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印證了中國古老文化得到世界的認同和肯定。“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是指導農業生產活動、彰顯勞動人民創造力的優秀民族文化。教師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二十四節氣”文化中挖掘寶貴的精神財富,推進落實“立德樹人、實踐育人” 的核心理念,讓學生從綜合實踐課程活動中了解和感知節氣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與自強精神。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基于節氣課程的開發與構建,可以讓學生在認識節氣文化、感知節氣民俗過程中開闊視野,掌握更多與節氣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發展實踐素養。為此,筆者將“二十四節氣”知識課程化,從中挖掘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指導學生掌握自然科學知識,在動手操作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一、“二十四節氣”課程與綜合實踐課程的融合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在觀察太陽周年運動中,逐漸積累和總結的節氣知識和傳統文化。節氣課程,從節氣的由來、節氣的民俗文化及特點等方面,帶領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氣文化。將“二十四節氣”課程與綜合實踐課程融合,可以培養學生敬畏自然、熱愛勞動的精神。
(一)“二十四節氣”中的文化價值
“二十四節氣”,以中國特有的時間計時方式,深刻影響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二十四節氣”文化順應自然規律,講究對自然的尊重,彰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立春有“咬”春卷習俗,驚蟄有“炒”蟲習俗,清明有吃團子習俗,立夏有吃蠶豆習俗,秋分有吃螃蟹習俗等。“二十四節氣”文化影響著中國人的節日民俗、生活習俗、飲食民俗,是中國人的情感文化紐帶,具有長遠性和實效性。從節氣文化中延伸傳統美食的制作活動,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不同節氣所對應的傳統美食文化,以此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二)“二十四節氣”中的實踐價值
節氣課程記錄了古人對自然的觀察、實踐。“二十四節氣”知識,也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對照“二十四節氣”文化,可以開設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節氣節令文化中了解傳統民俗知識,豐富和感知與節氣相關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在動手、合作、探究中增長生活經驗,培養交往、協作能力。節氣文化與自然氣象關系緊密,也衍生更多特色的傳統習俗活動,如春分豎蛋、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重陽登高等活動。教師可以通過節氣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自然的奧秘,增進對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如在大寒前后,有一個臘八節。這一天,要吃臘八粥。臘八粥的制作,需要用到五谷雜糧,還要配合花生、大棗,以及各類豆類、薯類,將之合在一起,蒸煮一鍋美味的臘八粥。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臘八節和父母共同熬制臘八粥,讓學生從做臘八粥、喝臘八粥中感受親情、恩情。而在立夏時節,江浙一帶有吃烏米飯習俗。烏米飯是紫黑色的糯米飯,利用野生的烏飯樹葉子煮湯,將湯與糯米浸泡,撈出后放入木甑中煮熟。烏米飯對身體有益,可以祛風解毒,防蚊蟲叮咬等功能。結合立夏節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田野,采摘樹葉,浸泡糯米,蒸熟烏米飯,讓學生親歷采摘、做飯過程,品嘗烏米飯的香甜美味,感受立夏習俗的趣味。
(三)“二十四”節氣中的綜合實踐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根本在于促進學生培養并提升綜合素養。認識“二十四節氣”知識,了解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化,參與“二十四節氣”實踐體驗活動,學生能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激活探究知識的欲望,可幫助學生從實踐、探究中掌握與節氣相關的能力和方法。在“二十四節氣”綜合課程設計中,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整合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知識點,可多形式地向學生推送節氣文化。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終端,自主參與“二十四節氣”實踐活動。互聯網學習空間的運用,改變了教師與學生單一“教”與“學”的模式,更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如了解與節氣相關的詩詞、諺語,認識與節氣相關的地理常識,組織學生走進自然完成系列觀察日記。同時,也可以將學生的綜合實踐成果生成資源庫,以“二十四節氣”主題,構建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等專門實踐課程。如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在不同時節長勢分析,滲透“生命成長”觀念。結合節氣變化,聯系人的衣食住行;結合節氣,探訪不同地方的民俗活動,等等。通過家校合作,由學校、家長共同參與,配合“二十四節氣”課程的全面落實,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創設廣闊的探究“節氣”的綜合學習平臺。
