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提江·阿布都艾尼
(和田地區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站,新疆 和田 848000)
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總面積為41403.17 km2,共轄包括巴格其鎮、罕艾日克鄉、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等在內的12個鄉鎮,和田縣境內主要有喀拉喀什河和和田河兩大水系,地下水水文地質條件良好,淺層地下水分布廣泛,且由于差異性的地質構造,承壓水分布極不均勻,地下水礦化度小,無懸浮質或少懸浮質,水質良好。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和田縣農村地區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生活飲用水安全問題較為嚴峻,飲用水體中細菌總數和總大腸桿菌等微生物嚴重超標,飲水消毒率低。
在和田縣所轄巴格其鎮、罕艾日克鎮、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塔瓦庫勒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吾宗肖鄉等10鄉2鎮共264個行政村隨機選擇87個生活飲用水供水點進行取樣,其中所采集的出廠水、末梢水、井水水樣分別為35個、17個、35個;出廠水和末梢水均屬于集中式供水方式,這種供水方式的覆蓋范圍約為40%,而井水屬于農戶家庭分散式供水方式,這種供水方式的覆蓋范圍約為60%。
和田縣農村生活飲水水質分析檢測項目主要分為一般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毒理學指標及微生物指標三大類。采樣檢測工作委托新疆疾控中心衛生檢驗監測中心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所規定的檢測方法進行,并由其出具水質檢驗報告單。
根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進行和田縣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評價時,若單項指標檢測結果不符合該標準規定,則確定該單項指標不合格。一般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指標中只要有1項不符合該標準,則認定為一般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指標不合格;毒理學指標和微生物指標中只要有1項不符合該標準,則認定為毒理學指標或微生物指標不合格;進行水質總評價時,所有檢驗項目中只有有1項不符合該標準,則認定為此水樣水質不合格。
本次分析中各項指標的統計學描述均采用SPSS15.0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學推斷時使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的統計學判斷采用x2檢驗[1]。
2.1.1 單項指標檢測結果
經檢測,采樣中檢測全部合格的指標主要有氟化物、氯化物、溶解性固體、硫酸鹽和砷,其余指標的合格率從大到小依次為菌落總數70.5%、總大腸桿菌68.2%、氨氮61.1%、渾濁物60.5%、錳54.6%、肉眼可見物38.4%。對出廠水、末梢水和井水等飲用水主要進行全部19項指標檢測,而對儲水器中的飲用水僅進行微生物指標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一般化學指標及感官性狀、毒理學指標、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分別為25.8%、95.1%和54.3%。
2.1.2 不同供水方式的比較
通過對和田縣農村飲用水井水、末梢水和出廠水檢測結果的比較以體現分散式供水水質和集中式供水水質的差異,所檢測的井水、末梢水和出廠水試樣分別為35個和15個。
1)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比較
經分析,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質中渾濁度合格率差具有統計學意義,則表示集中式供水渾濁度合格率比分散式供水高;其余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合格率差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綜合分析結果,分散式供水合格率和集中式供水合格率差(x2=4.392,P=0.043)具有統計學意義,則認為集中式供水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合格率(46.67%)比分散式供水合格率(17.14%)高,具體見表1。其中分散式供水總檢測頻次35次中合格頻次6次,合格率僅為17.14%;集中式供水方式下總檢測頻次15次中合格頻次7次,合格率僅為46.67%,則認為該縣豐水期農村飲用水集中式供水水質整體合格率較高。

表1 豐水期內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結果統計
2)毒理學及微生物指標比較
根據分析結果,和田縣農村飲用水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方式下水質砷、氟化物、硝酸鹽氮等單項毒理學指標合格率差無統計學意義,兩種供水方式下水質毒理學指標合格率差(P=0.551)也不具統計學意義,則可以認為,兩種供水方式毒理學指標合格率無差異,具體見表2。
和田縣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質中菌落總數合格率差(X2=2.447,P=0.115)、總大腸桿菌合格率差(X2=19.312,P=0.000)、耐熱大腸桿菌合格率差(X2=15.174,P=0.000)均具統計學意義。兩種供水方式下水質微生物評價指標合格率差(X2=17.369,P=0.000)具有統計學意義,則認為集中式供水水質微生物評價指標合格率(93.33%)比分散式供水合格率(25.71%)高,具體見表3。

