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菁 雷瑞玉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西九江 332000
目前臨床上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中多以外科手術及術后藥物補鈣治療為主,但老年患者往往自身機體耐受性較差,且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故對手術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不利于預后[1]。對此,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中,就需要同時對其日常飲食結構進行科學調整,確保其補充足夠的微量元素[2];同時也要充分重視患者的身心護理需求,制訂一套合理、可靠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68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將營養干預運用于其臨床護理中的實施效果。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收治的68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4 例)和觀察組(34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65~82 歲,平均(72.35±6.44)歲;骨折Evans 分型[4],Ⅰ型11 例、Ⅱ型10 例、Ⅲ型8 例、Ⅳ型4 例、Ⅴ型1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5 例;年齡66~83 歲,平均(72.56±6.75)歲;骨折Evans 分型,Ⅰ型12 例、Ⅱ型11 例、Ⅲ型8 例、Ⅳ型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5]中關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嚴重營養不良者;③維生素D 缺乏癥者。
對照組開展常規干預,將手術方案、流程、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同時關注其心理變化,及時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使其充分認識自身病癥,配合治療;術后要嚴密監護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關注其病情變化,及時予以對癥干預。
觀察組實施營養干預,具體如下。①針對性營養干預:結合患者飲食結構及機體狀態,制訂個性化飲食方案,首先要攝入足夠蛋白質,并以植物蛋白為主,控制動物蛋白攝入量;其次適當增加鈣磷攝入量,可通過飲食中增加含磷粗糧達成;再次增加微量元素攝入量,可通過增加核桃、花生及紅肉類食物補充。②綜合性康復指導護理:首先進行綜合評估,對患者入院時的病情及身心狀態進行有效了解及評估,明確患者病情、心理狀態及相關需求;其次解決患者心理問題,通過對其整體狀態的評估,提前告知其不良心理對病情的影響,進而鼓勵其提升治療信心,建立康復目標,積極配合治療,以改善自身病情,提升預后;再次,開展康復訓練。在手術結束后可協助患者以適當體位休息,若患者為腰椎壓縮性骨折,則要協助其在硬板床上平臥,并在其受傷椎體下適當墊高軟枕,以3 點、5點支撐法指導患者開展腰背肌訓練; 最后開展延續性護理,在患者出院時對其心理狀態、肢體功能等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基礎需求,記錄其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及時予以隨訪指導。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并在其出院后隨訪2 個月,評估護理效果。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①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評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6]對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2 個月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含腕、手、上肢及下肢運動功能,總計100 分,評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強。②生活活動能力:以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評價內容包含修飾、穿衣、洗澡、大便控制、排尿控制、如廁、輪椅-床的移動、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10 項,總計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強。③生活質量:應用簡明生活質量評價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8]進行評估,共涉及四個維度(包含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認知功能四項),均為百分制,評分越高生活水平越好。④護理滿意度:應用醫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評估問卷進行評價,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內容涉及工作態度、技術操作、服裝儀表、環境等,各分為三個等級,非常滿意(>85 分)、滿意(70~85 分)、不滿意(<7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FMA、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FMA、Barthel 指數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分,±s)
注 FMA:Fugl-Meyer 評分
組別 FMA Barthel 指數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0.374 0.709 5.783<0.001 0.649 0.518 7.047<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 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F-36 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軀體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4 34 68.32±5.12 68.35±4.65 0.025 0.980 75.15±4.82 80.55±4.89 4.586<0.001 5.664 10.542<0.001<0.001 66.22±3.56 66.35±4.37 0.134 0.893 74.20±3.36 80.32±3.84 6.994<0.001 9.505 14.002<0.001<0.001組別 例數 角色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認知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4 34 67.21±4.23 67.98±4.85 0.698 0.488 73.55±3.84 81.02±5.13 6.797<0.001 6.471 10.770<0.001<0.001 67.32±3.15 67.87±4.11 0.619 0.538 73.32±3.56 80.45±4.86 6.901<0.001 7.360 11.525<0.001<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在臨床上,骨質疏松是比較常見的老年病癥之一,其主要表現為骨纖維結構異常、骨量減少以及骨骼脆性增強等[9]。骨折則是骨質疏松常見并發癥,其多見于脊柱、髖部以及前臂等部位,病發后可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并對其運動功能產生嚴重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0]。故在骨質疏松病發后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及護理措施加以干預十分關鍵。現階段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中,臨床多采取外科手術及補鈣治療,而對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而言,其往往存在自身機體免疫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抵抗力不足以及機體耐受性較差等問題,故在面對手術治療中往往易引發一定的生理及心理應激,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11-12]。對此,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中,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十分關鍵。
營養干預是近年來臨床較為關注的護理內容之一,在結合營養護理干預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能夠緊密結合患者實際病癥,基于飲食、生活及運動等多方面提供護理指導,進而達到提升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效果[13]。而且對于人體而言,骨骼重建、代謝及生長發育均需要獲取足夠的營養,故調節患者飲食結構,提升營養護理科學性也十分關鍵[1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MA、Barthel 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曹瑩瑩等[15]的研究中發現,予以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營養干預及綜合康復護理下,觀察組FMA 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76.84±6.82)、(81.78±5.96)分,高于常規干預下對照組的(57.46±7.24)、(67.87±6.24)分(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提示通過實施營養干預能夠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病癥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繼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促進其滿意度的提升。分析其原因,在常規干預下,患者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其自身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16];而在營養干預下,則可通過護理人員與患之間的良性互動及時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進而結合其實際機體需求及病情,從飲食、心理、運動等多角度予以綜合護理指導,調動患者治療積極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康復鍛煉,從而達到促進身體功能恢復,改善預后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開展營養干預護理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生活活動能力、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改善,進而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