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靈 迪
在今年的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數字經濟”再度成為代表們關注的焦點、熱議的話題。據悉,這已經是“數字經濟”連續5年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區塊鏈、新業態、數字化、智慧、5G、人工智能等相關關鍵詞更是被多次提及。
代表們指出,王偉中代省長今年所作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有力回應了全省人民的熱切期待,牢牢把握了“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和鮮明導向,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并對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等作出了部署。我們要按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舉措,搶抓機遇,攻堅突破,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組組數字、一項項目標,體現了廣東聚力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難題的信心與決心;一個個關鍵領域的部署、一件件務實創新的舉措,預示著廣東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將大有可為。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發展,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核心。數字產業化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主要促進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的發展;產業數字化是傳統產業應用數據資源和數字化技術實現轉型升級,主要促進工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服務業數字化等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的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是當前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這意味著,進入新時代,誰能順應大勢引領社會,誰就把握了戰略主動。誰能率先搶占數字經濟發展這個制高點,誰就能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跑得更快!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出臺和發布若干政策和文件,實施網絡強國、大數據、“互聯網+”等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重視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等發表重要論述,多次強調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并對數字經濟有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他強調,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愈益凸顯,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十四五”時期,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焦點,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正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數字消費、數字產業等快速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全球領先,在“寬帶中國”戰略等重大政策推動下,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截至2021年11月,已開通5G基站139.6萬個,占全球5G基站總數超過70%,5G終端用戶達4.97億。我國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數字消費市場規模全球第一,我國網民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6月已達10.11億人口,龐大的網民規模奠定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同世界數字經濟大國、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且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不規范的苗頭和趨勢。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而且違反法律法規,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構成威脅,必須堅決糾正和治理。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通過的“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并設立專門篇章,從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4方面為新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謀篇布局。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要求,深入實施數字經濟重大國家戰略,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我國數字經濟領域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為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重點任務和發展目標,是指導“十四五”時期我國各地區、各部門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行動指南,有助于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規劃還專門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數據中心集群。此次規劃對粵港澳大灣區賦予新任務,就是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數字經濟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是廣東發展的方向指針、巨大動能。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無論是從貫徹總書記、黨中央的要求來說,還是從推進廣東更好發展來說,廣東都需要在數字經濟上做出好文章、實現新作為、提供新示范、干出新氣象。
近年來,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廣東多措并舉、多管齊下,進一步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廣東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廣東制造業資源豐富,為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廣東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好,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的5G基站突破12.4萬座,產業規模、用戶數和基站數均為全國第一。同時,廣東還擁有一大批實力強勁的研發機構……這樣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是廣東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所在。廣東立足于這樣的基礎再出發,能夠更充分地在數字經濟領域施展拳腳,這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優勢。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豐富且龐大的基礎數據資源。自2019年獲得國家授牌后,廣東就啟動了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創建工作,重點任務是加強粵港澳三地規則對接,探索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機制。
2020年1月,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包括琶洲地區、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金融城和魚珠地區在內,將成為發展數字經濟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相銜接的重要特色產業平臺。在此背景下,隨后兩個月,《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緊接著又發布,成為廣州出臺的首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廣州數字經濟的3個定位: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桿。該文件實現了很大“突破”:首先,它的重點放在數據確權流動,新業態監管的先行先試,相當于把原則先設定;其次,對數字經濟的形態實施包容審慎開放的監管模式。
2021年初,為加快廣東數字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明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到2022年突破6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50%。
深圳是繼雄安新區之后,率先提出探索數字孿生城市的城市。2021年1月5日,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發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探索“數字孿生城市”。依托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數字化手段,開展全域高精度三維城市建模,加強國土空間等數據治理,構建可視化城市空間數字平臺,鏈接智慧泛在的城市神經網絡,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斷、快速反應的能力。

建設中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資料圖片)
