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詩怡 衛 紅
兒童友好最早是20世紀60年代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中提出來的。1996年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國際兒童友好城市方案》(Child Friendly City Initiative,CFCI),兒童的權益至此得到了全面和根本的保障。當前全球已經有近400多個城市成為兒童友好型城市,其中代表性的項目如英國的“步行巴士“、美國西雅圖的兒童友好醫院等[1]。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席Carol Bellany表明:“兒童不僅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我們的現在,是時候認真傾聽他們的需求了?!蹦壳拔覈谧^規劃設計中對兒童的考慮依然欠缺,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大多被遺棄,或者被當作雜物堆集的處所,設計缺乏系統性和可行性研究,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于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2]。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個舒適且有趣的空間能讓兒童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這樣的空間場所中,能充分釋放兒童的天性,更自由地同群體接觸和交流[3]。本文從兒童使用舒適的角度考慮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在總結當前國內住區兒童友好設計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參考兒童行為心理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形成一套系統的且適應于住區兒童友好型室外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策略,最后運用該策略進行設計實踐探索。
在實際的居住區規劃項目中,為保障充分的住宅建設用地,開發商往往會將住宅、公建設施、道路系統作為關注的重點,由此住區室外活動空間在整個規劃過程中便處于劣勢地位。開發商在保障基本的綠地率要求的同時,硬質的室外活動場地被安置在“拐彎抹角”的位置,且更多的室外活動空間位于樓與樓之間的“灰色區域”,難以獲得較長時間的自然光照射,人們在這些空間中活動也很難獲得較好的體驗感受,所以留給兒童室外活動的場地更少之又少[4]。
在國內近年來快速城鎮化的時代背景下,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商品房市場的開發規模與使用需求日益擴增,開發建設的速度也隨著市場競爭而被不斷提速。從而留給規劃設計者的市場調研與居住人群等前期分析工作的時間越來越少。由于在規劃前期,設計者很難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現實需求與想法,加之對地塊周邊的環境要素、交通干擾等情況也知之甚少。并且公眾在規劃建設中嚴重缺乏參與度,由此所引發的業主將房地產商告上法庭、小區原本規劃的綠地被建成硬質停車場、窗外風景被遮擋等新聞總是層出不窮地出現[5]。同時,居住區的規劃是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近七成的城市建設用地被使用于居住區建設中。因此,做出有深度、有特色的精細化設計是當今時代發展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品質追求的必然要求。
一般意義上的住區室外活動空間占地面積并不大,當居住區面積不大時,可考慮在中心位置布置一片集中的活動空間(圖1)。一方面能夠產生人群的聚集效應,另一方面,對于小區內部居民的使用距離也較為均衡。當住區面積較大時,可采用多中心的結構(圖2),劃分為居住組團及單元,并在組團中心設置室外活動場地。

圖1 單中心模式圖

圖2 多中心模式
此外,由于兒童尚處于未成年階段,在玩耍的同時往往需要有監護人陪同,由此要求每處的室外活動場地要有休閑區與活動區兩部分構成(圖3)。休閑區可以為兒童的監護人提供舒適的環境,同時有助于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在劃分休閑區的時候,要保證面向活動區視線的通透性,通常采用綠籬或柵格網作為分隔界面,空間片區的劃分則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標識牌等設計元素進行區分[4]。

圖3 活動單元設計
(1)場地步行引導性
從規劃的層面來說,凱文林奇提出過正交的、強化形狀的道路交叉口很容易被居民感知。因此有必要在道路相交處設置一定數量的標識來引導居民活動。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平均每年有3萬名兒童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甚至是死亡,其中44%為兒童步行者,因此要提高到室外活動場地的步行引導性,盡可能地減少人車相遇的情況,明確劃分居住區內部的主次道路。
(2)道路與場地連結關系
這里的道路主要是指小區級道路或組團級道路,在住區內部具有重要的交通聯系與緊急疏散的作用,場地為室外兒童活動的場所,道路與場地間不同的連結關系,對兒童游憩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第一種為依附型關系(圖4),場地A的邊界緊臨組團路,具有較好的可達性,易于形成視覺聚焦點,也有利于社區居民的休閑集聚。而且我國存在大量老舊小區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緊湊型的活動場地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通過將住區內閑置空間零星布置,并通過道路進行串接,聯系成為完整的休閑系統。但反觀兒童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種“一目了然”的空間布局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疲憊和厭倦。第二種道路與場地的連結為穿插型關系(圖5),場地B被組團路穿過,公共活動空間位于道路兩側,場地內的活動類型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場地與場地之間既緊密聯系又彼此獨立,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居民提供更均質的公共空間。但這種布局模式也有著明顯的弊端,易形成貫穿通道的人流,兒童的監護人需格外當心在道路上疾馳的電動自行車或者正在倒車、調頭的私人轎車。第三種為分離型關系(圖6),C處的兒童活動場地與組團路完全分離,并通過園路或步行軸線等處理手法使其相連,人行流線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形成“欲揚先抑”、“小中見大”的空間變化,形成連續的視覺效果和空間感受,引導居民穿越園路進入開敞的室外活動空間。

