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小妹
中國農業精耕細作技術體系首先在北方旱作農業中形成的。傳統意義上的精耕細作技術,是在原始農耕方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耕作質量或耕種技術的講求,需要具備相應的生產設施或生產工具。耕田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熟化土壤,即深墾多耕,細化土脈。青銅農具出現后,便有了深耕多耕的條件和可能性。但青銅農具因種種原因未能得到推廣和普及,深墾多耕的任務無以完成。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全面吹響了開辟耕作新時代的號角,古代的精耕細作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
西周以后,我國出現了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紛紛通過變法革新,增強國力,尤其是競相促進生產,發展經濟。在這種大背景下,海內各處出現了鐵礦冶煉業,并相繼制造出一系列鐵農具,與之相聯系的役牛耕地方式也應運而生。這推動著農耕手段的不斷推陳出新。
春秋戰國時期,國內各處的冶鐵中心曾制造了鐵耒、鐵犁、鐵镢、鐵鍤、鐵镈、鐵鋤等墾耕工具和中耕工具。這些新型鐵農具,比從前的石器以及未普及的青銅器更加靈便、堅硬、鋒利,且礦產資源豐富,成本逐漸降低,從而奠定了推廣和普及的物質基礎。此類鐵農具的應用,使田間勞動走向快速高效。其中主要是使整地能力增強,農業生產標準提高,特別是使墾種動力要求加大,以適應鐵犁功能的發揮。面對耕地動力要求加大的問題,人們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役牛耕田方式的出現,就是對這種形勢的應對——以使利器與畜力匹配,從而創造了新的農業生產形態,強調了勞動工具及其相關設備的重要意義。正是如此,古代華夏人民運用這些鐵農具勞動,加之役牛耕作,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即使粗放的農田作業得到提升和改進,精耕細作時代正式開始。

貴州農民參加“千牛同耕”活動,向游客展示傳統農耕文化攝影/楊文斌
在戰國時期,我國黃河流域地區出現的一種以保墑防澇為主的抗旱耕作技術,稱為畎畝法,畎為溝,畝即壟,故而也叫壟作法。該方法倡行“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其中心思想是:在農田作溝起壟,以作栽培之床。地勢高者,種作物于溝里,以保墑;地勢低者(濕地),種作物于壟上,以便排水防澇,且利于通風透光。此乃水土知識與稼禾培植手段的有機結合,頗具哲理,且有較強的適用性。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推廣了關中地區農民創造的代田法,以企促進北方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產量。其基本方法是:將一畝土地分作6份——作三甽三壟,甽(溝)寬深各1尺,壟的寬度與甽同,也為一尺,甽壟相間,每年甽壟二者的位置互換一次。耕作中,種子布于溝底,能避風保墑,順勢生長。待中耕時,將垅上之土鋤入溝(甽)中,壅培禾苗根部。數次鋤草后,土壟被削平,甽垅相齊。第二年變換栽禾位置,即以上年之溝易為垅,上年之垅變為溝,年年相沿輪換,以調整土脈,恢復地力。代田法是壟作體系的一種,為畎畝法的延伸。趙國將其從都城長安附近逐漸推廣到河東郡、弘農郡以及西北各邊郡,效果甚為理想。
在壟作法和代田法的基礎上,西漢末期北方人民又發明了區田法。區田法又稱區種法,乃是一種園田化集約耕作技術,分別有溝種和穴種兩種方法。區田法是一種水肥并進、少種多收、抗旱高產的綜合性技術,其整體優勢主要是:首先,深翻土地,熟化土壤,充分利用地力;其次,采用相對統一規范的標準,形成數字化管理格局,手段先進;最后,區田法集中調配和使用水肥資源——及時灌溉、施肥,能在有限的農田上,獲得超額額產量,可謂是集約高效。但此項技術要求太高,投入人力物力甚多,難度較大,所以到后來各朝代,只作為小面積試驗,而未能全面推廣。
經過春秋戰國和秦漢的長期農業生產實踐,民間的墾耕技術包括田間管理辦法逐步成熟,不斷發展。到魏晉時期,在黃河流域的廣闊地帶,人們已經較多地使用耕—耙—耱技術進行農田作業。此種勞動方式的出現,便是北方耕細作技術體系全面形成的標志。耕—耙—耱技術體系,是由耕、耕耱結合、耕耙結合三種方式匯集而成,并通過三個階段的實踐過程后融為一體的,它是農耕歷史逐步演變的結果。即在春秋戰國以前,以墾土播種為內容的耕地,是一項相對獨立的勞動狀態,到了秦漢,先后出現了耕耱結合、耕耙結合現象,此為后來魏晉時期耕耙耱集于一身的過渡形式。
在耕耙耱技術體系中,耕為田間生產的根本,是其基礎。耕,主要是講深耕。因為深翻土壤,能加厚農田的熟土層,有利于水分與肥料的較多儲存,便于禾苗扎根、抗旱和充分吸收養分。秦漢之時,在過去“深耕熟耰”的基礎上,北方人民開始注意和講求適時耕田——駕黃牛拉鐵犁耕地,即參照農時或物候的變化而開展耕作活動。西漢農學家氾勝之說:“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他認為,每年夏至后的三個月內,為耕田的最佳時機。如果犁耕時間適當,那么就會好處倍增,反之則會傷田。