二、節氣課程與學生實踐素養的銜接要點
把節氣文化當作一門課程來建設,遵循四季節氣變化,構建獨具節氣文化特色的生活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意識,增強學生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一)對接農耕實踐,打造靈動之春
春暖花開,萬象更新。春天是萬物生輝的季節,教師可以結合“二十四節氣”知識,在春季著重拓展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四個節氣實踐活動。先立足課堂,講解春季的四個節氣知識,讓學生了解與節氣相關的習俗活動,并誦讀相關描寫春天的古詩,感受春景的明媚。在課下,各年級布置與節氣相關的課外實踐。如以“節氣”為主題,開展美術創作活動、書法比賽活動,走進田野、大自然,描寫與節氣相關的觀察日記。
(二)開闊學科視野,構筑悅動之夏
進入夏季,天晴氣朗,樹木蔥蘢。這個時節,教師可以講解與夏天相關的節氣知識。在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制作“節氣美食”,由學生與家長一起采購食材,在家長指導下,共同制作節氣美食,通過拍攝照片展示學生作品,增強學生參與熱度。在烹飪美食活動中,學生動手、動腦相互銜接,將節氣文化與實踐能力共同內化于心。夏季時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農場,了解時令蔬菜的種植方法,并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觀察藤菜、豌豆、茄子、豆角等生長過程。同樣,可以結合美術學科,開展節氣繪畫活動。通過認識不同的蔬菜、水果,了解植物與地理、氣候等條件的關系,可以增長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注重創意實踐活動,體會韻動之秋
進入秋季,除了講解相關節氣知識外,更要為學生提供體驗傳統節氣文化的條件。比如,組織學生采拾樹葉,制作“樹葉畫”。對照古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等,指導學生了解與秋天相關的節氣文化。以美術、手工等方式,開展創意實踐,如制作節氣手冊等。
(四)關注身心融通,打造律動之冬
進入冬季,了解和學習冬季的節氣知識。教師可以開展節氣晚會活動,鼓勵學生圍繞節氣,創編節目。在立冬,開展寫詩活動,讓學生描寫氣候變化;在冬至,動手包餃子。冬季的時節活動,還可以走進校園、公園,了解動物、植物的生長情況,讓學生體會冬日的節氣文化。
三、節氣課程建設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流程
節氣課程知識點多,涉及的學科內容廣泛。在挖掘節氣課程資源時,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提煉探究主題,打磨并完善課程教案,讓學生從節氣課程中獲得實踐素養。
(一)明確探究主題,把握綜合實踐活動的靈活性
在開展節氣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中,要從師資、基礎設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握課程主題的恰當性、多元性,整合校內外資源,優化教學流程,確保課程推進的連續性、實踐性。結合學情,可以每周開展一節實踐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權衡節氣知識點,順應學段和學生認知實際,開展節氣課程的講授,延伸主題探究活動。通常,第一節課以節氣知識點學習為主。教師在課前收集與節氣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展示與節氣相關的資源。如節氣的由來、節氣文化、節氣民俗活動等。學生對節氣有了興趣,自然會參與節氣話題討論,拓展與節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節氣小知識、節氣古詩、節氣童謠、與節氣相關的農耕知識、民間故事等。
(二)確立探究內容,貫穿綜合實踐活動
