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艷
(仙桃市中醫醫院婦產科,湖北 仙桃 433000)
難治性產后出血是指產后突然發生的大量出血,一旦出現難治性產后出血,應及時給予產婦有效的治療,否則極易引起產婦休克,嚴重者可能還需要切除子宮,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常用方法有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宮內球囊壓迫術、改良B-Lynch縫合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宮內球囊壓迫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產后可準確觀察出血量,對有嚴重盆腹粘連者,不需要分解粘連恢復解剖結構,放置后可有效快速止血,但對于胎盤胎膜殘留的產婦,其會掩蓋其出血的部位,導致治療效果不佳[1]。改良B-Lynch縫合術主要是采用褥式縫合,無需穿透子宮內膜,在子宮前后壁縫線加壓,可快速縮小子宮容積,壓迫肌層血管,降低血流速度,進而刺激子宮,使其收縮,形成連續血竇壓迫,最終實現止血的目的[2]。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球囊壓迫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中的治療效果及對其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仙桃市中醫醫院進行治療的128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4例產婦中年齡24~37歲,平均(30.52±5.81)歲;孕周38~41周,平均(39.33±1.10)周;順產38例,剖宮產26例。研究組64例產婦中年齡23~40歲,平均(30.81±5.54)歲;孕周37~43周,平均(39.52±1.06)周;順產41例,剖宮產23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實施對比。診斷標準:參照《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經按摩子宮、靜脈推注鈣劑等保守治療無效,出血速度快者;出血已導致凝血功能障礙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等。排除標準:因胎盤植入、子宮破裂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者;中、重度貧血者;前置胎盤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與治療方法給予兩組產婦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526,規格:1 mL∶0.2 mg)治療,其中,給予剖宮產產婦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0.2 mg宮體注射治療,給予順產產婦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0.2 mg肌肉注射治療。對照組產婦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行球囊壓迫術治療:產婦子宮底部放置球囊,剖宮產者,經子宮切口通過宮頸管將子宮填塞球囊置入,將球囊的陰道端從陰道拉出,將0.9%的氯化鈉溶液由三通管注入,直至子宮出血顯著減少后停止,記錄注入量,觀察球囊引流袋中引流量和陰道出血情況,如果未出現顯著增多表示壓迫效果好,為統計出血量將引流袋置于球囊末端,同時插入導尿管,并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研究組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產婦子宮底部放置球囊,剝離胎盤組織,充分暴露產婦子宮下段,對其進行雙手擠壓,縫合時采用1-0可吸收線,下推膀胱,取子宮右側邊緣2 cm、子宮切口下2 cm處作為第1進針位置,自外向內進針,從宮腔穿過,于切口對側2 cm處穿出,經左側子宮底繞針至后壁切口對側水平處進針,進入宮腔后,從后壁和第1進針點相同水平位置出針,沿子宮后壁漿膜直至子宮底部,行針到切口左上方2 cm位置進針,于切口下方2 cm位置出針,縫合子宮下段切口,打結縫合線,纏繞兩側子宮動脈,然后從子宮闊韌帶無血管區域穿出,于子宮后側打結,最后充盈球囊,視子宮容積、宮頸擴張程度等情況決定0.9%氯化鈉溶液的用量,最后鎖邊縫合切口。兩組均術后觀察6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使用容積法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婦術后2、24 h出血量,以及記錄6周內行子宮切除與月經復潮的占比。②凝血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3 d取產婦空腹靜脈血3 mL,經抗凝處理后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漿,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檢測血漿APTT、PT、TT。③血常規,血液采集方法同②,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計數水平。④止血效果,顯效:術后6周子宮收縮完全,再無出血;有效:術后6周具有明顯的子宮收縮功能,陰道流血量 < 50 mL/h;無效:術后6周無法良好控制出血,子宮收縮不良,陰道流血量≥ 50 mL/h[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⑤術后6周內并發癥(腹痛、腸梗阻、產褥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子宮切除占比、產后6周月經復潮占比、止血效果、并發癥均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臨床指標、凝血功能指標與血常規指標均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研究組產婦術后2 、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子宮切除率低于對照組,產后6周月經復潮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指標比較
2.2 凝血功能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產婦血漿APTT、PT、TT均縮短,研究組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s)

表2 兩組產婦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s)
注:與術前比,*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
組別 例數 ATPP PT TT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對照組 64 37.86±6.14 31.55±5.67* 12.52±3.76 11.22±2.03* 23.20±2.76 19.90±3.14*研究組 64 38.25±6.52 27.25±4.20* 12.47±4.17 9.85±1.87* 23.22±2.21 7.06±1.87*t值 0.348 4.875 0.071 3.971 0.045 28.10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常規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產婦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水平均降低,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血常規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產婦血常規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 血細胞比容(%) 紅細胞計數(×109/L)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對照組 64 108.21±11.08 80.31±5.88* 36.52±2.58 27.24±2.36* 224.08±50.43 133.46±0.20*研究組 64 107.92±10.81 92.44±4.71* 37.02±2.35 31.52±2.47* 224.09±50.46 173.62±0.14*t值 0.150 12.881 1.146 10.023 0.001 1316.0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止血效果術后6周研究組產婦止血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止血效果比較[ 例(%)]
2.5 并發癥術后隨訪期間研究組產婦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表現為短時間內出血量較多,或長時間連續出血。常見的影響因素有產婦宮縮乏力、凝血功能異常、產后損傷等,其中產后宮縮乏力為主要誘因。球囊壓迫術簡單有效,同時能夠對宮腔出血量進行觀察,不會破壞子宮的完整性,但單一采用該止血方式的效果并不顯著,且仍有子宮切除的風險[4-5]。
改良B-Lynch縫合術作為一種控制子宮收縮乏力而產生的產后出血子宮壓迫縫合法,起到有效壓迫子宮血管的作用,并且能夠進一步迂回曲折血管,可形成自然的血管結扎,最終實現止血的效果,且具有止血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等優勢,從而避免子宮切除的情況發生[6-7]。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婦術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子宮切除率與并發癥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產后6周月經復潮率、止血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球囊壓迫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可有效提高止血效果,減少出血量,且并發癥少,安全性良好。
相關研究顯示,凝血功能異常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妊娠產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纖溶被抑制;當胎盤剝離后產婦血液纖溶抑制物被快速稀釋,短時間內凝血功能下降而導致出血風險增大[8-9]。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婦血漿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提示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球囊壓迫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指標。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改良B-Lynch縫合術中對子宮的加壓作用,能夠迅速減小子宮容積,改善子宮平滑肌收縮功能,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從而改善凝血功能,減少出血量[10-11]。
血紅蛋白作為判斷產婦產后出血時是否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常用指標,具有操作簡便、易測等特點;血細胞比容是抗凝血液在一定條件下離心沉淀,而測出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其水平能夠反映產婦出血程度;紅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其水平降低多見于各種貧血、大量失血、白血病、產后、化療等[12]。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婦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球囊壓迫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止血效果顯著,可促進產婦恢復,預防產后貧血。分析其原因可能為,B-Lynch縫合術通過機械性縱向擠壓子宮肌層血管,持續進行血竇壓迫,刺激子宮收縮,前后壁縫線加壓處理能夠減少子宮容積,以減緩血流速度,起到止血的效果,且不改變子宮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不損傷周圍組織,從而改善血常規指標,有效止血[13-14]。
綜上,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球囊壓迫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止血效果,減少出血量,預防產后貧血,且并發癥少,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