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豐梅,陳丹,李紅衛,郭靜靜
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 重癥醫學科,廣東 深圳 518081
肺部感染為ICU患者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癥,為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病死率在20%~80%[1]。有研究表示,排痰護理為改善及預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臨床常用方法包括叩背排痰、機械振動排痰等,前者扣背頻率及力度較難控制,排痰效果欠佳[2]。機械振動排痰主要利用物理學、力學原理于人體體表產生一種向肺內的方向力,并穿透皮膚、肌肉組織,促使肺-氣管內部痰液有效松動,并順著力與氣管方向運動排出體外,其具有排痰力度均勻的特點,可促進分泌物排出、維持呼吸道暢通[3]。但既往有臨床實踐發現傳統機械振動排痰方法缺乏針對性,且難以實時監測,可能會造成血流動力學異常,影響治療效果。隨著肺部超聲(LUS)研究不斷深入,近年來逐漸廣泛用于肺部感染診療中,可精準判定肺部感染范圍、位置,利于提高治療準確性及安全性[4]。本研究將B超定位下振動排痰用于30例ICU肺部感染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ICU收治的60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組30例。兩組資料不具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均符合《醫院感染治療指南》[5]中肺部感染診斷標準;③均為首次入住ICU;④臨床資料完善;⑤均簽訂知情同意書,經單位倫理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氣胸、肺結核、肺膿腫、肺部腫瘤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胸部、皮下部位感染或嚴重創傷者;④合并房顫、室顫、急性心肌梗死者;⑤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⑥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行常規機械振動排痰,應用PTI-300A醫用振動排痰機(淄博芙萊特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選擇合適的叩擊頭,輸出速度設置為20~30w/s,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護士一手扶穩患者身體,另一手持叩擊頭,行振動排痰,采用左右交替臥位,1日3次,20min/次。
觀察組行B超定位下振動排痰,成立肺部超聲護理小組,組員包括護士長、主治醫師、護理組長,均行床旁超聲培訓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干預期間每日由固定醫師、固定時間行肺部超聲檢查,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側臥位,B超掃查到肺段有實變區、肺不張后進行標記定位,護士根據標記位置進行針對性、目標性重點振動排痰,根據患者生理解剖特點從病變處向支氣管開口處振動排痰,振動排痰方法與對照組一致,1日3次,20min/次,排痰后采取相應臥位使病變部位處于高位,便于引流。兩組均按需及時排痰,持續干預14d,并給予ICU常規護理,包括翻身拍背、霧化吸入、抗感染治療等,必要時可行呼吸機輔助通氣。
①于干預14d后評價兩組排痰效果,顯效:痰液易于排出,肺啰音消失或減少,呼吸音正常;有效:痰液容易咳出,肺啰音顯著改善,呼吸音基本恢復正常;無效:均未達到上述標準。②于干預前、干預7d后應用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對兩組測評,總分12分,分數越高表明病情越重,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57。③于干預前、干預7d后應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對兩組測評,分值0~71分,分數越高表明預后越差。④記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ICU住院費用。⑤記錄兩組住院期間病死率。
研究分析軟件為SPSS 22.0,()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排痰總有效率為96.67%,較對照組80.00%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痰總有效率比較[n(%)]
干預前,兩組CPIS、APACHEⅡ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CPIS、APACHE Ⅱ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CPIS、APACHE Ⅱ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ICU住院費用、機械通氣人次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期間發生0 例死亡,病死率為0,對照組住院期間發生4例死亡,病死率為13.3 3%,觀察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286,P=0.038)。
肺部感染為ICU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患者多伴胸悶、發熱、咳嗽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于ICU患者多存在意識障礙、長期臥床、免疫力下降,受疾病影響咳嗽及吞咽反射較差,肺功能明顯下降,導致痰液潴留難以較好排出,從而引發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可加重患者原有病情,延長病程及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給患者帶來沉重心理、生理、經濟等多方面負擔,采取合理措施積極改善或預防肺部感染十分重要。
目前臨床對肺部感染治療關于在于積極控制感染、維持呼吸道暢通,控制感染包括抗生素、藥物祛痰、營養支持等,維持呼吸道常用措施包括咳嗽咳痰、體位引流、機械吸痰、排痰等肺部物理治療措施(CPT)。CPT中機械振動排痰應用較廣泛,其利用垂直力及水平力促使氣道黏膜代謝物液化、松動并脫落,便于患者咳出,具有無創、不受體位限制等優勢[6]。該方法聯合振動及叩擊兩種模式可發揮更好排痰作用,振動可擴張支氣管及淋巴管,增強氣道通透性,促使氣道分泌物更好吸收,叩擊可將分泌物擊碎使其松弛脫落,從病變位置向支氣管開口處排痰可有效將痰液排出體外。機械振動排痰使用頻率接近人體自然頻率,具有較好深部穿透性,可較好傳導進深部組織,廣泛作用于深部細小氣道,發揮排出痰液、舒張支氣管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氣狀況[7]。此外振動排痰通過深部叩擊作用刺激患者咳嗽機制,促進呼吸道纖毛運動,使患者有效咳出深部痰液,利于排痰及控制肺部感染,改善患者肺功能。
肺部感染療效評價指標包括肺部聽診、影像學手段、痰液性質等,肺部聽診主要依賴于醫務人員自身經驗,存在一定主觀性,痰液性質可有效反映肺部整體情況,但缺少對肺下段評價。ICU患者多處于被動體位,胸片難以有效顯示肺部情況,對肺實變診斷敏感性較低,胸部CT為診斷肺部病變的金標準,但存在價格昂貴、輻射影響、不易搬動等局限性,且難以快速做出診斷。受各種因素影響,上述方法均難以全面、及時、動態的評價臨床治療效果,故本研究應用目標導向性CPT,即在B超定位下行振動排痰。LUS可使肺部病變可視化,快速對患者呼吸困難原因進行鑒別診斷,為床旁呼吸功能檢測的有效手段。傳統觀點認為,超聲波難以通過存在氣體的組織,無法對非常肺實質進行現象,過去肺部一直被認為是超聲禁區。然而在病理情況下,肺內氣液比會顯著減少,正常肺組織可逐漸發展為肺實變、肺不張等,超聲征象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通過實時監測病情變化、動態評估肺部情況,可為臨床決策、目標導向性治療提供指導意見。有研究表示,LUS可幫助定位肺部病變,并對CPT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如通過體位引流清除痰液,LUS征象保險為組織樣征或碎片征,若CPT治療有效超聲提示從支氣管充液征過渡為充氣征,或組織樣征減小,反之則表示治療效果欠佳、病情加重[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排痰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CPIS、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時間及人次、住院時間、病死率等指標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B超定位下振動排痰可對肺部情況進行實時動態評估,精準判斷肺部體征、定位肺部感染位置,從而配合精準的振動排痰操作,使痰液更好排出,提高排痰效率,改善患者肺功能及預后,縮短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綜上所述,B超定位下振動排痰在肺部感染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可減輕患者病情,改善預后,縮短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間,減輕患者醫療費用,還可降低病死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