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琳
日常出行通過手機軟件提前規劃路線預知時間,身體抱恙動動手指即可實現“云上”就醫,政務平臺讓民眾實現一站通辦不再需要線下“跑腿”……這些數字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真實變革,正日益成為社會新常態。新一輪數字化浪潮正滾滾而來,作為數字化大省,廣東在構建數字化格局、加快數字化發展方面應如何出招?代表們對此高度關注,圍繞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紛紛建言獻策。
數字經濟是伴隨著信息化發展而產生的新經濟形態,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資源要素、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縱觀全球,“十四五”期間到未來,科技、數字化將是發展創新高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數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信息革命時代脈絡作出的戰略決策,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廣東要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預計到2025年,我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達20%。作為國內最早發展數字經濟的省份之一,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一直走在前列,規模和發展指數均為全國第一。雖然我省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積極探索,但在國內國際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大前提下,短板不容忽視。
“雖然廣東擁有豐富的數據通信資源和數量眾多的高科技企業,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指標位列全國第一,但整體制造業數字化水平程度不高、跨界融合型人才結構性短缺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我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肖維明代表指出,廣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指數5.75,僅排全國第十,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廣州、深圳兩市的數字經濟規模達萬億以上,但省內仍有多市數字經濟規模不足千億,區域發展呈現巨大發展鴻溝;創新高地不足成為制約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缺乏深層次、高效率的協同合作機制,產業結構轉型面臨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人才不足兩大困境。
數據安全和“卡脖子”技術問題也是代表關注的重點。謝松代表在建議中指出,在信息的收集、保存、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點,如APP侵犯用戶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數據出境等信息收集、保存和使用環節的種種亂象,數據使用亟需受到制約。在關鍵核心數字技術方面,我省高端芯片、電子元器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不能完全自主研發生產,受制于人,數字產業鏈風險突出。另外,我省新型基礎建設中存在重復投資現象,出現了高端產業低端化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不僅導致產業資源浪費,而且加劇了各地產業同質化競爭。
“深入實施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數字廣東,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著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充分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去年4月,廣東省政府正式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數字經濟獨立成章,顯示了未來廣東在經濟方面的重要思路。
廣東如何應對新一輪數字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代表們認為,應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為廣東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數字化發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張國衡代表就進一步推進數據安全保護的體制機制提出,一要加強數據安全監管和執法。在既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和細化配套處理規則,嚴格執法;建立違法線索線上發現、流轉、調查處理等非接觸式監管機制;在數字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開展數字化監管創新試點。二要強化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數據保護。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應對數據安全做額外防護,如對生物、醫藥、金融行業、國內海外上市企業等實施特別監管措施。三要加強互聯網平臺型企業的數據應用管理。從嚴管控非必要采集數據、超范圍收集或調用個人信息等行為;依法依規打擊黑市數據交易、大數據殺熟等數據濫用行為;支持獨立第三方機構開展算法評估,引導平臺企業提升算法透明度與可解釋性,促進算法公平。

1月19日,大灣區制造業數智化轉型交流大會暨京東(佛山)數字經濟產業園啟用儀式在佛山南海獅山鎮舉行(資料圖片)
馮旭初代表建議,加強數據在數字經濟戰略中發揮生產要素作用,破解其在實體經濟各應用場景中的數據治理、數據配置、數據流動、數據安全等痛點,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實現實體經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一是發揮好廣東省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歷史契機,鼓勵工業、電信、交通、金融、自然資源、衛生健康、教育、科技等重點應用場景的積極探索,構建數據治理體系,探索建立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廣東經驗與路徑。二是以廣東省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為契機,聚焦率先構建支撐數字經濟戰略的人才孵化與培養體系。三是以加快數字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聚焦推動構建利于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與容錯機制,推動廣東率先突破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改革路徑。
韓紅英代表認為,應積極布局元宇宙及相關產業,搶占新賽道,打造廣東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她表示,元宇宙作為2021年的新風口,是科技與文化的高度發展和深度融合,也將成為全球創新競爭的新高地、全球各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賽道。建議我省以數字化改革為契機,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發展優勢,加快謀劃元宇宙產業布局和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特色場景應用,在若干領域盡快實現突破。聚焦數字化改革重點,加快在數字政務服務、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等元宇宙相關應用領域,謀劃開展基于元宇宙的場景創新,落地一批典型場景應用。
謝松代表指出,當前,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層出不窮,工業互聯網、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給傳統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帶來巨大挑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些矛盾風險集中顯現。廣東應加強監管,補齊短板,研究制定一批精準落地的政策,促進我省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一是加強數據信息監管,通過規范數據的開發利用、健全對網絡平臺的市場公平競爭審查監管制度、加強數據出境安全管理,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二是緊盯重點領域數字產業發展,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三是突出全省總體布局觀念,加強數字經濟產業的統籌規劃,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推動生產要素向戰略位置突出、產業基礎較好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集聚。
