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香
(惠州市惠陽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 惠州 516221)
臍帶是胎兒在母體中攝取生長所需要物質和氧氣的重要途徑,胎兒出生時需剪斷臍帶才能與母體完全分離,但有研究發現,胎兒剛離開母體的短時間內,臍帶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新生兒血液的儲備和血氧的供應等[1]。因此,有學者提出胎兒分娩后立刻剪斷臍帶會造成胎兒出生后短時間內胎盤無法向組織進行血液供應,導致胎兒血儲備量下降[2]。而血量減少一方面直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增加貧血風險;另一方面也可導致新生兒肺、肝、腎等器官的灌注壓嚴重降低,容易出現呼吸困難、貧血等遠期并發癥。故近年來,延遲結扎臍帶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有相關研究顯示,延遲臍帶結扎能促進早產新生兒血供,增加新生兒儲血量,而且還能改善新生兒貧血[3]。但也有相關報道,延遲臍帶結扎可能導致新生兒黃疸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爭議[4]。本研究旨在探討臍帶結扎時間對早產兒貧血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惠州市惠陽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經陰道分娩的80例早產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嬰19例,女嬰21例;胎齡28~36周,平均(31.51±1.80)周;出生時體質量2 285~2 744 g,平均(2 532.41±79.30) g。觀察組中男嬰20例,女嬰20例;胎齡28~36周,平均(30.72±2.10)周;出生時體質量2 316~2 784 g,平均(2 549.25±81.62) g。兩組早產兒性別、胎齡、出生時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均為陰道分娩的早產兒;產婦孕期體檢指標均正常,不存在妊高癥、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相關疾病者;患兒胎齡在28~36周之間者等。排除標準:存在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并發癥者;產婦存在血液系統疾病且可導致胎兒貧血的疾病者;產婦情況不穩定,不適合采取臍帶延遲結扎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產婦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所有產婦分娩后,將早產兒置于母體雙腿之間,并與母體放于同一水平位。對照組早產兒采用傳統臍帶結扎方法,即在胎兒在離開母體后10 s內立即進行臍帶結扎。觀察組早產兒采用延遲結扎的方法,即在胎兒分娩時由負責生產的醫生和新生兒醫生聯合評估胎兒的生理狀態,在各方面狀態和指標均適合延遲結扎時,于胎兒離開母體1 min后再進行臍帶結扎,如在等待結扎過程中胎兒和產婦出現異常,立即停止延遲結扎,并給予搶救復蘇等治療措施。上述兩組新生兒在分娩結束后,均給予常規新生兒護理,止血鉗夾閉臍帶,在距離止血鉗遠端1 cm處剪斷臍帶并進行消毒和包扎,對新生兒進行身體清潔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均于兩組胎兒臍帶結扎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血常規指標。分別于早產兒出生后24 h、72 h、1周、2周時采集其靜脈血2 mL,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兩組早產兒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壓積(HCT)水平。②經皮膽紅素水平。分別于早產兒出生后24 h、72 h、1周、2周時采用經皮膽紅素檢測儀檢測膽紅素水平,以早產兒前額及前胸部為測量點,固定其周圍皮膚,讓探頭與皮膚無空隙完全接觸,垂直按壓探頭,分別取2處測量數值的平均值進行比較。③相關鐵參數水平。血液采集方式同②,離心(2 500 r/min,5 min)取血清,采用碳酸鎂吸附法檢測兩組早產兒血清游離鐵(Fe)、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及鐵蛋白(SF)水平。④貧血發生率。對比兩組早產兒出生后1、3、6月貧血發生情況。新生兒貧血診斷標準:靜脈Hb水平低于130 g/L或毛細血管Hb水平<145 g/L[5]。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常規指標出生后24 h~2周,兩組早產兒Hb、RBC、HCT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但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血常規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血常規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出生后24 h比,*P<0.05;與出生后72 h比,#P<0.05;與出生后1周比,△P<0.05。Hb:血紅蛋白;RBC:紅細胞計數;HCT:紅細胞壓積。
RBC(×109/L)出生后24 h 出生后72 h 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 出生后24 h 出生后72 h 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對照組 40 170.35±6.17 150.21±5.44* 131.17±4.22*#109.37±5.88*#△ 3.41±0.48 3.07±0.33* 2.71±0.52*# 2.38±0.53*#△觀察組 40 186.74±6.37 163.58±5.79* 146.88±4.97*#125.28±6.01*#△ 4.07±0.66 3.99±0.58 3.62±0.71*# 3.54±0.79*#t值 11.689 10.644 15.239 11.968 5.115 8.719 6.540 9.0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Hb(g/L)組別 例數HCT出生后24 h 出生后72 h 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對照組 40 0.59±0.11 0.54±0.04* 0.51±0.05*# 0.48±0.07*#△觀察組 40 0.72±0.10 0.69±0.08 0.64±0.12*# 0.57±0.09*#△t值 5.531 10.607 6.325 4.992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2 經皮膽紅素水平出生后24 h~2周,兩組早產兒經皮膽紅素水平均呈升高后降低趨勢,而兩組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經皮膽紅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早產兒經皮膽紅素水平比較(?±s)
