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 江小建 黃德強
1.江西省瑞金安康醫院精神科,江西瑞金 342500;2.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男二區,江西贛州 341000
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對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人群,其發生風險更高,臨床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認知、行為等方面障礙[1-2]。目前,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初發患者多給予藥物治療,常規抗精神疾病藥物可一定程度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感障礙、認知功能障礙、陰性癥狀等,但治療效果不理想[3]。利培酮是具有獨特性質的拮抗劑,為新型抗精神疾病藥物[4]。部分研究探討了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認為經利培酮治療后該類患者總體有效率明顯上升,但缺乏對治療后患者血清指標、社會功能等情況分析[5]。為進一步探討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及對患者血清指標、社會功能的影響,本研究對78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瑞金安康醫院收治的7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納入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9 例)和對照組(39 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8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3.25±2.19)歲;陽性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評分為(83.54±3.87)分;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2.47±1.56)kg/m2。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6例;年齡22~63 歲,年齡(42.64±2.75)歲;PANSS評分為(84.29±3.61)分;BMI 為(22.69±1.37)kg/m2。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為初次發病且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PANSS評分≥60 分。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等。入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觀察組給予利培酮片(江蘇恩華藥業,規格:1 mg,生產批號:190804)治療,起始劑量1 mg,服用3 d,劑量增至2 mg,服用4 d,1 次/d;第2 周劑量增至4~6 mg,1 次/d;此后維持服用劑量不變,也可視臨床癥狀調整劑量,但每日劑量應≤10 mg,最適劑量為每日2~6 mg。
對照組給予奧氮平片(常州華生制藥,規格:5 mg,生產批號:191012)治療,口服劑量10 mg,1 次/d。
兩組療程均為12 周。于治療前及治療12 周后分別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經離心處理后,將血清置于-70℃保存待檢。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白細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水平,試劑盒購于江萊生物公司,生產批號分別為191201、190523、190703。
①比較兩組的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②比較兩組的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caleof socia lfunction forpsychosisin—patients,SSFPI)[7]、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8]、PANSS評分[9]。SSFPI評分包括12 項內容,累計評分越高則患者社會功能越好;MMSE評分的內容包括3 個方面,累計評分越高則患者認知功能越好;PANSS評分的內容包括3 個方面共計30 項,累計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精神分裂癥癥狀越嚴重。③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根據PANSS評分減分率進行評價,其中PANSS評分減分率≥75%為治愈,50%≤PANSS評分減分率<75%為顯效,25%≤PANSS評分減分率<50%為有效,PANSS評分減分率<25%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BDNF、IGF-2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清IL-13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的比較(±s>)
注 IGF-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IL-13:白細胞介素-13
組別IGF-2(ng/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BDNF(ng/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IL-13(pg/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 值P 值206.59±33.42 212.96±2.51 1.187 0.239 265.82±45.16 242.19±43.60 2.351 0.021 6.584 3.813<0.001<0.001 13.12±2.34 12.96±2.51 0.291 0.772 17.61±3.57 14.84±3.04 3.689<0.001 6.569 2.978<0.001<0.001 15.33±2.09 15.71±2.11 0.799 0.427 19.54±4.13 20.16±3.26 0.736 0.464 5.680 5.157<0.001<0.001
兩組治療前的SSFPI、PANSS、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SSFPI 及MMSE評分高于同組治療前,而PANSS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治療后的SSFPI 及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而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FPI、PANSS、MMSE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FPI、PANSS、MMSE評分的比較(分,±s>)
注 SSFPI:社會功能評定量表;PANSS:陽性陰性癥狀量表;MMSE: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
組別SSFPI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PANSS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MMSE治療前治療后t 值 P 值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 值P 值22.36±3.19 23.04±2.87 0.990 0.325 49.25±5.03 45.37±4.16 3.712<0.001 28.194 27.592<0.001<0.001 92.43±9.69 91.72±11.38 0.297 0.768 51.26±4.51 63.44±5.73 10.431<0.001 24.055 14.747<0.001<0.001 10.13±2.94 11.04±3.21 1.306 0.196 19.76±4.25 17.35±3.78 2.646 0.010 11.637 10.225<0.001<0.001
兩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對照組的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嗜睡2 例,頭暈1例,惡心2 例,便秘2 例,口干2 例,心動過速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21%(11/39);觀察組的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暈1例,失眠1例,頭痛1例,口干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6%(4/39)。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97,P=0.168)。
目前,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常給予藥物治療,傳統抗精神疾病藥物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復發風險,但傳統藥物對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改善不明顯,且部分藥物可導致患者血脂紊亂,誘發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10]。近年來,隨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應用,利培酮逐步被應用于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11]。
既往研究報道,利培酮可有效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情感癥狀及認知功能[11]。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的SSFPI及MMSE評分高于同組治療前,而PANSS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治療后的SSFPI 及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而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利培酮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認知功能,提升患者的社會功能。丁木兵等[12]的研究報道,利培酮維持治療可提升精神分裂癥的緩解率,降低PANSS 總評分。王煥明等[13]的研究發現,經利培酮片治療后,精神障礙患者的PANSS評分顯著降低,且不良反應較少。
臨床資料顯示,BDNF 不僅有利于神經電興奮傳遞穩定性及神經細胞突觸連接連續性的提高,還可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及損傷鞘膜組織的恢復[14]。IGF-2對神經細胞線粒體的活性及葡萄糖代謝利用有促進作用[15]。IL-13 是抗炎因子,可作為評價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免疫指標[16]。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的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BDNF、IGF-2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利培酮利于患者血清BDNF、IGF-2、IL-13 水平的提升,進而提高對神經細胞的保護,利于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BDNF、IGF-2、IL-13的異常表達,可能對局部腦組織神經細胞、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其可能是患者病情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顯示,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肯定,其與奧氮平相比,臨床不良反應較少。這主要是由于利培酮通過減輕抗膽堿藥物作用,進而降低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害。熊倩等[17]的研究報道,利培酮片可有效治療男性精神分裂癥,其對患者內分泌、椎體反應、性功能的影響較小。鄒展平等[18]的研究報道,利培酮一定程度地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糖脂代謝指標,在臨床治療中應隨時監測相關指標,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肯定,其與奧氮平相比,臨床不良反應較少,更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血清指標的提升及社會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