2021年1月下旬,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數字廣東,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著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充分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并從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引導培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生態、拓展數字化公共服務、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構建政府治理“一網統管”、打造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夯實數字政府基礎支撐能力、培育建立數據要素市場、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強化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13個方面謀篇布局。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這是廣東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必答題。如何推進數字產業化?綱要明確了兩個發力點:其一,加快數字經濟基礎產業發展,強化芯片設計優勢,將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集成電路新發展極。其二,做大做強數字經濟關鍵產業,打造世界級5G產業創新高地和融合應用示范區,將廣州、深圳雙城打造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新高地。這兩個方向,正是解決當前廣東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所在。一個是強“芯”,提升集成電路生產制造能力,一個是做大做強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關鍵產業。前者關乎根基,后者關乎未來。對于產業數字化如何轉型,綱要也給出了明晰的路線圖:充分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制造業、建筑業、農業、服務業。全方位賦能各行各業,是產業數字化的總思路。
2021年5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這是繼省“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將數字化發展單列成章后,“云上廣東”更具體的實施路線圖,圍繞數字生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4個方面,分類提出8點共33項具體措施。該意見提出目標,全方位賦能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把廣東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無疑,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制定出臺意見,有利于廣東搶占數字時代發展先機、構建發展新優勢。
2021年6月,廣東出臺《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推動超過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企業上云用云提質增效降本。“云端”之行正在成為廣東制造業突圍的必經之路。
2021年7月,《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發布,描畫了數字政府建設的新藍圖,廣東將全力推動全省數字政府建設,實現由數字政府建設向全面數字化發展提升。這一年的11月,“粵治慧”平臺上線,率先在全國打造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的省域治理“一網統管”體系,依托數字政府一體化基礎底座建設“粵治慧”平臺,形成對全省整體狀態的即時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處置。
盡管數字經濟正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但當前廣東數字經濟的發展仍面臨政策體系不完善、人才隊伍缺乏、數據要素資源配置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2021年9月1日,《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廣東加強新興領域立法的一項重要成果。作為數字經濟大省,廣東在國家層面立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先行先試數字經濟立法,大膽探索實踐,以地方促進型立法的形式,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為國家立法提供可借鑒經驗。
2021年10月,廣東發布全國首張公共數據資產憑證,同時宣布《廣東省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將于2021年11月25日正式實施,這是廣東首部省級層面、關于公共數據管理的政府規章,將進一步規范公共數據共享、開放和利用,釋放公共數據價值,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來看,廣東率先構建省域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具備先決條件和綜合優勢。無論是數據資源總量、還是數據共享水平,均走在全國前列,這已經成為廣東的重要戰略資產。
2022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下半年將在北京召開,我省也將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又一個寫滿夢想與希望的戰略機遇期到來。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廣東開啟了2022年的新征程。站在新起點,廣東將如何把握發展大勢和重大機遇,集中攻堅、補齊短板、加速沖刺,真正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難題,為跨過轉型升級這道“坎”贏得更大主動權?如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走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廣東特點的現代化之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如何對標最高最好最優,突出激活數字經濟的發展動力,放大數字經濟的優勢疊加效應,實現繼續成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領者?
“擼起袖子加油干”,這是當下人們愛用的“熱詞”。2022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字里行間也充滿著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的勁頭。“加速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全面推進廣東數字經濟賦能增效!”代省長王偉中的作答鏗鏘有力。
報告有力回應了全省人民的熱切期待,對“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提出了清晰的發展定位,描繪了全新的發展格局及其實現的路徑、方向,并對今年有關工作作了總體部署,吹響了新的一年廣東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沖鋒號”。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機遇與挑戰并存。2022年,廣東準備怎樣干?
報告提出,首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扎實抓好制造業“六大工程”,健全“鏈長制”,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其次,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產業發展和應用,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廣州、深圳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普惠性“上云上平臺”,探索推廣一批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應用場景,新推動5 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5G網絡珠三角廣覆蓋、粵東粵西粵北市縣城區全覆蓋,加大5G賦能行業應用推廣力度,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再次,強化4K/8K內容供給和應用推廣,打造超高清視頻產業集聚區。統籌數據中心布局,在韶關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大力發展科創服務、創新創意設計、商務咨詢、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此外,將加快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推動數字人民幣、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等試點落戶。
報告還提出,全面推進廣東“數字政府2.0”建設。首先,強化全省“一片云、一張網”,升級省市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推動數字政府基礎能力均衡化發展。其次,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實施政務服務事項同源管理,優化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平臺功能,探索構建個人、法人數字空間。再次,深化“跨省通辦、跨境通辦”和省域治理“一網統管”,強化數字政府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
像往年一樣,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扎實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其中第十件民生實事便是: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具體而言,主要包括:首先,拓寬跨省通辦業務范圍。推動實現群眾就醫、求學、養老、戶籍業務等100項高頻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推動50項高頻政務服務在港澳地區“跨境通辦”。其次,推進高頻事項“一網辦、一次辦”。在全省各級推出1 000件“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在教育、民政、企業服務等領域推出50項高頻事項實現“一網辦、一次辦”。再次,加強基層服務設施建設。部署超2萬臺“粵智助”政府服務一體機,在全省行政村全覆蓋,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全省投入4.7億元,其中省級投入2.08億元,改造數字政府線上服務平臺和市縣兩級政務大廳,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用戶更友好。
“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能夠有效推動經濟復蘇,而且能夠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布局,不僅是施工圖、目標單、任務表,更是動員令、決心書、責任狀,讓人眼睛一亮、信心倍增。這些硬招、實招、真招、大招,不僅彰顯著省委、省政府的集體智慧與戰略思維,也浸透著省委、省政府濃濃的民生情懷,更鐫刻著廣東聚力推動實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干勁、勇氣與擔當。每一項重大決策的出臺與落實,都給廣東人民送來摸得著的好處、帶來熱騰騰的希望!”分組審議時,不少代表給出如是評價,其激動、振奮之情無不溢于言表。
……
“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廣東頻頻在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上謀劃布局,其實追求的是面向未來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追求的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未來已來,創新無限。面對“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要求,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廣東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奮力奔跑的精氣神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在中國打造數字經濟強國中扛起廣東擔當、貢獻廣東力量,所收獲的定然是累累碩果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