教學基本的任務。比如教學《黔之驢》這篇課文,掌握“好、駭、遁、噬、狎、闞、慭慭、跳踉”等字詞的讀音及其在文中的意思,掌握“止”等通假字的用法,了解“去”等詞語古今詞義的不同,掌握“之”“益”“以為”等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掌握“蹄”等詞語在文中的活用,都是必須落實的語言積累;掌握“黔驢技窮”“龐然大物”“黔驢之技”等成語的原意和今天的用法,這不僅是語言的積累,也是文化的積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寓言通過小故事講大道理的特點,這是文體知識的積累;從一篇寓言中讀出“驢的故事”“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這是閱讀體驗、閱讀經驗的積累,也是生活的積累、人生的積累。這些積累都是形成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語言建構與運用等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
語文課要多給學生一點干貨,所謂“干貨”,主要就是積累。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積累,教學一篇課文,對于學生要掌握哪些字,要理解哪些詞,要學會哪些知識,要豐富什么樣的閱讀體驗和生活體驗,教師在備課時心里要清清楚楚,教學時要能通過具體的活動落實到位。須要強調的是,重視積累并不是簡單地反復抄寫和做題,而是要把積累融入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融入閱讀和寫作,割裂的、零碎的、機械的積累很難有好的效果。比如教學《黔之驢》,我沒有專門安排講解字詞環節,而是把這些要積累的東西融入對驢的故事、虎的故事和好事者的故事的解讀中,通過語言知識、文體知識支撐和幫助故事的閱讀,通過故事的閱讀落實語言的理解和積累,深化對文體知識的理解。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借鑒“驢的故事”“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也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老虎的故事。再如教學《諫太宗十思疏》,課前我就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教材的不同版本,課堂上花了很長時間比較這兩種教材對同一個詞語的不同注釋,最后一個活動是讓學生從文章中選擇一個句子加工成格言送給一個朋友。這些都是把積累融合到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中,通過完成任務和參與活動把積累落到實處。
二、要有實實在在的聽說讀寫活動
不管語文教學怎么改革,不管推行什么樣的課程理念,聽、說、讀、寫訓練都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活動。培養語文素養必須有實實在在的積累,同樣,培養語文素養也必須有扎扎實實的聽、說、讀、寫訓練。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語文課堂似乎不缺少“聽”,但大多是一種以記筆記為目的的認真“聽講”,這并不是“聽”的活動。我所提倡的聽,是基于任務完成、信息篩選、問題解決的聽。我一直認為,聽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邊聽邊寫,先聽后寫,帶著問題聽,在聽中發現問題,通過聽解決問題,是非常好的活動形式,可惜這樣有用而宜行的活動卻被冷落了。教學小說《臺階》,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很難深入,我就讓他們聽我讀一段作者談這篇小說創作的話,從中找到能幫助深化小說主題理解的句子;教學《葡萄月令》,學生對作者的理解比較膚淺,我就讓他們聽我讀一段作者女兒寫的關于父親的一段話,記下三個關鍵詞,再抓住這些關鍵詞談談對作者的理解;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我讓學生聽我描述詩句的意境,為我打分。這都是帶著問題聽,在聽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即使是課文朗讀,也基本不用所謂“范讀”或者聽音,而是讓學生比較我和錄音的朗讀,比較我和某位同學的朗讀,比較同學們的朗讀,說說誰讀得更好。這都是為了讓學生用心聽,在聽的過程中有思考、有審美、有評判。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是忽視“說”的,甚至把會說看作是一個人的缺點。今天的語文課堂上常見的現象是:教師禁止學生隨便說話,或者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更多的是千方百計讓學生說出教師想要學生說的話。這都不可取。我所倡導的“說”是基于具體情境、按照規定要求的說。這個要求,一方面是內容的要求,就是應該說什么;一方面是形式的要求,就是應該怎么說。語文課堂常有讓學生說說感受的活動,但對說什么感受、怎么說感受全無要求,為什么要說,學生不清楚;說得如何,教師也不知道。有時候,說的活動看上去是有要求的,但到底怎么說,教師自己也并不清楚。比如,有教師讓學生“概括性地復述課文”,學生說得概括,他認為不具體;學生說得比較具體,他認為不是概括。也有時候,要求是明確的,但教師卻沒有按照要求和標準進行教學評價,使得要求得不到落實,說的效果和價值也不大。比如教學小說《橋》,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既然是“概括”,基本要求是在內容要點全面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可是,學生啰啰唆唆說了很長一段話,教師也不加提示,概括的小說內容缺少很多,教師也沒有指出。這樣便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應該說,語文教學似乎是不缺少讀的,但常常把找答案作為讀的主要目的,真正讓學生從容讀文本的并不多,讓學生讀進文本、讀透文本、讀出發現的就更少。我所提倡的讀,是把形成豐富的閱讀體驗,在文本閱讀中有所發現,形成自己的審美判斷作為主要目的。我一直認為,學生好好讀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學生的閱讀初步感受是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這就要給予學生比較充裕的閱讀時間,但現在學生沒有時間好好讀書、沒有時間好好讀課文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然,更高的要求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發現。