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軒
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重點區域都在為引進人才出謀劃策,出臺了各種人才優惠政策,形成了人才良性流動、人才資源充分發揮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人才協同發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從古代“得賢才者得天下”,到如今“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歷來是重要的社會“戰略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9月27日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進行戰略布局。綜合考慮,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水深則魚知聚,林茂則鳥有歸。
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重點區域都在為引進人才出謀劃策,出臺了各種人才優惠政策,形成了人才良性流動、人才資源充分發揮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人才協同發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
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
人才一體化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目標的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在努力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通武廊”(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2015年,以人才為突破口,三地建立了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簽署了區域人才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三地共同推出人才綠卡、鼓勵企事業單位間科研人員雙向兼職、實行高端人才柔性引進等1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
根據規劃,2030年京津冀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包括全球高端人才延攬計劃在內的13項重點工程正全力推進。
在京津冀,“人才共享”也成為協作扶貧中“真金白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天津與河北張承保地區28個縣(區)建立扶貧協作機制,近5年來,京津兩市除了向受援地區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62.85億元,實施項目2356個,引導373家企業投資300.46億元之外,還選派掛職干部和技術人才2367人。
目前,京津冀已實現在國家設定的職稱系列、等級范圍內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互認,專業技術人才在三地流動過程中的職稱晉升、崗位聘用、人才引進、培養選拔、服務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此外,三地還實現了人力資源市場從業人員資格互認。
共享長三角城市“人才圈”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12月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對高層次人才探索建立戶口不遷、關系不轉、身份不變、雙向選擇、能出能進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這意味著長三角城市之間,將打破戶籍、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剛性制約,突破工作地、工作單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最大限度釋放人才活力,實現智力資源合理流動。
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綱要》的正式印發,標志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跨區域交流更加緊密、人員流動更加頻繁、人才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新形勢下,面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協調聯動性不強”“產業同質化嚴重”等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人才進一步流動、共享。
2019年3月,滬蘇浙皖簽署《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四地人社部門明確人才服務協同計劃、人才流動合作計劃、人才發展推動計劃三大行動計劃,協同組織召開長三角地區人才交流洽談活動、人力資源產業園區互訪交流合作等。
上海園區、寧波園區、杭州園區、蘇州園區、合肥園區聯合組建的長三角人力資源服務協同創新網絡,實現服務經驗交流、運營信息發布、資源要素共享、企業創新推廣、產業融合對接、建設發展研究6大功能,提升人力資源協作的水平。
未來長三角城市間的人才流動將更加頻繁,也將逐漸從單向走向多向。各類高端人才與周邊區域的流動共享,加速構建一體化的協同創新網絡,共畫長三角發展“同心圓”。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集群第四極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10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引人才、促就業中國城市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群人才吸引力排名前三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作為后起之秀的“成渝城市群”排在第四,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成渝城市群”正加快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經濟發展空間大,未來可塑性強,這對于人才而言意味著更多機會和選擇。同時,“成渝城市群”的生活方式也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無疑將成為各類人才流入的首選地之一。
近年來,成都持續推動人才政策迭代創新,著力實現從拼政策、給優惠的“1.0版本”到搭平臺、給機會的“2.0版本”再到優平臺、營生態的“3.0版本”轉變,提出“先落戶后就業”“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支持高能級平臺面向社會開放”等系列措施,筑牢人才工作的持久競爭優勢。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公園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126家,規劃建設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建成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74個,推動成都成為全國“雙創”第四城。
截至發稿,成都吸引新落戶高知識高技能青年人才超過57萬人,入選國家、省、市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3788人、頂尖團隊195個,榮登《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成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凸顯,“成渝地區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地,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極,是非常有可能形成的。成渝地區高校多、科研院所多,聚集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希望國家對成渝地區人才的外引內培,特別是在吸引海外人才上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和明確的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以人才“磁場”推動區域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灣區科技研發基礎深厚,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大量優秀人才聚集大灣區,人才厚度優勢明顯。
2021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促進就業“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創業就業試驗區,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臺載體布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吸引集聚更多創新創業人才。
什么叫人才高地?各類人才愿意往那兒跑的地方就是人才高地。
2019年年底,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毅然來到廣州黃埔,正是被廣州黃埔的發展“磁力”所吸引。他帶領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在這里落地。這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廣州高新區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定位于國際一流的納米科技轉化基地。
在趙宇亮看來,對全球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創新人才,物質待遇未必是最重要的,機會、平臺、環境、創新土壤等更不可或缺。“在黃埔,你可以參與到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中來,這對人才特別是頂級人才來說引力巨大。”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中心主任彭堅認為,一撥接一撥的大學生、有技術水平的技能人才不斷涌向大灣區,持續的人才流入形成了科技創新人才梯隊,是大灣區產業厚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諾集團董事長兼CEO劉志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廣州有很多知名大學,深圳也引進了不少研究型大學,要實現產學研合作,同時要堅持自主創新、源頭創新,很多企業本身就是創新的載體。此外,還要開放迎接更多的全球創新資源匯聚到大灣區,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做支撐,很多創新要轉化成產品進行商業化,就可以把技術創新落地到大灣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在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構建人才創新創業優質生態圈,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就能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高地,讓城市與人才共成長。
中國新時代 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