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光,張秋菊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北京 100053)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糖代謝紊亂疾病,具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特征,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質量減輕,其中2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糖尿病中占比較高的一種疾病類型;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與飲酒無關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過多的綜合征。流行病學認為,T2DM患者有著比健康群體更高的NAFLD患病率[1]。當前,臨床治療T2DM合并NAFLD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利拉魯肽可在短期內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其單獨治療對部分病情嚴重者的療效不理想,且不良反應較多[2]。中醫將T2DM合并NAFLD歸于“脅痛”“肝癖”等范疇,其主要發病病機為脾胃虛弱、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應以行氣通脈、補養心神為主要治療原則[3]。補心通脈湯主要由黨參、黃芪、麥冬、當歸、天花粉、川芎等中藥組成,具有疏肝通脈、補養心神的良好功效,臨床多將其用于脂肪性肝病的治療[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補心通脈湯對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及谷氨酰轉肽酶(GGT)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收治的T2DM合并NAFLD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30例)與試驗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2~74歲,平均(52.42±2.23)歲;T2DM病程1~4年,平均(2.52±0.43)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4~75歲,平均(52.48±2.20)歲;T2DM病程1~5年,平均(2.56±0.4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6]《中醫診斷學》[7]中的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確診者;右脅自覺刺痛者;面色灰暗、大便溏軟者;依從性良好,可清晰、準確配合治療者等。排除標準: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同時進行飲食控制、制定運動方案等指導。予以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利拉魯肽注射液(Novo Nordisk A/S,注冊證號J20160037,規格:3 mL∶18 mg)早餐前腹部皮下注射治療,0.6 mg/次,1次/d,若1~2周后無不良反應,劑量調整為1.2 mg/次,1次/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補心通脈湯治療,組方如下:黨參、黃芪、麥冬各20 g,當歸、天花粉各15 g,茯神、菖蒲各8 g,川芎、生地、牛膝、白術、茵陳、枳殼、柴胡各6 g,水煎服,取汁300 mL,100 mL/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中醫證候積分的評估,并依據《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8]中T2DM合并NAFLD的診療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顯效: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 ~ 7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中醫證候積分降低 < 30%??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證候積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的胃脘脹滿、脅肋隱痛、脈濡緩、身重困倦等中醫證候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9]。③血脂水平。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處理(轉速為3 500 r/min,時間15 min)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總膽固醇(TC)水平。④血糖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式同③,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水平;并采集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餐后2 h靜脈血2 mL,采用血糖儀檢測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⑤肝功能。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式同②,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的血清ALT、AST、GGT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以 [ 例 (%)]、(±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患者顯效13例,有效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63.33%(19/30);試驗組患者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7%(26/30),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56,P<0.05)。
2.2 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胃脘脹滿、脅肋隱痛、脈濡緩、身重困倦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胃脘脹滿 脅肋隱痛 脈濡緩 身重困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09±0.33 1.51±0.29* 5.05±0.34 1.07±0.19* 4.58±0.56 1.29±0.21* 4.35±0.66 1.03±0.17*試驗組 30 5.04±0.36 0.64±0.13* 5.01±0.39 0.49±0.11* 4.52±0.58 0.52±0.13* 4.39±0.62 0.46±0.11*t值 0.561 14.994 0.423 14.470 0.408 17.076 0.242 15.41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脂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TG、LDL-C及TC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 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 mmol/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
組別 例數 TG LDL-C T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81±0.64 2.78±0.47* 3.92±0.53 1.86±0.24* 7.33±1.32 5.86±0.76*試驗組 30 3.86±0.67 1.95±0.29* 3.95±0.56 0.93±0.17* 7.40±1.27 4.75±0.73*t值 0.296 8.232 0.213 17.320 0.209 5.7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糖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HbA1c、2 h PG及全血FBG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HbA1c:糖化血紅蛋白;2 h PG:餐后2 h血糖;FBG:空腹血糖。
組別 例數 HbA1c(%) 2 h PG(mmol/L) FB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8.21±1.46 6.85±1.34* 15.28±2.36 9.55±1.64* 10.15±2.17 7.53±1.57*試驗組 30 8.23±1.47 5.76±1.15* 15.23±2.39 8.65±1.52* 10.09±2.12 6.56±1.42*t值 0.053 3.381 0.082 2.205 0.108 2.51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肝功能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ALT、AST及GGT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U/L)

表4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U/L)
注:與治療前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GGT:谷氨酰轉肽酶。
組別 例數 ALT AST GG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41.81±4.64 30.95±3.49* 38.92±3.53 28.86±2.24* 53.28±5.56 40.86±4.76*試驗組 30 41.86±4.67 20.78±2.47* 38.95±3.56 22.93±2.17* 53.23±5.67 30.75±3.73*t值 0.042 13.028 0.033 10.414 0.034 9.15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NAFLD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病變為主要特征,而T2DM是由胰島素分泌作用減退或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的代謝性疾病,T2DM和NAFLD關系密切,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T2DM患者中NAFLD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同時NAFLD患者易患糖耐量異常,進而發展為T2DM[10]。目前,臨床多采用利拉魯肽治療T2DM合并NAFLD,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水平,但僅靠其單一治療在快速改善患者肝功能方面的效果不理想[11]。因此,亟需探尋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以提高T2DM合并NAFLD的臨床療效。
中醫理論認為,情志不暢、肝失疏泄,飲食不節、脾胃受損,過逸少動、痰瘀互結,腎精虧虛,濕熱內蘊等為T2DM合并NAFLD的主要病因病機,以肝氣郁結、脾失健運及腎氣不足為本,濕、痰、瘀及熱為標,病性屬本虛標實,病位在心肝,因此,中醫治療T2DM合并NAFLD當以補養心神、疏肝健脾、行氣通脈為主[12]。補心通脈湯中的生地、牛膝可補養心神、補腎水;當歸、黨參具有養心神、補氣血;茯神、菖蒲可斂心神、開心竅;白術、黃芪可行氣通脈、健脾益氣;枳殼、柴胡、茵陳、川芎可清利濕熱、疏肝通脈,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滋陰溫陽之效,對脈細數無力、氣血虧虛等癥狀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同時可調節患者機體代謝,改善中醫證候,提高臨床療效[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及血清TG、LDL-C、TC、HbA1c、2 h PG,以及全血FB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補心通脈湯治療可明顯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中醫證候,調節血脂與血糖指標水平,促進病情恢復,臨床療效顯著。
T2DM屬中醫中的“消渴”范疇,該疾病的發生與肝郁日久、肝腎兩虛有關;而在NAFLD的進展中,肝脈日益瘀阻,形成痰瘀互結之證,兩者互相摻雜,進一步加重了病情,使得血清ALT、AST、GGT等肝功能指標均呈異常升高狀態[14]。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血清ALT、AST及GGT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補心通脈湯治療可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控制疾病發展?,F代藥理研究證實,補心通脈湯中的黃芪含黃芪多糖,具有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衰老、增加免疫力、抗病毒及護腎等多方面藥理活性[15];柴胡含柴胡皂苷與揮發油,可起到較好的抗肝損傷、抗脂肪肝、降低轉氨酶、利膽及降低血漿膽固醇的作用,有利于降低ALT、AST活性,降低肝指數,預防肝臟組織脂肪性病變,促進病情恢復[16]。
綜上,補心通脈湯可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中醫證候,調節血脂與血糖指標水平,進而有助于減輕肝損傷,改善肝功能,療效顯著。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研究時間較短,不能對補心通脈湯的長期療效做出判斷,因此,臨床可開展長期、高質量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