表2 豐水期內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毒理學指標結果統計

表3 豐水期內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指標結果統計
2.2.1 單項指標檢測結果
經檢測,采樣中檢測全部合格的指標主要有氟化物、氯化物、溶解性固體、硫酸鹽、砷、色度、臭味、總硬度,其余指標的合格率從大到小依次為錳70.4%、渾濁度59.1%、肉眼可見物48.7%、菌落總數46.9%、耐熱大腸桿菌40.8%、總大腸桿菌38.1%。對出廠水、末梢水和井水等生活飲用水進行全部19項水質指標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一般化學指標及感官性狀、毒理學指標、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分別為34.8%、98.6%、28.9%。
2.2.2 不同供水方式的比較
與枯水期相同,以和田縣農村飲用水中井水、末梢水體現分散式供水水質,而以出廠水檢測結果體現集中式供水水質,通過兩者水質差異,分析供水方式對該縣農村飲用水水質的影響。所檢測的井水、末梢水和出廠水試樣分別為35個和15個。
1)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比較
枯水期和田縣農村生活飲水分散式供水方式和集中式供水方式下采樣結果各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合格率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兩種供水方式下生活飲用水水質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總體合格率差(X2=0.799,P=0.365)也不具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得出,該縣農村生活供水分散式供水方式和集中式供水方式下水質的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合格率無差異,具體結果統計詳見表4。其中分散式供水總檢測頻次35次中合格頻次13次,合格率僅為37.14%;集中式供水方式下總檢測頻次15次中合格頻次7次,合格率僅為46.67%,枯水期該縣農村飲用水集中式供水水質整體合格率比高。
2)毒理學及微生物指標比較
枯水期內分散式供水方式和集中式供水方式下水質中砷、氟化物、硝酸鹽氮等單項毒理學指標合格率差均不具統計學意義。兩種供水方式下水質毒理學指標合格率差(P=0.553)也不具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認定為和田縣農村生活飲用水兩種供水方式下水質中毒理學指標合格率無差異,具體見表5。

表4 枯水期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結果統計

續表4 枯水期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單項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結果統計

表5 枯水期內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毒理學指標結果統計
該縣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質中菌落總數合格率差(X2=2.121,P=0.154)、總大腸桿菌合格率差(X2=1.597,P=0.216)、耐熱大腸桿菌合格率差(P=1.000)均不具統計學意義;兩種供水方式下水質微生物評價指標合格率差(P=1.000)具有統計學意義,則認為集中式供水水質微生物評價指標合格率(100%)比分散式供水合格率(54.29%)高,具體見表6。

表6 枯水期內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指標結果統計
通過對和田縣農村生活飲用水分散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水質的分析發現,該縣枯豐水期內農村生活飲水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以及微生物指標中不合格指標較多,其中,肉眼可見物和渾濁度合格率較低主要與飲用水凈化率低有關;錳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質方面;微生物指標合格率低與生活飲水遭受微生物污染及低消毒率有關[2]。整體而言,豐水期水質合格率明顯比枯水期高。
和田縣約60%的農村人口生活飲用水來自分散式供水,這種方式下水井淺,大多為淺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遭受地面污染物污染的可能性較大,且水源30m內污染源較多,所以井水這種分散式供水方式更容易受到污染,尤其式微生物污染。豐水期內地面徑流增多,地下水位升高,進而使地下水受污染幾率增大。根據本次調查結果,豐水期內分散式供水水質中微生物指標合格率遠低于集中式供水水質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分散式供水基本上沒有消毒、水質凈化等環節,農村居民幾乎直接飲用原水。根據檢測結果,分散式供水水質中不合格指標集中在化學指標和感官性狀、微生物指標,尤其是總大腸桿菌和耐熱大腸桿菌檢出率較高,此類微生物污染主要來自人類和動物的糞便。造成豐水期分散式供水水質中微生物指標檢出率較高的原因除了地表徑流外,還包括豐水期較高的水溫加速細菌生長和繁殖,分散式供水水井距離牲畜圈和滲水溝等較近。為控制分散式供水微生物污染,必須從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并提升農民衛生意識著手。
與分散式供水方式水質相比,集中式供水水質較高,但是和田縣現有集中供水設備建成時間較早,水質凈化設施不完備,管網老化,滴漏損壞嚴重。由于該縣農村面積較大,住戶分散,如果將其農村供水直接接入市政供水系統,則管網鋪設成本太高。為此筆者建議,應在該縣修建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并加強水質監測和管網管理。
綜上所述,和田縣農村分散式生活供水水質較差,且受到豐枯水期的影響較大,水質十分不穩定,而集中式供水水質略微好于分散式供水,且水質鮮受豐枯水期的影響,但其集中式供水水質與GB/T5750-2006標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有效改善和田縣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并考慮到建設規模和資金所限,應先在農村住戶較為集中的地區興建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取代農戶分散式供水,并逐步考慮將該縣農村供水系統接入市政供水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