有了第一節節氣知識的鋪墊,在第二節課,應著重圍繞節氣知識延伸動手實踐活動。通常教師選擇室外開展動手探究活動,可以從“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先探究雨水節氣,每年的雨水時節,古人通過測量降雨量預示莊稼能否有好的收成。春耕季節,雨水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由此,可以開展測量雨水時節的降雨量制作活動,組織學生共同動腦、分組合作,動手制作“雨量器”。在“雨量器”制作活動設計中,主要分為五個環節。環節一,對雨量器的特點、結構進行介紹。通過制作雨量器,可以讓學生從中了解如何測量降水量,獲得測量雨水的方法,認識雨量的大小,結合氣象知識,將雨水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分級。根據24小時內累積降水的量,作為評估降水等級的參考方法。環節二,準備制作雨量器的基本材料。在學生分組討論后,采用塑料瓶制作雨量器。與之相關的制作工具和材料,主要有剪刀、刻度尺、水槽、燒杯、紙、筆、透明膠帶、抹布、滴管等。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雨量器的結構和功能,并根據細化制作流程,讓學生按照步驟一步步完成雨量器的制作。如先對塑料瓶進行處理,撕開包裝圖案,用雙面膠沿著瓶身中間偏上部位纏繞一圈,確保水平;用剪刀沿著雙面膠下緣,剪開瓶身。在剪時,要小心,建議先刺穿瓶身,再逐步剪開。剪開上半部,倒置扣在下半部塑料瓶內。環節三,指導學生掌握測量方法。可以借助于噴壺、秒表,營造人工降雨條件,讓學生體驗雨量器測量降水量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融入讀數方法、數據單位換算方法等知識。同時,結合各組不同的測量數據,進行探究分析成因,拓展學生對氣象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環節四,拓展延伸與降水相關的知識。如對本地年降水量情況進行分析,了解觀察記錄降水的現實意義;對不同地區年降水量及分布特點進行拓展學習;引入翻斗式雨量器,借助于電子儀器來記錄和測量降水量,對比不同雨量器的結構與特征。環節五,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從雨量器制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雨水”節氣,了解春雨的寶貴;通過改進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增強了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通過參與測量并記錄降水活動,掌握了降水測量方法;拓展調查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區、最少的地區,了解了我國降雨量的分布規律。通過“節氣”綜合實踐活動,打通了學科與生活、與自然等知識的關聯,讓學生從節氣主題探究中積累了實踐經驗,培育了實踐素養。
(三)依托節氣文化,拓展課外實踐活動
教師要挖掘節氣文化,構建以節氣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一方面,通過科普節氣知識,讓學生了解與節氣相關聯的民俗文化。節氣知識是重要的民俗文化,節氣實踐活動中,可以讓學生了解節氣,探究節氣文化,體驗節氣風俗活動。課余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查閱與節氣有關的資料、書籍,根據節氣文化組織科普活動。如制作日影觀察工具,實施日影計時實踐活動;觀察北斗七星;開展節氣與植物關系探究活動,滲透物候學、氣候學知識;從節氣知識與中醫文化實踐中,讓學生了解與節氣相關的醫學知識。還可以利用節氣時節開展農業探秘活動。如在驚蟄時節,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冬眠動物的活動;春分時節,組織學生開展立蛋活動;清明時節,組織學生動手制作風箏,去田野放風箏;谷雨時節,組織學生養蠶、采桑;小滿時節,去田野認識野菜,挖野菜等。這類活動,趣味性強,專業性高,教師可以邀請相關行業人士,從專業視角引導學生了解節氣知識,科普節氣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校內節氣實踐基地,開展校內農場、科學實驗等活動。結合二十四節氣,對每個節氣,都可以拓展與之對應的實踐活動。比如,在“霜降”時節,筆者組織學生拾樹葉,開展“貼樹葉畫畫”活動,每個學生自己尋找、挑選不同的樹葉,自己動手,制作和粘貼樹葉畫。在活動中,觀察樹葉的顏色、形狀、特點,了解樹葉畫的制作步驟、方法。學生可以分組合作,從勾線、剪裁、添畫、粘貼、封塑等環節中,將普通的樹葉,變成一副靈動、趣味、多彩的畫。由節氣拓深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同樣,圍繞節氣活動,可以拓展自然筆記寫作活動,讓學生記錄每個節氣,了解與節氣相關的自然現象,深入農田、花壇、操場、公園,了解不同節氣下植物的生長狀態,并用日記方式記錄下來。綜合實踐活動還要關注學生寫作意識的培養,從實踐活動觀察、參與中,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意識和持之以恒的求實精神。比如,立春時節,指導學生走進自然,觀察植物的變化,哪些樹木吐出了綠芽,地面上長出了哪些小草,對照節氣文化,了解自然界的變化。通過撰寫觀察筆記,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節氣的趣味。另外,圍繞節氣文化,可以開展創意制作活動,如組織學生繪制節氣圖畫,制作節氣明信片,讓學生了解民族節氣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四、結語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節氣課程建設要堅持以生為本,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資源,為學生創設多樣的實踐情境。同時,節氣課程要深入自然,給予學生動手體驗的機會,借助于合作分工,協同好各學科知識的互促互融,打造學生滿意的節氣課程實踐基地。在節氣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嘗試實驗、實踐制作活動,激發學生踏實鉆研的科學精神,使學生從合作、分享中提升實踐素養。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