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加強對各類傳統文化的開掘與借助,并以學生實際為基礎,通過各類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近距離感知、體味、了解傳統文化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洗禮下,領悟華夏先輩的思想智慧與勞動結晶,從中汲取養分,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塑造。同時,借助傳統文化感召作用的發揮,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力,拓寬認知視域,豐富人文涵養,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與積極的人生態度。
歷經數千年歲月洗禮,華夏民族之所以依然傲立世界民族之林,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不可分割。而在本質上,傳統文化則有著洗禮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思想、提升學生意識的作用。而且,傳統文化更是提升學生人文涵養、拓寬學生認知視域、豐富學生認知積淀的主要途徑。同時,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所選用的傳統文化課文、案例、美文等也日漸豐富,其在一定程度上將語文學科變成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與陣地。這使實現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必要性與現實性。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以學生認知實際與具體教學內容為輔助,加強對各類傳統文化資源、素材、元素的整合、開掘、借助,使傳統文化緊密融合至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從不同領域實現對學生良好思想認識、積極人生態度、正確價值觀念的培育,并借助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各類傳統文化要素的利用,使傳統文化滲透與學生認知發展需要深度融合起來,幫助學生客觀審視傳統文化在自身人生成長、發展領域的意義與價值,并全力投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凸顯小學語文的育人價值與教育功能,幫助學生開啟全新認知發展旅途。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積累沉淀下來,對國民的精神氣質影響深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卻逐漸受到冷落,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瀕臨消失的危機。在這樣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呼吁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校教育也有必要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此同時,當前國家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還要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相融合,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豐富教育素材、資源、案例等,既拓寬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涵養。可以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洗禮與感召下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力,進而積極投身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并在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之間找到平衡點,獲得語文素心素養的深度培育。
(一)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涵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供開掘的傳統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其可以在不同角度對學生開展引導與浸潤。而通過對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充分借用,可以切實豐富語文教學內涵,進而讓學生在深度學習如古詩詞、文言文、成語、俗語等知識中豐富自身文化底蘊,塑造自身人文情懷。而且,由于很多傳統文化素材均源自現實生活,以致其可以在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設互通橋梁,為拓寬小學語文視域鋪設了道路,且對學生深層次、全方位、多視覺地了解華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助力,更為學生健全人格培育與完備認知體系構建夯實基礎。
對小學生來講,語文是相對復雜的課程,而且注重長時間的積累,由于語文成績提升很慢很難,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甚至不愿意在語文課程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章、名人名言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語文學科的魅力和精髓,更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二)可以提升小學學生人文涵養
如果僅僅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出發,學生只要不斷夯實生字、詞匯、句式、修辭等方面的語文基礎知識,但從素質教育的階段性任務和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來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地發揮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給學生拓展更多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增強語文知識儲備。傳統文化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還蘊涵更為豐富的德育、智育、美育、情育元素。如勤儉節約、孝順仁愛、尊敬師長、刻苦奮斗等美好品質,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給予熏陶與感染,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與了解、感知與體味中獲得健全人格的培養。而且,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優質思想、人文情懷、道德要求等,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與適用性。其充分說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新時代的每一個未來社會建設者都承載著傳承華夏優質文化的使命。而傳統文化的滲透,為學生積極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助力。
(三)可以凸顯小學語文德育效能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性,使其在德育、美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傳統文化的滲透,則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多元的認知體驗,使其在傳統文化素材的洗禮與浸潤下,逐步豐富自身認知體驗,在傳統文化中吸納優質思想、經驗,獲得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語文教學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課程,很難通過短時間的突擊和強化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通過一種媒介和載體,讓學生不斷地接觸語文知識,接受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漸獲得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打牢語文教學的基礎。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就可以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輔助和強化,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領悟語文教學知識和內容。而且,在傳統文化無聲無息的感染下,源自學生思想認識、人生定位、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會慢慢得到化解,更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此外,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科的結合,必然使德育的開展更為深入高效,更利于學生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的增強。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結合小學生在生活經驗、認知能力、思想認識等方面的現狀,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基礎。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就最為貼近學生“最近發現區”的傳統文化元素予以高效開掘、充分借助、有效利用,以幫助學生在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深層次了解傳統文化中獲得認知能力提升與發展需要滿足。