肖維明代表建議,廣東應充分利用創新基地的優勢,聚攏數字經濟發展人才,通過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合作創新體系,助推廣東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鼓勵高校加大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力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優勢,發揮騰訊、華為等互聯網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招攬各地優秀的數字經濟人才。二是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園相關配套建設。設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基地,打造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圈,支持打造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高地。三是建設數字鄉村創新基地,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四是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廣東打造成數字絲綢之路的核心創新基地戰略樞紐。
信息技術加速普及應用,深刻改變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數字政府”作為“數字中國”戰略的核心內容,發揮著帶動和牽引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作用。我省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數字政府建設進程中,采取系統化模式整合現有資源,不僅在政府內部打通了政務數據的信息化壁壘,還通過“粵省事”“粵商通”等平臺的推廣,極大減少了社會民眾線下“跑腿”辦事的次數,收獲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出現了亟需彌合的新型數字鴻溝。吳克昌代表提交建議指出,目前我省數字政府建設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數字應用表面化,民眾融入感認同感不高;二是數據共享高層化,縱向傳輸通道未打通;三是網絡格局分散化,基礎設施建設待加強。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廣東省數字化格局構建的有序推進,還制約著人民數字化獲得感的提升。
吳克昌建議,應彌合新型數字鴻溝,推動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向縱深發展。首先,強化社會宣傳教育,形成數據分享動力。將政務服務供給導向從“政務數據現有類型”轉變為“民眾現實數據需求”;實行相關的激勵辦法,提高現有使用用戶的意見反饋積極性;開展“數字政府進社區”等相關活動,促進并吸納民眾主動參與到建設規劃中。其次,完善政府激勵措施,盤活基層數據資源。在下一階段的建設規劃中,需要在將政務數據共享平臺向各部門推廣和擴展的同時,將政務數據資源的“觸角”向基層進一步延伸,盤活基層的數據資源,保證政務數據共享云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實行區域集成建設,破解進度短板困局。統一各地區數字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包含多平臺對接、人員培訓在內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可以根據不同的建設進度,將21個地級以上市劃分至不同層次的建設梯度中,提供針對性建設咨詢幫助,最后達到逐步統一全省數字政府建設進程的目的。
由于我省經濟發展不平衡,粵東西北一些縣市要完成上億元資金建設政務服務平臺、部署政務服務一體機和建設智慧城市等項目較為困難。對此,陳美娟代表呼吁,應統籌解決全省欠發達地區數字政府建設。對欠發達地區“全省一盤棋”考慮,提供技術支撐保障,推進各項智慧化、數字化項目建設。由上級統籌網絡安全設備,建設智能終端接入安全管理平臺,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將全省部署行政村的“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運維費納入省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確保其正常運行,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數字中國背景下,以數字化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成為新時期戰略發展方向。代表們分別就數字化在交通、城市治理、醫療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提出了意見建議。
呂國林代表在“關于推進廣東數字交通發展的建議”中指出,為順應全國數字化轉型新趨勢,迫切需要統籌推進廣東數字交通建設,超前謀劃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運行管理智能化轉型、新業態深入推廣等工作,實現數字交通跨越式發展。
呂國林表示,雖然我省已建立全國領先的交通運輸信息化基礎,但在交通新基建推進路徑、智慧公路建設管控模式、省市交通運輸大腦協同、智能網聯汽車新業態發展等方面仍亟待建立數字交通相關建設指引,完善相關機制,指導各地市數字交通協同建設,實現全省數字交通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她建議,一是立足廣東省交通新基建發展需要,在基礎設施推進全過程中同步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創新建立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化設備“規建管養”全周期同步實施機制,推進全省交通運輸新老基建融合發展。二是突破公路智慧化模式,推進智慧公路分級分類建設,指導不同等級、不同地理與交通特征、不同氣候規律的全省各地智慧公路建設,打造網絡級、通道級、車道級多層次區域協同管控體系。三是建立完善省市兩級交通一體化數字平臺建設指引及數據共享機制,探索省市強協同的交通數據大腦建設運營模式。四是加快完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互認機制及多元應用示范場景,推動全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
魏曉慧代表關注的是數字化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她表示,城市綜合管理方面,目前大灣區各城市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還有提升空間。應圍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核心任務,在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面做出新的一體化的制度安排、政策創新和技術應用等,創建更加整潔、安全、干凈、有序、公正的城市秩序,全面提升大灣區城市群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內在魅力。
她建議,建立城市治理的數字化平臺,消除部門之間信息孤島。具體而言,就是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統籌推進大灣區各市智慧城管建設,加快推進市、縣(區)數字城管平臺智慧化升級改造,實現省、市、縣(區)三級平臺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對城市黑臭水體水質、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排放指標等關鍵數據的實時監測和互聯共享。發揮供水、排水、燃氣、建筑工地、管廊等城市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作用,提升監測系統覆蓋率,推動城市管理智能化、安全化、精細化。共建共享公共交通、物流、停車場、基礎設施維護、環境監測等各領域數據資源,為城市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大數據時代,各種各樣的數據成為重要的資源,關乎群眾生命健康的醫療信息數據尤為珍貴,并且經過分析的數據能夠更好地幫助從業者歸類問題并加以解決,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盧建強代表認為,作為創新前沿的廣東省,應該充分利用好這筆寶貴資源,建立省、市級醫療信息數據庫,通過信息共享,提升醫療技術整體水平,為群眾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他建議,在省、市層面統一部署,推進建立醫療信息數據庫,通過這個數據庫,將衛生醫療管理部門和醫院之間、醫院和醫院之間、醫院和保險公司之間連接成為一張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的網絡,將我省的衛生醫療科學化管理水平提升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