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維 孫文文

摘 要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對外展示城市精神面貌及城市文化的作用。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觀可以極大地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發展及對外交流。以市區道路、道路節點、道路出入口及高架橋為對象分析了景觀特點和作用。
關鍵詞 道路;景觀;綠化
中圖分類號:U418.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16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要實現道路本身的功能,又要滿足現代都市生活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節約自然資源的設計原則,將人、車、路、景高度統一起來,設計出符合人們需求的城市道路。
1 城市道路景觀的內容
道路景觀以生態景觀和人工藝術景觀為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互相融合,形成城市道路景觀。城市景觀設計將道路綠化和景觀緊密地連接起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主干道綠化貫穿整個城市,成為整個城市的精華所在,反映這個城市的底蘊和文化特色。
城市道路景觀主要構成內容包括道路、綠化、景觀照明及雕塑小品。只有將道路景觀進行統籌規設和計劃,綜合考慮道路的方向性、道路特征、區域性等因素,才能為人們提供舒適的道路體驗感及景觀的觀賞性,進而成為城市對外展示的名片,增強城市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2 城市道路景觀的作用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與城市的建筑、公共空間、居民生活統一形成一個整體。道路景觀的精心設計有重要作用,從植物結合景觀的角度出發,在襯托出一個城市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整體形象;從舒適、美觀、實用的角度,體現城市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及城市居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其不可忽視的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
1)生態效應。在城市綠化的物種選擇上,注重鄉土樹木的運用。城市道路綠化除美化環境外,還起到降低噪聲和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作用,沿路靚麗的綠化環境還可以調節駕駛者的視覺感受。
2)文化效應。在市區段的道路,植物與景觀相結合,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給城市增花添彩,通過道路景觀的美化從而起到襯托城市文化底蘊的作用。
3)協調效應。注重道路景觀的設計還可以在道路交通方面起到協調引導作用,如通過景觀雕塑起到指引作用;利用樹木和色塊綠籬阻擋對向車輛的燈光照射,起到交通安全的作用。
3 城市道路景觀分析
3.1 市區道路
市區道路相比其他道路而言,在設計上更能體現城市的個性及形象。景觀設計應結合周邊建筑特色及環境,從植物景觀、小品景觀、配套設施、景觀燈等各方面進行統一考慮,設計出不一樣的道路景觀帶。
市區道路直線段模式的道路,分布形式一般分為以下2種情況。
1)一板兩帶式。一板兩帶式的道路景觀設計重點主要在墻基綠化帶,通常會在墻基綠化帶內做綠化種植與景觀設計,可結合周邊的路段特性及綠化帶寬度,一般分為純綠化模式和綠化結合沿路小廣場2種手法,以達到豐富道路景觀的作用[1]。
2)兩板三帶式和三板四帶式。兩板三帶式和三板四帶式多建設在道路寬度充裕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對景觀設計來說保留了很大的發揮空間。車道中央的綠化帶在景觀及綠化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在中心視線焦點設置景觀小品和綠化景觀。小品可以從具有城市歷史文化的方面進行考慮,而綠化在襯托雕塑及小品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層次分明、四季可觀賞,季相分明的綠化種植搭配可以達到烘托城市整體形象、打造景觀道路的目的。
以山東省濰坊市北海路為例,北海路是濰坊市的迎賓大道,整條道路氣勢龐大,三板四帶式的道路模式,中央綠化分隔帶寬8 m,車行道與非機動車道綠化分隔帶3 m。中央8 m分隔帶以色塊模紋打底,常綠植物白皮松為骨干樹種,搭配色葉植物紫葉李、美國紅楓及開花小喬灌垂絲海棠,在不同季節展示不同的植物景觀, 在分車帶路口端頭的位置打造精致的節點景觀;蒼勁、姿態優美的油松和對節白蠟造型樹結合景石、時令草花和花境,提亮十字路口端頭的景觀效果,形成北海路風格獨特的植物群落,豐富的林冠線和樹木季相變化,給濰坊市帶來了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景觀效果。
3.2 道路節點景觀
從道路的整體規劃考慮,道路路口轉角的節點景觀同樣重要。路口節點的景觀規劃以道路交通安全性與通透性為主,充分考慮景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根據現場環境的特點、位置等因素,通過綠地設置和植物配置起到烘托景觀主題的效果。在設計方面主要以綠化為整體基調,下層種植常綠和色葉綠籬,上層點綴特選造型樹或季相鮮明的植物樹種,前景根據地塊需求搭配景觀小品,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可以在行人和駕駛員等待紅綠燈的間隙,調節人們的情緒和疲勞感,使節點景觀和道路環境的結合更加自然、和諧。
以筆者2021年初參與設計的濰坊市濰城區改造提升的路口轉角景觀設計項目為例(圖1),此處地塊設計面積約400 m2,位于安順路西外環交叉口,處于城鄉接合處,現有一座景石,前景空間開敞。為了突出節點位置的地域性,在此節點景觀設計中,應遵循“四季有花、錯落有致、色彩豐富、簡潔明快”的設計原則,配以醒目的標志性矮墻、立體發光字和景觀燈,達到引導視線、美化環境的目的。