(一)適時構建校本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精髓
作為踐行傳統文化滲透的主導力量,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并根據學生認知特性與具體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近距離去接觸傳統文化、深層次去感知傳統文化,進而慢慢體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其充分融入語文學習領域,獲得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切實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并根據學生認知現狀與發展需要,科學設定各類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組織學生近距離了解當地的地域風俗、文化資源、傳統節日等。并根據活動主題,讓學生自主了解這些傳統習俗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并將其記載下來,在課堂內和同學、教師分享,還可將其編寫成通俗易懂的繪本、故事書等,切實豐富校本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而對學生所了解的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各類信息,教師可將其加工成更受學生喜愛的圖畫、微課等信息化素材,定期與學生共享,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就在身邊。除此之外,教師則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情況的調研與探究,使所開發的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內容、項目、活動、素材等與學生發展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必要時還可以讓一些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領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與意見,以切實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使傳統文化真正滲透至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并通過教師的指導與帶動,促進學生的人文涵養提升。
(二)科學開掘多元教育資源,帶動學生深度感知傳統文化價值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師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涉及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并產生聯想,避免學生固化思維,同時要創新教學形式,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時,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并為學生講解重陽節的來歷,讓學生感受和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涵的諸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文,則可以為幫助學生重拾文化自信提供堅實保證。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實踐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載體,以措施優化為抓手,靈活組織教學活動、科學構建教學生態,多給予學生參與、體驗、感知的機會,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積極探究中實現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的高效滲透與全面融合。
在教學目標設定時,教師應有意地向傳統文化滲透傾斜,就教學中涉及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作為重點,指導學生開展深度探究。以促使學生在深度體驗中感知、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為教學活動更好開展而奠定基礎。另外,教師在教學內容指導時,應加強對學生身邊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借助與開發,并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自主學習與體會,在其中汲取養分并獲得思想認識的提升,達到切實拓寬學生的認知視域,充分促進學生語文認知發展的目的。使學生在源自各層面、各領域的教育資源驅使下,深度融入課堂領域,與同學交流、與經典對話,塑造其人文涵養。
(三)全面拓寬課堂教學路徑,指引學生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內涵
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新時代語文教學得以更好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很多積淀著遠古華夏先祖智慧結晶的傳統文化資源,都有著其豐富的內涵,寬泛的外延。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是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肩負的艱巨使命。因此,在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時,教師應以輔助課文為驅動,就蘊涵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予以充分開掘,并組織學生從不同層面開展學習與領悟,實現對教學路徑的拓展。尤其在教學導入中,應盡量以課文所對應的時代背景、典型案例等輔助開啟教學,為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提供輔助。此外,教師應借助各類輔助傳統文化元素為鋪墊,將其遷移至語文教學領域,就課堂教學的路徑予以延伸、拓展,多渠道、多途徑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應用至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傳統文化與生活的銜接、過渡、遷移中理解傳統文化內涵與精髓,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教師還需為學生提供多視覺感知傳統文化的機會與條件,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效能。
(四)高效設計豐富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體會傳統文化作用
眾所周知,經典是流傳千年不會褪色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涵的諸多文化元素、德育資源,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學更好尋找新鮮血液。因此,教師可借助設計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滲透。并通過對網絡媒介、信息技術的借助,從不同領域激發學生積極投身傳統文化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在近距離感知、深層次實踐中去領悟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尤其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一些比較空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通過對教學微課、網絡視頻、媒介圖畫的利用,讓學生在聆聽、欣賞、體味中走近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另外,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可借助一些實踐活動的滲透,倡導學生自主閱讀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典故、史料等,不斷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積淀,開闊其語文視野,豐富其知識構架,為語文教學更好開展而注入新鮮血液,使學生在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深層次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洗禮、認識的提升、視域的拓展。在傳統文化的驅使與引領下,助推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
三、結語
總之,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深度滲透,既有助于教學效能的提升,又有助于學生認知夙愿的實現與釋放,更利于學生愛國情懷的培育、價值觀念的塑造、道德品質的培育。因此,教師在借助傳統文化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應以小學生的認知需要為載體,積極探尋有助于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并借助對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多元豐富教育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深度感知傳統文化內涵,逐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慢慢成長為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合格未來社會建設者,并積極投身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