耕田,魏晉,甘肅嘉峪關新城壁畫

左:耙地圖,西晉,甘肅省嘉峪關出土壁畫 右:耱地圖,西晉,甘肅省嘉峪關出土壁畫
使用犁具的時間選擇是多方面的,人們于參照農時物候翻動土壤的基礎上,還要根據不同的植物而決定具體的耕地時間。《氾勝之書?耕田》稱:“凡麥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在此他總結務農經驗后,主張晴日耕田、少雨季節耕田。這樣可以養地氣,對除草、滅蟲有益。反之,若在7月(7月為北方的雨季)耕地,難避陰雨,成為濕耕。濕耕乃消極行為,不僅不利于松土、熟化土壤,而且會使土脈僵硬,質量下降。選擇耕地的時間,也要視土質而定。漢代《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皆曾提到黑壚土,認為夏秋耕之稍差,并皆主張春耕黑壚土最為適宜。概言之,耕地所含技術因素頗多,要因時因地因事而定,主要是根據時令、節令、土壤類別以及禾苗種類等情況相機而動。
耱,乃是播種前的整地工具,也是一道作業程序的名稱。故氾勝之在書中講:“凡麥田,常以五月耕,……謹摩平以待種時。”文中之“摩”,即為“耱”。起初在漢魏時期,它只是一種扁形木棒,后來到西晉后期,開始改為由木條編織的長方形帶齒板塊,作為平整地表、耱碎土塊之用。耱,是從耰發展而來的。隨著漢代牛耕方式的普遍實行,民間逐漸把春秋戰國以人力擊打土塊的耰,改變為畜力拉動的耱,以擴大受力面積,從而節省人力,提高功效。耕后則耱,耕耱結合,二者構成一套連貫程序。耱地,簡便易行——用重物下壓,駕牛拉行,循環而作。它可以細化土脈,保墑,利于種子發芽,為田間耕作勞動之良法。
東漢后期,還出現了耙。耙是一種于條形木頭上安裝鐵齒的整地工具,同時它又是一項工作程序的名稱。最初的耙是單梁耙,在一根木梁上安裝一排鐵齒或木齒,使用時由牲畜牽引,后來又出現了雙梁耙(后世還出現了人字耙和三角形耙)。有了耙以后,使耕整地活動增加了一道環節。即于耕耱組合動作的前面,插入了另一道作業——耙地,使以前的耕耱組合演變為耕耙耱三結合的連動作業。耙地,與耱地一樣,也是于上面加上重物,用耕牛拉動來完成的。它是在以耱地手段弄碎地表土垡的基礎上,進一步擊碎地表下層土垡(硬塊)之快捷措施,使整地工作更徹底、更合理。
魏晉時期完成的北方旱作耕耙耱三結合的連動作業技術,是我國抗旱保墑耕作活動的巨大成就。它將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辟了古代北方農業精耕細作的新時代。后世,又通過一些相關配套技術的補充和完善。耕—耙—耱之連動模式,是我國傳統種植業技術的典型代表,是中華農耕文明之耀眼的亮點。
傳統的精耕細作是涉及范圍很廣且為內容相當豐富的綜合性技術系統。它經過上千年的積累、實驗和進化而成,并植根于深厚的神州文化之土,巍然屹立,難以撼動,構筑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發達的、可持續發展的傳統農業,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長盛不衰的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