注:與出生后24 h比,*P<0.05;與出生后72 h比,#P<0.05;與出生后1周比,△P<0.05。
經皮膽紅素(μmol/L)出生后24 h 出生后72 h 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對照組 40 147.35±10.47 173.21±20.84* 192.17±11.22*# 180.32±11.02*#△觀察組 40 147.44±10.55 173.55±20.79* 192.78±11.78*# 181.54±10.69*#△t值 0.038 0.073 0.237 0.503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相關鐵參數水平出生后1 ~ 4周,兩組早產兒血清Fe、TIBC、SF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但觀察組早產兒Fe、S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IB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相關鐵參數水平比較(?±s?, μmol/L)

表3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相關鐵參數水平比較(?±s?, μmol/L)
注:與出生后1周比,△P<0.05;與出生后2周比,▲P<0.05。Fe:鐵;TIBC:總鐵結合力;SF:鐵蛋白。
TIBC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 出生后4周 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 出生后4周對照組 40 17.35±3.17 13.01±3.44△ 10.17±3.22△▲ 140.41±6.48 130.07±7.03△ 121.71±6.52△▲觀察組 40 20.74±3.37 15.58±5.09△ 12.88±4.37△▲ 132.07±5.66 124.99±6.58△ 112.62±5.71△▲t值 4.634 2.646 3.158 6.131 3.337 6.6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Fe組別 例數SF出生后1周 出生后2周 出生后4周對照組 40 20.33±3.07 17.57±2.84△ 15.21±3.34△▲觀察組 40 23.10±3.22 20.35±3.31△ 18.22±3.73△▲t值 3.938 4.031 3.802 P值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貧血發生率出生后1~6月,兩組早產兒貧血發生率均呈上升趨勢,但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出生后貧血發生率比較[ 例(%)]
早產兒貧血與胎兒期生理功能發育異常密切相關。早產導致的胎兒骨髓外造血過早停止,不足以供應出生后的機體生長發育,并且胎兒8個月后才會從母體中大量吸收鐵元素,早產會導致鐵儲存減少,從而引起早產兒出生不到1年就出現貧血現象[6]。胎兒出生時,臍動脈和臍靜脈的血流通常會持續幾分鐘,臍帶延遲結扎通常是在胎兒出生后1 min再將臍帶結扎剪斷的方式,在此期間轉移給新生兒的額外血容量稱為胎盤輸血,相較于傳統臍帶結扎方式,延遲結扎能夠預留充分時間將胎盤中的血液通過臍帶供應給新生兒,在增加新生兒儲備血容量的同時,也能儲備更多的造血干細胞和紅細胞,增加血氧供應,尤其對先天性體質較弱的早產兒更為重要[7-9]。本研究顯示,出生后24 h~2周,兩組早產兒血清Hb、RBC、HCT水平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但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出生后1~6月,兩組早產兒貧血發生率均呈上升趨勢,但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延遲臍帶結扎更有利于阻止貧血的發生,與陶潔靜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血清Fe是形成血紅素的必需元素,而血紅素是合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原料,也是促進B族維生素代謝必不可少的物質。血液中與運鐵蛋白結合的鐵量即為血清Fe,正常情況下,從小腸進入血液的二價鐵在血液中氧化為三價鐵,三價鐵與血漿運鐵蛋白相結合而被輸送到骨髓或其他需鐵組織中被利用[11];TIBC常用來間接測定轉鐵蛋白的水平,其水平升高多見于缺鐵性貧血;SF是鐵的貯存形式,也是判斷機體是否缺鐵或鐵負荷過多的有效指標[12-13]。有研究認為,延遲臍帶結扎能有效改善足月新生兒的鐵儲存[14];此外,還有學者認為,與出生后立即結扎臍帶相比,延遲臍帶結扎可在降低貧血發生的同時提升血清Fe、TIBC及SF等指標的水平[15]。而本研究中,出生后1~4周,兩組早產兒血清Fe、TIBC、SF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但觀察組早產兒Fe、S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IB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于,新生兒出生后Fe、TIBC及SF等指標水平主要與新生兒血容量相關,傳統結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生兒血容量,降低鐵儲存能力,隨著造血的進行,鐵需求增加,從而導致指標表現出明顯異常,而延遲臍帶結扎能夠在出生后給予一定的時間使胎盤通過臍帶向新生兒輸送血液,從而增加新生兒血容量,由于臍帶血中富含造血干細胞,故延遲臍帶結扎能使新生兒獲得更多造血干細胞,進而增加鐵儲存[16-18]。
經皮膽紅素測定可動態觀察膽紅素水平的變化,雖然延遲臍帶結扎早產兒在產后接受了胎盤的生理性輸血,導致血液中的紅細胞濃度升高,但可通過自身分解代謝將紅細胞生理性破裂后形成膽紅素自主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控制體內膽紅素水平,進而避免黃疸的發生[19-20]。而本研究中,出生后24 h~2周,兩組早產兒膽紅素水平均呈升高后降低趨勢,而兩組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從而表明延遲臍帶結扎不會增加早產兒黃疸的風險。
綜上,早產兒分娩時采用延遲臍帶結扎的方式,能顯著改善早產兒的血常規和相關鐵參數等指標水平,降低貧血發生率,建議在生理狀態良好的早產兒分娩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