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況 珵 徐喚煥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十八橋分院門診部,江西景德鎮 333000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多與環境、生活習慣及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易引發腦卒中、心臟病等,給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加強高血壓的防治意義重大[1-2]。高血壓病程較長,多需終身治療,當前通常采用藥物治療方式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但多數患者出院后缺乏專業的監管,易出現難以堅持用藥的情況,影響血壓的控制效果。加之高血壓病情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單純藥物治療難以將血壓水平穩定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3-4]。穴位按摩是中醫外治法之一,主要通過刺激人體穴位,激發經絡之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0 例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按摩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十八橋分院收治的200 例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 例。觀察組中,男59 例,女41 例;年齡36~74 歲,平均(55.06±4.68)歲;病程1~15年,平均(8.26±1.17)年;體重指數19.7~28.6 kg/m2,平均(23.83±1.16)kg/m2;文化程度:小學21 例,高中33例,大專及以上46 例。對照組中,男60 例,女40 例;年齡36~74 歲,平均(55.11±4.69)歲;病程1~14年,平均(8.29±1.15)年;體重指數19.9~28.5 kg/m2,平均(23.85±1.12)kg/m2;文化程度:小學19 例,高中34 例,大專及以上4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6]的診斷。②中醫診斷標準,即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的診斷,辨證為痰濕壅盛型,即主證為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次證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膩。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對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②精神狀態良好。排除標準:①存在視聽或語言障礙,難以配合研究及隨訪者;②繼發性高血壓;③合并傳染性疾??;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本研究已通過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十八橋分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傳統西藥進行治療:指導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30613)進行血壓控制,5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穴位按摩:(1)穴位按摩。①取穴。選取手厥陰心包經中曲澤、郄門、大陵、內關、間使五個穴位。②操作。指導患者取自然坐位,放松全身,保持情緒平穩;依次按照內向按壓、向內旋揉、反向按壓、反向旋揉四種手法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進行兩次四八拍,按照按摩流程重復2 次,20 min/次。(2)集中培訓。集中患者進行穴位按摩方法的教授,30 min/d,集中培訓3 d,教授內容包括穴位按摩的取穴部位、手法等,囑患者自行進行穴位按摩;向患者發放文字及圖片資料,以加深記憶,3~5 次/周;每4 周組織患者進行1 次集體加強指導。兩組患者均隨訪8 周。
比較兩組患者血壓控制達標率、血壓水平、中醫證候積分與生活質量。①血壓達標率: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隨訪8 周后)血壓控制達標率。血壓控制達 標:收 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②血壓水平: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采用血壓計測量,均測定3 次,取平均值。③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中“高血壓癥狀分級量化標準”進行評價,包括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5 個主證,采用0~3 分法進行評價,分數與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④生活質量: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9]生理功能(10 個條目)、生理職能(4 個條目)、軀體疼痛(2 個條目)、總體健康(5 個條目)4 個維度進行評估,各維度賦值0~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壓達標97 例,血壓達標率為97.00%(97/100);對照組血壓達標90 例,血壓達標率為90.00%(90/100)。觀察組血壓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1,P=0.045)。
兩組患者干預前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血壓水平均低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的比較(mmHg,±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水平的比較(mmHg,±s)
注 1 mmHg=0.133 kPa
組別 收縮壓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舒張壓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 值P 值153.46±10.22 154.06±10.19 0.416 0.678 143.64±6.68 132.29±6.75 11.952<0.001 8.043 17.811<0.001<0.001 98.95±6.67 98.87±6.72 0.085 0.933 93.91±5.97 84.86±5.28 11.355<0.001 5.630 16.393<0.001<0.001
兩組患者干預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后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眩暈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頭痛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頭如裹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組(n=100)組(n=100)2.26±0.32 2.28±0.33 0.435 0.664 1.51±0.32 0.77±0.16 20.684<0.001 16.573 41.173<0.001<0.001 2.27±0.31 2.25±0.30 0.464 0.643 1.63±0.25 0.64±0.14 34.551<0.001 16.071 48.632<0.001<0.001 2.13±0.33 2.14±0.32 0.218 0.828 1.53±0.26 0.52±0.13 34.745<0.001 14.282 46.902<0.001<0.001組別 胸悶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嘔吐痰涎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 值P 值2.05±0.32 1.98±0.33 1.523 0.129 1.22±0.24 0.55±0.12 24.969<0.001 20.750 40.724<0.001<0.001 1.33±0.24 1.35±0.26 0.565 0.573 0.85±0.17 0.29±0.07 30.460<0.001 16.321 39.367<0.001<0.001
兩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組別 生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生理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 值P 值63.68±4.62 64.25±4.78 0.857 0.392 72.73±5.96 81.83±6.02 10.742<0.001 12.001 22.870<0.001<0.001 65.29±4.43 64.48±4.29 1.314 0.191 74.48±6.05 85.86±6.12 13.224<0.001 12.256 28.606<0.001<0.001組別 軀體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總體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 值P 值64.65±4.62 64.71±4.66 0.091 0.927 74.78±4.58 82.80±5.93 10.704<0.001 15.572 23.927<0.001<0.001 63.66±4.70 64.12±4.85 0.681 0.497 72.78±5.11 83.86±5.25 15.124<0.001 13.136 27.619<0.001<0.001
原發性高血壓作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頭暈、頭痛等癥狀,如不能有效控制血壓水平,易引發多種嚴重并發癥,給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帶來負面影響[10-13]。當前西藥已被廣泛應用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降壓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利于預后。
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將原發性高血壓歸于“眩暈”“頭痛”范疇,其主要致病機制為陰陽失衡,風、痰、瘀、火、虛等由內而生,致使機體內部環境失衡,氣血升降失調,故臨床干預應注重調和陰陽平衡及氣血運行[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壓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積分低于對照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按摩在社區原發性高血壓管理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中醫經絡學認為,經絡聯系機體的五臟六腑,而穴位是經絡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穴位進行按摩刺激,可達到調整臟腑技能、祛邪扶正的目的[16-17]。本研究針對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穴位按摩,選取手厥陰心包經中曲澤穴、郄門穴、大陵穴、內關穴及間使穴進行按摩,手厥陰心包經是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其中曲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有通心氣、調腸腑、泄血熱的作用;郄門穴清熱止血、寧心止痛、理氣安神、活血泄熱;大陵穴清心降火、通調血脈、寬胸理氣、和胃止痛;內關穴寬胸理氣、行氣止痛;間使穴寬胸和胃,清心安神。諸穴合用可起到調節營衛、調和陰陽、促進氣血運行等作用。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可通過不同手法刺激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調整微血管的舒縮作用,利于解除小動脈痙攣,增加血管彈性,進而達到控制血壓水平的目的[18-19]。本研究所選穴位具有較好的降壓功效,且易于操作,經臨床指導后患者多可自行進行按摩,同時進行持續性宣教指導,可加深患者對按摩手法的理解、記憶及掌握,有利于按摩的持續進行,獲得更好的降壓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生活質量。但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臨床還應延長觀察時間,深入分析穴位按摩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的遠期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能夠增強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提升血壓控制達標率,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