3.3 城市道路出入口景觀
城市出入口是城市的門戶,是城市與外部環境的連結點,是人流與物流的必經通道,對塑造城市景觀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城市道路出入口的構筑物、景觀小品、宣傳設施和綠化等進行整體規劃,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出入口地段道路是進入城市的通道,多位于城鄉接合地,入口地段的車速一般能達到90 km·h-1,可以歸為高速瀏覽型。入口的景觀設計要以綠化為主,結合景觀設施體現生態與自然相結合的理念,展現當地的人文氣息。通過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觀,對延伸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作用[2]。
早期的城市發展缺乏規劃和設計,忽略了此處節點設計的重要性,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出入口景觀也逐漸被重視了起來。出入口位置一般較偏僻,地塊范圍大,景觀設計應考慮車速問題和地理位置,要將靜態景觀和動態景觀相結合,遵從人的視覺規律。景觀展示要以整體效果為主,尺度和比例也要從遠觀效果和駕駛者的角度進行設計,具體定位以大色塊、大尺度、醒目為基礎。
以筆者2021年參與設計的城市出入口項目為例,項目位于濰坊市濰城區與昌樂縣交界處寶通西街山體南北兩側。該地塊原有簡單的山體綠化和行道樹,缺少醒目的地標性引導設施和景觀。后期通過現場勘查和測量對濰城區道路一側進行景觀提升改造。先對原有道路旁邊的山體進行緩坡處理,主景采用耐候鋼板制作成書簡和畫框,中間的耐候鋼板通過切割展現了鄭板橋的竹石佳作。兩側畫框結構的耐候鋼安置“濰城歡迎您”的發光字體。前景坡腳栽植月季等時令花卉,坡頂栽植黑松片林,形成背景。
3.4 高架橋道路
高架道路的規模比較龐大,很難融入城市景觀中,如何把剛硬的外貌形象融合到城市的整體風貌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考察和分析國內大中城市高架道路的景觀,通常存在橋上綠化種植條件有限、橋下空間光線不足、光照差等問題[3]。
3.4.1 橋面空間
由于高架橋道路的特點無法在橋面覆土,但是為了緩解駕駛疲勞可以通過增加花槽式景觀的方式豐富橋面景觀,通常可以選擇對土壤要求不高、淺根性的藤蔓狀開花植物,如月季、薔薇等花色鮮艷、花期長的綠色植物,點綴高架橋的空中景觀。
3.4.2 橋下空間
橋下空間總給人一種灰色、陰暗的感覺,尤其是支撐橋面的鋼筋水泥支柱,顯得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通過設計可以對橋下空間進行美化處理,根據城市和周邊的環境特色進行設計和改造。橋墩是高架橋的主要組成部分,無法在體型上做減法的情況下可以弱化人們對它的視覺感受,可以選擇耐陰、抗污染的攀爬型植物覆蓋橋墩表面,如爬山虎、絡石、地錦及常春藤等都是很好的橋體綠化植物[4]。對于橋體下的綠化帶,北方可種植小龍柏、扶芳藤,南方可種植八角金盤、灑金桃葉珊瑚、麥冬等,以解決橋下空間缺少綠化的問題。
從景觀設計考慮,也可以根據城市的文化、歷史對橋墩的表面進行裝飾,如成都立交橋,重點打造橋下空間,設計不同的主題公園,個性突出、特色鮮明。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一段高架橋下,通過改造對橋墩進行主題涂鴉,增加燈光設計,盤活了之前被廢棄的橋下空間,又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景觀風貌。
可以充分利用先天優勢將橋下空間設計成為活動廣場,在炎炎夏日和多雨的季節也可以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通過對地面進行區域分割,利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鋪裝成兒童活動、健身、交流、休憩的場地。
以筆者2018年參與設計的濰坊市濰萊高速立交橋橋下景觀設計項目為例,該項目對橋體和橋下整體的景觀進行了改造提升。設計地塊原先為純綠化模式,高架橋下缺少景觀,綠化品種較單一。接到項目初期,從整體規劃風格統籌考慮,在前期對項目周邊進行實地勘察,發現此區域近年來新建住宅增多,周邊的居民密集度也在逐年增加,現狀景觀需求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通過考慮該區域的周邊特性和環境將設計思路定位近期與遠期相結合,打造一個多元素的景觀場地。對景觀風格、綠化模式重新定位 [5]。結合當地的文化風貌,將原有純綠化模式的橋下空間規劃四大片區,分別為樹陣廣場、健身廣場、兒童活動廣場和親水平臺,為市民提供低碳游樂活動空間。各分區根據特點設置文化雕塑、景觀小品和活動設施,通過彰顯文化特色及歷史底蘊,使觀賞和使用功能相結合,充分讓市民體驗、享受景觀成果[5]。
4 結語
道路和景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了協調道路與景觀的整體效果,應結合實際遵循城市發展方向,利用自身優勢,從社會、生態、經濟共同發展的角度來展示當地的人文景觀、生態景觀,給城市帶來更好的發展效益。
參考文獻:
[1] 朱海雄,朱鐿妮,程昊.城市設計中道路綠地系統特色風貌設計策略:以岳陽市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6):99-104.
[2] 程曉山.淺談城市入口道路綠地景觀序列:岳陽大道綠化景觀設計[J].廣東園林,2003(2):19-22.
[3] 殷利華,萬敏.武漢城區高架橋橋陰綠地光環境特征及綠化建議[J].中國園林,2014(9):79-83.
[4] 陳宇,宋雙雙,侯雅楠.南京市夏季垂直綠化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探究[J].中國園林,2020,36(9):64-69.
[5] 劉曉路,黃靜,王睿.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生態修復設計的探討:以貴陽環城高速公路南環線為例[J].中國園林,2016,32(11):27-3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