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青,陳志峰,張楚華
(鶴山市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江門 5297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疾病,患兒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黏膜黃染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兒膽紅素可進入其腦內,引發膽紅素腦病,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主要以藍光照射療法和藥物為主,其中藍光照射被認為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治療方法,其能夠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結合的膽紅素,但持續長時間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可能引起患兒皮膚過敏、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影響治療效果[1-2]。因此,臨床建議可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間歇藍光照射進行治療,采用該方法治療可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縮短患兒光療時間,減少患兒過度藍光照射引起的損傷[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對比采用間歇與連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鶴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46、34例;胎齡37~39周,平均(38.27±0.18)周;日齡 3~19 d,平均(10.28±0.64) d;出生體質量2~4 kg,平均(3.52±0.14) kg;分娩方式:陰道分娩35例,剖宮產45例。觀察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45、35例;胎齡37~39周,平均(38.23±0.17)周;日齡3~18 d,平均(10.35±0.71) d;出生體質量2~4 kg,平均(3.50±0.12) kg;分娩方式:陰道分娩33例,剖宮產4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標準,且患兒血清總膽紅素(TBiL) > 17.1 μmol/L,同時皮膚與鞏膜黃染者;無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無遺傳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母體合并感染性肝炎者;治療期間死亡者;合并有嚴重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及全身各大系統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給予所有患兒肝酶誘導劑對癥治療。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患兒采用連續藍光照射進行治療,使用嬰兒培養箱(鄭州迪生儀器儀表有限公司,型號:BB-100W),設置輸出功率≤ 850 VA,藍光燈管累計使用時間300 h以下,照射參數:波長425~475 nm,箱內溫度30~32 ℃,照射治療期間上方燈管距患兒皮膚35~40 cm,下方燈管距玻璃板20 cm左右,24 h持續照射,照射期間注意保護患兒生殖器、眼睛等處,以不透光棉布遮住。觀察組患兒采用間歇藍光照射進行治療,使用儀器、參數設定、對患兒防護等均與對照組一致,持續照射12 h后間隔12 h再次照射。兩組患兒均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治療后評定患兒的治療效果,其中顯效:血清TBiL水平恢復正常,軀干、面頸部等皮膚或部位黃染癥狀完全消退;有效:血清TBiL水平明顯下降但未達到正常水平,黃染癥狀部分消退;無效:血清TBiL水平治療后無明顯變化,黃染癥狀基本維持原狀或進一步惡化[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TBiL、鈣離子(Ca2+)水平。采集患兒清晨靜脈血2 mL,離心(3 5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TBiL、Ca2+水平。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疾病相關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兒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④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發熱、腹瀉、皮疹、血小板減少等。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TBiL、Ca2+、ALB、CRP、BUN、Scr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TBiL、Ca2+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TBiL及對照組患兒血清Ca2+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血清TBiL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Ca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Ca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TBiL、Ca2+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TBiL、Ca2+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BiL:總膽紅素;Ca2+:鈣離子。
TBiL(μmol/L) Ca2+(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259.37±37.28 184.38±29.47* 2.58±0.22 2.23±0.30*觀察組 80 258.38±36.97 149.38±30.84* 2.59±0.26 2.51±0.31 t值 0.169 7.339 0.263 5.805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疾病相關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CRP水平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內、組間血清ALB、BUN、Scr水平及組間血清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疾病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疾病相關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LB:白蛋白;CRP:C- 反應蛋白;BUN:尿素氮;Scr:血肌酐。
ALB(g/L) CRP(mg/L) BUN(mmol/L) Scr(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35.07±5.47 33.28±6.74 15.02±2.36 9.97±1.28* 3.98±0.73 4.08±0.82 45.48±8.38 43.82±8.59觀察組 80 35.95±5.84 34.84±6.58 14.99±2.32 9.89±1.26* 4.01±0.69 4.16±0.97 44.97±8.79 44.39±8.83 t值 0.984 1.481 0.081 0.398 0.267 0.563 0.376 0.4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在于患兒機體膽紅素合成增加,而患兒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功能較低,使得膽紅素在肝臟和腸道中循環增加。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方法,藍光的波峰為425~475 nm,膽紅素吸收波長為450~460 nm,與藍光波峰相互契合,因此通過藍光照射能夠使得血清中未結合的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然后經膽汁和尿液排出,從而可有效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膽紅素的合成,但患兒長時間進行持續性的藍光照射治療不良反應較多,可對患兒康復和預后產生不良影響[5-6]。
相關研究結果發現,膽紅素對藍光的吸收存在飽和作用,在機體膽紅素降低至一定程度后再次進行藍光照射并不能繼續促進膽紅素水平降低,而通過間歇藍光照射不僅可避免膽紅素對藍光吸收飽和作用的發生,從而持續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水平,而且能夠有效減少持續照射對患兒機體環境、體溫及生理節奏的干擾,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7]。光療過程中由于廣譜紅外線產熱過多可能引起患兒發熱、皮膚干燥進而引發皮疹;同時膽紅素在吸收藍光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其異構體產生過多而引起腸道乳酸酶活性變化可能導致患兒腹瀉的發生,而長時間進行光療可促進核黃素水平下降,導致紅細胞谷胱甘肽還原酶的活性下降,紅細胞、血小板等血細胞水平降低,增加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8]。此外,存在于光療時光源中的紫外線可通過患兒皮膚促進大量維生素D的產生,從而使鈣在骨質沉著,降低血液中Ca2+水平[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Ca2+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TBiL水平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與連續藍光照射相比,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有效降低患兒血清TBiL水平,且不會引起患兒機體鈣流失,可促進患兒病情轉歸,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
高濃度的膽紅素是具有潛在毒性的血紅素終末代謝產物,若臨床治療不及時,高膽紅素血癥可能對新生兒肝、腎等系統造成損傷,可能引起患兒并發核黃疸、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并發癥,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10]。ALB是反映肝功能指標,其由肝臟合成,若合成不足可導致ALB與未結合膽紅素的結合減少,從而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11];CPR是一種炎性因子,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分泌,在機體發生損傷、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會迅速增加[12];BUN和Scr是腎功能的主要指標,均為小分子氮代謝產物,經腎小球濾過排除,當機體腎功能減退時,腎小球濾過率的降低,其血濃度增高[13]。間歇藍光治療可通過間歇的藍光照射降低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減輕機體內損傷,并防止患兒體內膽紅素過多從而危害機體其他臟器器官[1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CRP水平均顯著降低,但組內、組間血清ALB、BUN、Scr水平組內及組間血清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連續藍光照射和間歇藍光照射均能減輕患兒機體炎癥反應,且不會影響患兒肝、腎功能。
綜上,持續藍光照射和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均能減輕患兒機體炎癥反應,且不會影響患兒肝、腎功能,但間歇藍光照射治療可有效降低患兒血清TBiL水平,且不會引起患兒機體鈣流失,可促進患兒病情轉歸,療效顯著,安全性良好,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