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岳
摘 要:一個成功的教育當以良好的身心健康為基礎,如果學生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無法得到保障,那么教育的結果也勢必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因此,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當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首任,助其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自信心;學生
引言
當下,隨著教育理念的完善,愈來愈多的教師及家長開始意識到學生只有具備了自信,在積極的心理品格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才能以陽光上進的心態直面學習和生活。因此,學校要本著科學的教育原則,采取多樣化的家校溝通方法,聯手家長共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用滿滿的愛獎勵小進步”
事實證明,積極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養成。學校作為教育專業機構,在抓好學校教育的同時,擔負起家庭教育的指導職責,回應家長所需,解決家長所惑,家長也因此提升了自我,對學校的信任和認可度也得到了提升,為家校合作的工作開辟了新的思路。
第一,學校應當幫助家長明白積極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意味著什么?例如:聯合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學等方面的專家開展”育兒大講堂”知識講座,向家長宣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正面管教”的方法,并且成立心理教師團隊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和需求,指導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第二,通過開展、“校園開放日”、“節日慶典”等活動指導家長具體該如何進行積極家庭教育。例如:舉辦“六一”兒童節節日慶典時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舞臺劇、話劇等節目的籌備與表演。引導家長對孩子的長短板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可有效緩解家長“我的孩子為什么總是比不上別的孩子”的焦慮。家長帶著“我的孩子其實也很棒”的心態再來看孩子,家長變更容易看見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便更容易得到家長的認可與贊同。而這對于孩子而言就仿佛禾苗看見了陽光和雨露,自信的種子會在孩子的心田悄悄發芽,并且會伴隨孩子的一生,成為其一生當中最無堅不摧的“心理防線”。
二、“消極”的家庭教育使得學生更加“消極”
學校應當學校應當重視家校共育的工作,通過家校共育深入了解學生的各方面的情況,及時發現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過當”行為并嘗試矯正,謹防類似的家庭教育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妨害。
現實生活中經常能看見不少看似“合理”實則極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很多的家長總喜歡使用“挫折教育”來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與抗壓能力。認為“自己小的時候也是這么被家長教育長大的”,無論孩子做的事情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一味批評與打壓,將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從不行贊美之事。孩子興沖沖的說自己這次考了90分,換來的卻是家長“無情的嘲諷”:“有什么好得意的?看看人家考100分的!”。這無疑對于孩子的自信心而言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之時會變得膽小、怯懦、內向,陷入自我懷疑及否定中無法自拔,對于孩子的一生將造成不可磨滅的陰影。鑒于此類問題頻發,學校可采取相應的家校合作方案積極應對。例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定期進行家訪。看似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實則最為奏效,一方面便于教師對學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環境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對于某些存在較為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的家庭,譬如家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然出現問題、父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等,應列為”重點家訪對象,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調整家校合作的工作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家長“及時醒悟”,爭取家長對于學校工作的支持與配合。
三、家長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成分,是每位學生都不可缺少的自我認知能力。同時,它也是良好心理素質的直接展現。自信心的養成受很多因素影響,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子女的家庭教育,共同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樹立自信心。
第一,能夠得到尊重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基石。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哪怕是個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就忽視對于孩子的尊重。例如: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隨意打斷孩子講話或者在其發表自己的言論與看法時敷衍了事。家長應當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對于合理的建議和要求當及時采納,給予孩子肯定及鼓勵。通過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肯定與尊重,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家長及教師的賞識與認同對孩子養成自信都有著莫大的幫助。第二,正確看待孩子的過失。孩子對于人事物的認知尚不完全,很多時候的錯誤僅僅是無心之失。例如:孩子爬上桌子,打碎了一個父母新買的花瓶,父母十分的生氣。但如果父母能在生氣之余多一點耐心對孩子進行詢問,或許會發現孩子其實只是想把剛摘的花插在花瓶里送給媽媽。此時則正是教育的良機,告訴孩子打碎花瓶是不對的,爬上桌子也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可是向父母表達的愛值得給予回應及肯定。孩子因此明白了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知道了應該怎么做才是好,對學生自信心的重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應當盡可能地利用家校合作的工作呼吁家長重視家庭教育,正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提升家庭教育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助力改善家長的教養水平,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小飛.注重家校合作? 培養學生自信心[J].科普童話,2019(19):19.
[2]陳奕汀.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科學中國人,2016(0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