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貴陽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鄉村是地方記憶的重要承載之處,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受到城鎮化發展影響,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從鄉村實際情況出發,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加強鄉村空間治理工作,可有效增強國家治理能力。因此,應以鄉村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實現對國土資源的有效配置,在明確地域結構、功能的基礎上,切實強化組織管理工作,確保鄉村空間得到綜合治理。
某村是生態農業村,常住村民共計400戶,總人口1550人,耕地1700多畝、林地5000多畝,整個村落藝術氛圍良好,主要種植花卉苗木,并有獨特的傳統活動。筆者借助多種調查方法,在了解村內住房建筑、社會服務等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產業進行了調查。結合近年來該村落的遙感影像數據,工作人員可獲取準確的土地空間分布信息。
總體而言,城市化發展暴露了該村地方性問題較為突出的特點(表1),由于生態環境及產業發展與當地民生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緩。此外,花卉苗木種植是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加之未得到有效管理,導致該村種植業發展模式相對傳統,經濟效益較差。同時,因為該村青壯年人口多外出打工,村內人口老齡化相對嚴重,在公共設施配置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無法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同時,村內大部分房屋建筑多處于破敗狀態,部分建筑已經閑置。由于未建立良好的垃圾管理系統,區域生態環境較差,不具有良好的空間集約能力。

表1 該村發展現狀
鄉村在地文化主要包括兩個維度,即文化、地方。以地方角度展開分析,在地文化起源于生活積累,是居住于村莊的人們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有濃厚的地方情感。而以文化角度出發,在地文化是各類現象元素組成的模式,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鄉村在地域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因此,治理工作的開展應從多維度出發,以復合角度完成各項工作,通過促進不同空間要素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具體而言,工作人員應在加強人居環境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設備結構協同發展,切實以鄉村文化著手,做好文化傳承工作,進而完成空間治理。同時,工作人員還要進一步優化社會空間治理結構,在加強開發邊界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完成社會空間治理工作。通過積極挖掘特色產業,促進區域創新創業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經濟水平,實現經濟空間治理。在地文化為空間治理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機會,能夠有效促進村鎮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村鎮社會服務水平,在優化人口回流、強化產業建設、促進生態修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以該村空間屬性作為依據,本文從多維度出發,提出了相應的空間治理方案,確保能夠為后續類似村莊空間規劃工作提供參考。經濟治理方面,工作人員應結合村內現有產業,進一步對產業進行延伸,積極發展地方特色,有效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進而形成創新格局[1]。社會治理方面,工作人員應提高對人居環境的關注度,并加強相應的建設工作,增強區域人民對于鄉村空間治理的地方認同感,有效緩解鄉村人口流失情況。空間治理方面,工作人員應提高對土地利用的重視度,加強集約化管理,在推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上,有效協調鄉村空間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圖1為鄉村空間治理框架。

圖1 鄉村空間治理框架
該村的生態、農業用地居多,受大面積種植花卉苗木影響,區域土地肥力呈現下降態勢,不利于區域生產效益。并且在未對景觀格局進行有效整治的情況下,區域生態資源規劃存在明顯不足,村落景觀較差。基于上述情況,工作人員應結合當前該村土地利用結構,明確該村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切實采取有效手段,強化土地集約管理,改善以往存在的建設用地與耕地分散情況,最大限度控制土地荒廢化。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好空間統籌治理工作,從現有土地利用情況出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原則,合理優化土地資源分布,可確保土地集約化管理水平,進而實現人地協調。同時,工作人員應結合村落實際情況,對各類地塊面積進行調整,合理增加耕地面積,在保障土地質量的基礎上,優化土地利用率,進而提升區域經濟效益。從農業發展角度出發,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借助多種手段,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進一步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表2為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表2 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該村人居環境問題較為嚴重,據調查(表3),村民對公共服務需求較為迫切,并且部分村民在訪談調查中提出增加娛樂休閑空間的建議,這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切實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效滿足村民精神需求。同時,由于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壯年人口多外出打工,房屋建筑難以得到有效修理,整體呈現破敗狀態,并且部分房屋建筑已經處于荒廢狀態,村民地方認同感較差,不利于鄉村發展。

