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傅志穎 胡含明 巫啟恒 劉 霞 王小方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西萍鄉 337000
壺腹周圍癌指起源于壺腹部2 cm 內,包括Vater壺腹、胰管開口處、膽總管末端、十二指腸乳頭及其周圍黏膜癌。為了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確定手術范圍,判斷患者預后,進一步對其進行定性診斷十分必要[1]。CT 能譜成像技術采用單X 線管50 cm FOV 內雙能量成像模式,突破傳統CT單參數成像,定量多能譜參數進行綜合分析,通過生成不同單能量水平圖像,提高組織對比噪聲比,提高血管顯示,為壺腹周圍癌鑒別診斷提供了新的思路[2-3]。本研究比較常規CT增強掃描與能譜CT血管造影壺腹部周圍癌診斷及術前分期診斷價值,旨在為疾病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選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疑似壺腹部周圍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2 例,女28 例;年齡37~78 歲,平均(57.99±6.36)歲。納入標準:①經MRI 或CT 掃描發現病灶,疑為壺腹部周圍腫瘤患者;②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且術前未進行過放療或化療等相關治療;③影像學掃描與病理結果時間間隔不超過2 周。排除標準:①不能有效配合影像學掃描檢查;②掃描圖像不清晰,影響結果的判斷;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臨床資料不全。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采用寶石能譜CT(Discovery CT750 HD,GE Healthcare),首先進行常規增強CT 掃描,檢查前15~30 min,給予患者清水800~1000 ml 進行上消化道充盈,減少氣體偽影影響。增強前常規上腹部平掃確定病灶所在位置,然后行能譜CT 雙期增強掃描。肘靜脈高壓注射碘對比劑碘海醇80~100 ml,速率3 ml/s。動脈晚期掃描采用腹腔干水平腹主動脈內CT 值監測促發掃描,閾值120 HU,達到相應閾值后延遲8 s 開始掃描(對比劑注射后35~40 s),門靜脈期掃描在動脈期結束后的30 s。掃描參數設置:80~140 kVp,0.5 ms 快速切換,電流220~640 mA,層厚、層間距均為5 mm,螺距0.984∶1,轉速0.6~0.8 s/r。能譜CT血管造影進一步將動脈期及門靜脈期混合能量圖像進行70 keV 單能量重建和薄層重建,層厚、層間距均為1.25 mm。將圖像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ADW4.6 進行后處理,利用GSI Viewer 軟件對單能圖像進行分析,分別在軸面、矢狀面、冠狀面測量病灶大小,選擇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病灶ROI 平均能譜曲線;在基物質密度圖像上分別測量ROI 的水濃度和碘濃度;能譜曲線的斜率。
參照美國抗癌聯合會分期標準[4],T1期:腫瘤局限于Vater 壺腹或Oddi 括約肌或腫瘤侵犯超出Oddi 括約肌和/或侵犯至十二指腸黏膜下層;T2期:腫瘤侵犯十二指腸固有肌層;T3期:腫瘤直接侵犯胰腺或累及胰腺十二指腸周圍組織或十二指腸漿膜,但未累及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T4 期:腫瘤累及腸系膜上動脈、腹腔干和/或肝總動脈。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計算常規增強掃描與能譜CT血管造影對壺腹部周圍癌的診斷效能,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
44 例經手術或活檢病理證實有壺腹周圍癌(胰頭癌10 例,膽總管末端癌10 例,十二指腸癌24 例),16例為壺腹部周圍炎性腫塊。常規CT 增強掃描共檢測出惡性病灶40 例,良性病灶20 例;能譜CT血管造影共檢測出惡性病灶42 例,良性病灶18 例(表1)。
能譜CT血管造影診斷良惡性病灶診斷敏感度為93.18%,特異度為93.76%,準確度為93.33%,陽性預測值為97.62%,陰性預測值為83.33%,高于常規CT增強掃描的77.27%、62.50%、73.33%、85.00%、50.00%(表2)。

表2 常規CT 增強掃描與能譜CT血管造影診斷效能的比較[%(n/N)]
41例能譜CT血管造影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均為壺腹部周圍癌的患者中,病理T 分期包括T1期4例,T2期21例,T3期13 例,T4期3 例;能譜CT血管造影結果顯示T1期5 例,T2期20 例,T3期12 例,T4期4 例。
能譜CT血管造影對壺腹部周圍癌分期診斷與病理T1、T2、T3、T4分期結果的Kappa一致性分別為0.626、0.659、0.597、0.532(表4)。

表4 能譜CT血管造影對壺腹部周圍癌T 分期效能分析[%(n/N)]

表3 能譜CT血管造影腹部周圍癌分期與病理T 分期結果(例)
壺腹部周圍癌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5%,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8~9 位,病死率高居腫瘤死亡的第4 位[5-6]。由于壺腹部周圍區域復雜多變的解剖特點以及病變的多樣性,其影像診斷和鑒別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與難點之一。
能譜CT 憑借其特有的高純度與高通透性,再加上其專有的高清算法,使得CT 圖像質量更為清晰[7]。CT 能譜成像技術將診斷由形態學步入功能學領域,根據能譜曲線和能譜特征參數差異,為壺腹部周圍癌的鑒別提供了一種新穎有效的方法[8-9]。能譜CT血管造影可以直觀顯示腫瘤形態、大小,動態觀察腫瘤動脈,監測其血流運行情況,立體、直觀地顯示腫瘤解剖結構以及血管間的毗鄰關系,對單一血管清晰重建,有效顯示該血管的形態、走行[10-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能譜CT血管造影判斷良惡性病灶節的診斷效能高于常規CT 增強掃描,與王奕喬等[15]研究結果一致。能譜CT血管造影以寶石作為探測器材料,分子結構穩定,圖像質量明顯提高,其能夠精確重建出40~140 keV 內的單能量圖像,通過碘/水密度圖像的單能量圖像可以減少金屬偽影而不會降低血管對比度,對于腫瘤周圍動脈血管的顯示具有明顯的優勢,可進一步提高壺腹部周圍癌的診斷效能[16]。對壺腹部周圍癌進行準確的術前分期有利于評估手術切除腫瘤的可能性,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減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術及進行準確地判斷患者預后[15]。本研究分析能譜CT血管造影判斷壺腹部周圍癌T 分期與病理分期結果的一致性,結果顯示能譜CT血管造影與病理T1、T2、T3、T4分期結果的Kappa一致性較高,分別為0.626、0.659、0.597、0.532,可指導壺腹部周圍癌術前T 分期。
綜上所述,能譜聯合CTA 對壺腹部周圍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指導壺腹部周圍癌術前T 分期,在明確壺腹部周圍癌的定位診斷、提高分期診斷正確率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