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陳心怡 趙 偉
1.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濟南 250021;2.東部戰區總醫院核醫學科,江蘇南京 210016;3.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影像科,山東濟南 2503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因車禍、墜落、爆炸、機器損傷等原因導致的骨折事件越來越多,臨床中接收的骨折患者數量也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肋骨骨折作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其發病率較為顯著。作為一種臨床急診科的常見疾病,肋骨骨折具有突發性強、病情危急的特點,如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使患者的呼吸系統出現障礙,損壞患者的循環系統,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肋骨骨折常伴有多種合并癥狀,涉及多個臟器及多個部位損傷,因此,針對肋骨骨折患者的診斷是確定患者治療方案、開展后續治療的關鍵。但是,由于人體胸廓存在著特殊結構,并且肋骨走向、影像學診斷中多種組織影響的重疊干擾,都增加了臨床肋骨骨折診斷的難度,尤其是部分隱匿性骨折、不完全骨折、輕微骨折患者,在臨床實踐操作中,存在著值得重視的誤診率、漏診率情況。目前,在臨床中,肋骨骨折的主要診斷方案為多排螺旋CT 以及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其中多排螺旋CT 具有直觀、立體的特點,能夠實現對患者的多方位、多角度觀察,進而彌補傳統胸部平片診斷的缺陷以及不足;數字化攝影DR 檢查是一種新型診斷技術,其通過在計算機控制下,直接進行數字化X 線攝影,具有分辨率高、診斷信息量多的特點[1]。本研究圍繞兩種診斷方式的臨床價值展開分析,以100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次采用多排螺旋CT、數字化攝影DR 檢查方案對患者進行診斷,分析二者的診斷準確性。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收治的100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 例,女38 例;年齡25~55歲,平均(38.86±5.28)歲;78 名患者于骨折后1 d 內于醫院檢查,11例患者于骨折后2 d 內于醫院檢查,10 例患者于骨折后3 d 內于醫院檢查,1 名患者于骨折7 d后于醫院檢查;24 例患者因車禍骨折,46 例患者因擊打傷骨折,30 例患者因跌落、摔倒骨折;患者在入院時均存在明顯的肋骨壓痛、疼痛癥狀,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并發癥癥狀,例如呼吸困難、肺不張等。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患者影像學資料完整可靠;②存在明確外傷史,但無致命傷;③小學或以上文化程度,能夠配合醫囑要求完成檢查。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②不適宜進行數字化影像診斷的患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④合并有器質性精神障礙者;⑤病例資料殘缺者。
多排螺旋CT 診斷方案:采用美國GE 公司出廠的64 排螺旋CT 檢查儀(編號:YZB/JAP1551-2008)完成檢查。為保證檢查結果,消除患者因自身因素對檢查造成的干擾,檢查前需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盡可能維持穩定、均一的呼吸深度。設定掃描參數,螺旋掃描螺距:1.5 mm,床進30 mm/周,140 kV、40 mA,開始檢查后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仰臥,以胸廓入口開始掃描,連續掃描,由3 名醫院影像科主治醫師對本研究中涉及的影像學圖像特征進行分析,如果意見不統一,由科室內其他2 名醫院影像科主治醫師進行診斷,取多數意見者為準。
數字化攝影DR 檢查方案:采用DR 機(美國GE公司,GE DXR-650)對患者肋間進行檢查,首先按照常規胸部正位DR 攝片流程對患者進行檢查,指導患者保持站姿,于胸片架前完成掃描,如患者病情嚴重,無法站立,則可在仰臥情況下進行攝影,結合后前位、前后位方式,觀察患者病情;然后,對患者進行肋骨切線位DR 攝片,期間要求患者配合,完成探討部位的標記,在曝光完成前需屏氣,避免呼吸運動的干擾,記錄檢查結果。
以臨床手術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不同診斷措施在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并發癥診斷情況。診斷效果包括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并發癥包括氣胸和肺挫傷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0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中,有87 例肋骨骨折經臨床最終確診。CT 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法的陽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2)。