圖4 依附型關系

圖5 穿插型關系

圖6 分離型關系
(1)場地安全性
奔跑、嬉戲和打鬧是兒童天性使然,這要求設計者要盡量預見設計方案中潛在的風險。例如親水平臺及駁岸圍欄的設計要以安全性為前提,根據《公園設計規范》GJJ48—92,供兒童使用的戲水池最深處要小于35cm,駁岸在選擇材料時,要盡量避免光滑且易脫落的材料,可以采用沙灘或石堆的形式?;顒訁^域的地面要注意雨天防滑,最好能采用質地較軟的彩色樹膠地面,以防兒童打鬧中不慎跌倒摔傷。其次,場地內部應盡量平整,避免出現矮小的石臺,且石臺的邊緣不得采用尖銳的邊石。若要考慮加入微地形的設計,地形的高差應采用緩坡,不宜在坡面上布置有鋒利棱邊的山石[6]。
(2)植物安全性
在植物的種植方面,由于兒童的自我防護意識較弱,且對有些外表鮮艷的植被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表1指出了一些常用的景觀樹種,這些植物的一些部位存在毒性(表1),對毒性較大的樹種需要格外注意,由此在室外活動場地及其周邊應盡量避免種植相關樹種。

表1 常見的有毒植物
據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當兒童無法在游戲中感受到環境帶來的新鮮和刺激時,他們就會把視線轉向其他更富挑戰的場所或設施。因此,在設計兒童室外活動空間中的小品與構筑物時(圖7),應選擇參與感強,能激發兒童動手動腦的裝置。并且要充分照顧到各年齡階段兒童的游戲需求,場地內部最好能定期活化與更新,鼓勵高校、企業等社會團體開展臨時性娛樂游園活動[7],為長期生活在一個社區中的兒童提供便利,足不出院便可體驗到更為豐富的游戲體驗和寶貴的社交平臺。

圖7 兒童活動游樂場地設計
(1)物理環境的舒適性
這里所說的物理環境是指室外活動場地及其周邊的聲、光、熱、濕等環境,物理環境是人體在空間內舒適性最直接的感官體驗?!董h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住宅(住區)》中指出,在規劃設計階段的室外熱環境日平均熱島強度≤2℃即可滿足行人熱舒適要求[8]。對于住區風環境要通過量化分析,優化住區的風環境設計,防治風危害及風污染事件的發生,有利于建筑夏季和過渡季自然通風,確保無污染死角。對于光環境,要保證必要的日照要求,室外照明的規劃設計要滿足相關規定的要求,且不造成光污染。住區的兒童室外活動空間要盡量采取隔離或降噪措施,也可以通過建筑的布局形式,降低外部主要噪聲源對活動場地內兒童的干擾。在空氣質量方面,要控制住區污染排放和擴張[9]。
(2)趣味的豐富性
兒童對造型新奇、顏色鮮亮的事物表現出較強的興趣,可以在通往兒童游戲場地的通道上,設置顏色鮮明的標識物或者設計成彩虹慢跑步道,讓兒童更易到達相應場地,提升其獨立活動、獨立社交的能力。另外,可以把道路設計成為曲線或折線,適當增加視線遮擋,增強穿越通道過程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本次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室外活動區域采用多中心布局的方式,以城市公園為主要中心節點,南北兩大片區內部分設組團級中心活動場地(圖8)。

圖8 室外活動區域的布局
道路和室外兒童活動場地之間均采用分離型關系(圖9),兒童活動場地與組團路完全分離,并通過園路結合步行軸線的處理手法使其相連,人行流線上具有豐富的小品景觀和空間變化,形成“欲揚先抑”、“小中見大”等空間變化,形成連續的視覺效果和空間感受,為身臨其中的兒童提供夢幻般自由玩耍的戶外場所空間。

圖9 室外道路場地布局
出于安全考慮,本次住區設計并未設置集中連片的景觀水池,一方面不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維護,另外一方面,戲水池的設置對兒童的生命健康安全易造成威脅。場地內座椅、玩具、欄桿等細部設計均在考慮范圍之內,從物件的尺度方面,參照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特征,分門別類地進行合理布置,從物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出發,避免存在尖銳的棱角棱邊,玩具及欄桿的間隔也嚴格控制在11cm以內,降低兒童不慎卡住頭頸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在小品設施的選擇方面,選用顏色歡快明亮的裝置,合理布置微地形,設置滑梯、攀爬設施等,激發兒童的挑戰欲和探索精神(圖10)。

圖10 小品設施設計意向
通過計算機軟件模擬等手段,合理設置居住區樓間距,打造貫穿東西—南北的通風廊道,有利于建筑夏季和過渡季自然通風,確保無污染死角(圖11)。對于光環境,要保證必要的日照要求,并將各組團內部的集中活動場地,布局在陽光豐沛且沒有建筑遮擋的位置(圖12)。

圖11 通風廊道設計

圖12 陽光活動場地
通過以上分析,詳細闡述了住區兒童友好型室外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策略,對居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優化有著積極的作用,為后期更為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本文研究的空間范圍為封閉住區環境內的室外活動空間,但涉及到的內容豐富而復雜,由于筆者的學識有限,再加之受制于實際調研中的種種困難,本文的研究深度和細致度還存在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活動場地材料的配置、綠地植物配置、應急救援設施等方面還需要在兒童友好性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探索。
資料來源:
文中圖表均為作者繪制、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