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勤,臧振濤,衡 陽,吳陽鋒
(1.海鹽縣水利局,浙江 嘉興 314300;2.杭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6;3.浙江省水利水電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中心,杭州 310012)
作為非開挖施工的一種,頂管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少對防洪堤、公路等建筑物的損傷,近年來在水利、市政等行業工程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1-2]。考慮到頂管在實施時,會對其周邊土體產生擾動、改變原有土體的部分性質,導致局部土體發生沉降,為了確保工程安全實施,需進行相關的地層沉降分析。文章根據工程實際需求,在分析頂管實施過程對地面影響機理的基礎上,通過采用Peck公式以及PLAXIS有限元法對頂管穿越河道區域進行地層沉降分析。
該工程規劃在河道原水管道上游布設一輸水管道,兩管中心間距4m,其中原水管道全線管徑采用DN1800,主管材采用PCCP管,過河處采用鋼管,輸水管道頂管穿越河道部分長564m,管徑采用DN1400,材料為鋼管。
國內外對頂管施工引起的地面變形都做了大量研究,文章結合工程實際需求,采用Peck公式計算頂管穿河時的地層沉降曲線[3]。
地層沉降的預估公式及最大沉降量的計算公式為:
(1)
(2)
式中:S(x)為距離管道中心線x處的地層沉降,m;Smax為管道中心線處最大地面沉降,m;x為距管道中心線的距離,m;i為沉降槽寬度系數,m;Vs定向鉆單位長度地層損失,m3/m。
Peck公式中地層損失(Vs)的取值對計算成果影響較大。地層損失與施工技術、操作方法、地層條件、地面環境、施工管理等因素有關,目前尚難給出確定的解析式。根據統計,在采用適當技術和良好操作的正常施工條件下,地層損失Vs可表示為:
VS=VlπR2
(3)
式中:Vl為單位長度地層損失占單位長度定向鉆管體積的百分比;R為定向牽引管外徑,m。
Vl的取值與地質條件和施工條件密切相關,根據相關工程施工經驗,正常施工條件下,Vl的取值范圍一般為0.5-2.5%之間,本次定向鉆沉降計算時,考慮擴孔的影響,Vl取用5%。
運用Peck公式計算后,現狀堤防地面沉降橫向分布見表1、圖1,圖表顯示,堤頂最大沉降為10mm,順堤線方向呈凹形槽分布,不均勻沉降斜率為0.02%-0.08%。

表1 現狀堤頂橫向沉降計算

圖1 現狀堤頂沉降橫向分布圖
目前有限元技術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采用有限元軟件進行數值模擬,預測頂管穿越河道、公路等建筑物引起的地層變形預測案例也較為普遍。該工程原、配水兩根管道頂管施工穿越河道兩岸堤防,考慮到工程實施前后,防洪墻及河道可能會發生較大沉降變形,為了進一步分析預測頂管頂進過程中以及后期沉降,同時考慮工程結構及邊界條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法進行數值模擬。
實際實施時,采用PLAXIS進行模擬,土體材料采用Mohr-Coulomb模型,相關的屈服準則采用以下公式:
(4)
式中:φ為摩擦角;c為黏聚力。Mohr-Coulomb屈服函數采用六棱錐進行構建模擬。除屈服函數外,Mohr-Coulomb 模型還對塑性勢函數進行了如下的相關定義:
(5)
式中:參數ψ為剪脹角。該參數是用于模擬正的塑性體積應變發生的剪脹現象。
采用有限元軟件Plaxis進行數學模擬分析時,相關參數如下:
1)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Plaxis構建數學模型模擬分析頂管施工對現狀防洪堤所產生的影響,模型考慮的原水管道直徑為1.8m,配水管道直徑為1.4m,管道中心埋設高程為-3.20m,防洪堤堤頂高程為12.5m,兩管道間距4.0m。
2)地基土層自上而下分別是①0堤身填土,層厚取值為6.6m,①2粉質黏土,層厚取值為3.8m,②1淤泥質粉質黏土,層厚取值為10.7m,③3粉砂,層厚取值為4m。同時考慮到粉砂層下部土體對地層沉降計算影響很小,為便于計算,將粉砂層下部的土體視為堅硬層。
3)本數值模型構建時,管道襯砌采用線彈性計算方式,相關施力荷載包括結構自重、水以及土的壓力,模型的基本單元選擇15節點單元,構建模型如圖2所示。
考慮輸、配水管頂管施工的先后次序,在進行有限元數值模擬時,分為兩各步驟進行計算[4-5]。

圖2 穿堤頂管有限元模型單元網格圖
當輸水管道頂管施工后,通過有限元分析計算可知:
1)輸水管道頂管施工后,地層沉降符合一般性規律,即沿管道中心處向兩側呈對稱分布,且最大沉降點為管道中心;管道上方的地層沉降沿豎向逐漸增大,同時在輸水管道頂端處出現最大值,管道下方的土體會發生上移現象,并在管道底端出現最大值,如圖3和圖4所示。
2)由圖5地層沉降曲線可知,輸水管道位置處地層沉降出現最大值9mm,曲線呈中間大,兩側小的凹字形分布。

圖3 輸水管道頂管施工后模型總位移圖(矢量)

圖4 輸水管道頂管施工后模型總位移圖(云圖)

圖5 輸水管道頂管施工后地面沉降橫向分布圖
在輸、配水管道皆施工后,通過有限元分析計算可知:
1)輸、配水管道施工后,地層沉降符合一般性規律,即兩管道中間處向兩側呈對稱分布,且最大沉降點為輸、配水管道之間位置;管道上方的地層沉降沿豎向逐漸增大,同時在輸、配水管道頂端處出現最大值,管道下方的土體會發生上移現象,并在管道底端出現最大值,如圖6和圖7所示。
2)由圖8地層沉降曲線可知,輸、配管道實施后,在兩管道位置處地層沉降出現最大14mm,曲線呈中間大,兩側小的凹字形分布。

圖6 輸、配水管道頂管施工后模型總位移圖(矢量)

圖7 輸、配水管道頂管施工后模型總位移圖(云圖)

圖8 輸、配水管道頂管施工后地面沉降橫向分布圖
文章結合實際頂管穿越河道工程建設,通過地表沉降經驗公式、有限元數值模擬等手段計算分析了輸、配水管道頂管施工對地層沉降的影響,主要結論如下:
1)采用peck法對頂管穿越河道堤頂最大沉降進行計算,結果顯示防洪堤堤頂最大沉降為10mm,順堤線方向呈凹形槽分布,不均勻沉降斜率為0.02%-0.08%。
2)通過經驗公式計算及有限元數值模擬,得出管道開挖過程中地層沉降自頂進點向兩側呈對稱分布,最大沉降點為管道頂進位置。采用有限元Plaxis軟件進行數值模擬計算,輸水管道頂進后,預估堤頂最大沉降為9mm,輸、配水管道頂進后,預估堤頂最大沉降為14mm。
3)輸、配水管頂進過程中相關規律:管道上方的地層沉降沿豎向逐漸增大,同時在輸、配水管道頂端處出現最大值,管道下方的土體會發生上移現象,并在管道底端出現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