這個發現不是找答案,而是在文本閱讀中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問題和疑惑、認識和判斷。這就要求教師設計適當的任務引導學生讀進文本,在文本中進進出出,不斷有發現。比如教學《黔之驢》,我先帶著學生讀驢的故事,讀出驢的悲劇原因;接著引導學生讀虎的故事,讀出虎由怕驢到戰勝驢的啟發意義;再引導學生讀“好事者”的故事,讀出這個寓言背后的深層寓意;最后借助題目讀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背影》,我先是讓學生說說文章中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接著引導學生從令人感動的文字背后讀出父親深沉的愛,讀出父子之間的距離以及距離的消除;最后引導學生理解“父愛”的復雜內涵和中國式父愛的特點。當然,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段,閱讀教學的追求不一樣,但讓學生從從容容地讀,在閱讀中不斷有發現,這是共同的要求。即使是一個字詞的認識和學習,即使是一個句子的理解和運用,也能夠體現這樣的要求。
我一直想不通一個問題:寫是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但語文課上卻常常看不到寫;不僅閱讀課上沒有寫,作文課上也沒有寫。我特別倡導語文課上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寫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前面說的“聽寫”,既是聽的能力訓練,也是寫的能力訓練。造句、改寫、擴寫、縮寫、仿寫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一個詞造句,兩個詞造句;用規定的句式造句,用規定的內容造句;長句改短句,短句改長句;比喻句改為非比喻句,不是排比的句子改為排比的句子;一段話改為一句話,一句話改為一段話……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寫的活動,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對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語言能力培養,都非常有意義。我教學《臺階》時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用“臺階”和“父親”這兩個詞造句,先把“父親”放在前面,再把“臺階”放在前面。我一直認為,全班幾十個學生都能把這兩個句子造成,這篇小說在某種意義上就不用再教了。我教學《地壇》時,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就是讓學生用“我”“地壇”“母親”三個詞造句。這篇散文的主題比較復雜,只要學生把這個句子造好了,就理解了這篇散文。我教學《葡萄月令》《鴻門宴》等很多課文時,都是通過“寫”突破教學的難點,達到“四兩撥千斤”“一箭數雕”的效果。
三、要在課堂上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
多年來,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都是熱點話題。但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中的“效”具體指什么,什么是有效教學,什么是高效教學,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或者獨樹一幟,但經不住推敲;或者滴水不漏,但很難操作,言者鑿鑿,聽者茫茫,不得要領。因此,我們必須回避這樣一些看上去很“熟”但實際上并不明確的概念,而提倡讓課堂教學更有用。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是“有用”的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征。
從我的日常經驗而言,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是課堂教學有用的一個比較容易把握的標準。或許有人會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看得見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也認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隱性的。但近些年來,我打消了以前的顧慮,改變了以前的認識。好的語文課堂,有用的語文教學,一定可以讓人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所謂看得見成長,對閱讀教學而言,就是學生的積累不斷豐富,文本理解不斷加深,在文本閱讀中不斷有發現;對作文教學而言,就是學生由不想寫到喜歡寫,由沒有東西寫到有話寫,寫作的品質不斷提高,對寫作的理解更加正確;對于語言活動而言,就是表達的形式不斷優化,表達的意思更加明確和豐富。
這個成長,不是所謂教學目標的達到,而是基于學生學習基礎的提升過程。記得我曾經讀過錢夢龍老師的一個寫作教學案例:某地邀請錢老師去執教一節作文課,課前錢老師翻閱了學生的作文,發現學生的作文基礎比他想象的要差得多,突出的問題是條理不清,語言混亂。于是錢老師調整了事先準備的內容,給學生上了一節以“我們一家人”為主題的作文課。要求是:第一段總寫家里共有幾個人,然后每段寫一個人,最后總寫一家人的關系。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達到了錢老師預設的要求。這個班級的語文老師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學生能把作文寫得這么條理清楚。其實不僅僅是錢老師這樣的教育名家才能做到讓學生的學習成長看得見,在很多老師的課堂上,我們也能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沉悶的課堂開始活躍,沉默的學生愿意主動發言,一個個問題被解決,一個個碰撞在發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
其實,在語文課堂上看得到學生的學習成長并不難。只要我們真正貼近學生,真正把握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只要我們吃透教學內容,組織適合學生、適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成長一定會讓我們驚喜。
當下,大家都在談新課改,談新教材,談新理念,談核心素養,這固然不錯,但如果語文課堂教學基本沒有用或者沒有大用,這些都會成為空談。尤其是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好好研究研究如何讓語文課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