表3 人居環境訪談問題統計
基于這一情況,工作人員應深入了解該村地方特色,并從社會—生態—空間維度出發,加強空間治理工作,通過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有效提升村民的地方認同感。具體而言,工作人員應盡可能保留原有村落建筑風貌,并從當前實際空間格局出發,實現對農村住宅小區的集中建設,有效提高空間開放度,確保完成村落建筑風貌的整體維護,并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以建設美麗農村作為重點,切實加強環境整治工作,并結合區域自然環境特色,加強村莊建設,實現村莊、自然環境之間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村莊綠化率,并形成綠色廊道。經合理規劃交通用地布局,對宅基地面積進行限制,可有效節約空間,進一步將多余空地更改為公共設施用地,在優化交通道路通達性的同時,有利于增強村莊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對建設用地的有效利用。
該村屬于生態農業村鎮,主要種植花卉苗木。相關調查顯示,該村村民收入較低,以農業耕作、外出打工作為主要家庭收入來源。同時,在種植業方面,該村多為家庭經營,生產規模較小,在未得到有效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情況下,生產效益較低。由于該村主要使用傳統管理模式,科學技術應用相對不足,加之該村市場運營能力較差,造成該村產業結構始終處于單一狀態,未配套相應的第二、第三產業,總體經濟效益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2]。
以區域傳統活動作為依托,該村具有獨特的節慶文化,但是受到城市文化發展影響,該村對本土文化關注度較低,加上未開展有效的文化治理工作,文化傳承度較差,鄉村文化難以有效融入當前主導產業中,導致該村文化缺失情況較為嚴重。從產業—文化—空間維度出發,相關部門應加強各要素融合工作,并進一步形成完整的空間治理體系。通過提高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注度,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加強對各區域的劃定工作,在保留原有生態空間資源的同時,實現對民俗文化的有效還原。通過大力發展區域傳統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空間。同時,可將區域傳統活動有機融入旅游產業中,進一步豐富旅游資源。借助相關民間藝術,能夠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豐富區域文化內涵,確保文化資源能夠與當前消費需求實現有效對接,促進村鎮多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該村創新發展。另外,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工作人員應從文旅產業著手,切實加大對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通過合理規劃鄉村空間,建設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進而形成文化產業集群,打造特色村鎮,實現對鄉村空間的科學規劃,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該村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最終目標,堅持走特色小鎮發展路線,通過挖掘村鎮特色文化符號,進一步拓展區域文化資源。結合自身綜合服務型鄉村發展定位,工作人員應切實加強空間分區管控工作,可以該村種植業發展為基礎,將該村合理分為五大功能區域,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進一步體現該村人文底蘊,實現對該村鄉土風情的復原。工作人員應結合功能區實際情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功能區內容。通過積極挖掘鄉鎮本土人才,大力發展各項民俗活動,可有效提高農村文化市場的活躍度,進一步促進農村市場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健全市場監管體系,確保農村文化市場得到有效管理,使各項民俗活動得到規范性開展。具體而言,工作人員可建立花卉苗木展示區,通過穿插種植不同季相植物,有效提升區域層次感,確保不同季節下功能區內均具有良好的景觀觀賞,有效提升觀賞效果。針對農家風情集聚區,工作人員應加強基礎設施服務,并打造農家樂、綠色產業等項目,使游客能夠充分感受到區域農家風情[3]。
現代空間治理體系對鄉村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鄉村空間治理模式,確保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得到有效推進,通過提出國土空間規劃路徑,進一步實現對國土空間的開發,有利于促進鄉村空間保護。具體而言,工作人員應做好實地調查工作,在了解區域空間治理現狀的基礎上,從土地利用、人居環境等角度出發,加大區域經濟產業開發力度,培育區域特色文化,確保鄉村空間得到有效統籌管理,進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