表1 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例)

表2 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效能的比較[%(n/N)]
多排螺旋CT 診斷氣胸、肺挫傷并發癥檢出率高于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并發癥診斷結果的比較[n(%)]
多排螺旋CT 影像學表現:100 例患者中,有88例斷端重疊,89 例出現骨折處外形改變,92 例骨折處的骨質皺褶或皮質部分出現欠連續,75 例患者與對側肋骨及臨近序列肋骨比較顯示肋骨走行及肋間隙改變,69 例顯示骨折處有軟組織改變,出現臨近胸壁軟組織腫脹和胸膜增厚。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多排螺旋CT 檢查典型病例
數字化攝影DR 檢查表現:61例出現貫穿肋骨皮質的骨折線,斷端有錯位/無錯位,出現成角和嵌插。19 例出現單側皮質凹陷、隆起或斷裂,有局限性腹膜反應,臨近組織水腫。典型病例見圖2。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工業進程不斷加快,現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類工業作業量的增加,導致臨床骨折損傷的發生率逐漸提高,肋骨骨折即是其中之一[2]。由于人體胸腔結構存在著復雜的結構特征,因此,肋骨骨折多伴隨著氣胸等并發癥風險,嚴重時甚至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人體肋骨前段存在著薄而扁的結構特點,在影像學檢查中,顯示密度偏低,同時受到組織結構多重影像重疊等因素的影響,診斷難度大大增加,很容易產生漏診、誤診情況[3]。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具有操作簡單、費用較低的優勢,在肋骨骨折中能夠快速確定骨折數量及部位,但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該技術漏診率、誤診率偏高[4]。
多排螺旋CT 診斷技術能夠快速實現大范圍的掃描,完成容積掃描,進行準確性判斷,對于患者肋骨骨折的解剖學結構、骨折范圍、骨折走向、移動范圍以及骨折類型進行清晰的圖像描述,幫助臨床作出病理判斷[9];值得注意的是,多排螺旋CT 檢查技術以低劑量為特點,在操作中設定掃描參數不便,降低了管電流水平,在不會對骨折檢出、診斷準確率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直接降低了X 線輻射劑量,減輕了患者的擔憂情緒[10]。多層螺旋CT 技術強化了X 線管球的利用率,有效減少了圖像噪聲的水平,從而降低了對圖像質量造成的影響[5]。此外,三維CT 影像技術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在實施圖像重建后,能夠對頜面部骨折狀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有效降低了誤診率、幫助后續手術的精準定位、實施,為患者手術的有效性、安全性“保駕護航”[11-12]。同時三維CT 影像技術通過逼真的重建影像,立體再現患者的胸腔解剖結構,有效解決了常規X 線檢查的分辨率低、無法顯示重疊結構的缺陷,幫助臨床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患者的肋骨骨折情況,為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13-14]。多層螺旋CT在診斷肋骨骨折的患者病情時,能幫助確定病變或骨折等的范圍大小,有助于診斷。表面遮蓋顯示或容積再現技術可將全部肋骨完整立體再現,并且可以進行旋轉觀察,定位效果佳,可以提供近似解剖結構的圖像,空間立體感強,較為滿意地顯示出骨折線、移位[15-16]。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為斷裂,并且周圍組織呈現損傷,嚴重者還會對內臟等產生損傷,并且較為危急[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100 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中,有87 例肋骨骨折經臨床最終確診,CT 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法的陽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排螺旋CT 診斷氣胸、肺挫傷并發癥檢出率高于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溫賀龍等[8]的研究結論一致,該文中指出,以50 例肋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多層螺旋CT 掃描和數字化攝影DR 檢查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多層螺旋CT 掃描技術相較于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可更加清晰、直觀地顯示骨折狀況,診斷準確率更高,印證了CT 技術的優勢。
綜上所述,針對肋骨骨折患者,多排螺旋CT 和數字化攝影DR 檢查均具有臨床診斷價值,但是多排螺旋CT 技術具有更高的診斷準確性,可更加直接地反映患者的骨折情況,可行性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