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成
摘要:一個國家之所以能不斷發展、不斷強大,離不開其文化精神的支撐。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深厚的底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精神支柱。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筑牢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自覺和自信是根本。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利用全媒體平臺傳播的優勢,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文化自信;路徑探析
引言:文化自信受到黨和國家乃至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下,要弘揚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全媒體時代下,文化自信無論從其內涵意義,還是其價值在實現中國夢的建設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加強高職學生文化自信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一、全媒體時代加強高職學生文化自信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基礎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中站起來并且殺出一條血路,是因為其文化帶來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無數先輩奮斗。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于自己的文化的價值給予高度的評價、充分的肯定以及積極的實踐,并對其文化有延綿不斷發展的動力的肯定。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如何,通過其文化能反映出來。但文化同時也會對政治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里具有更廣泛、更基礎的作用。全媒體的時代加速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而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中國五千年文明與智慧的沉淀,具有深遠影響力和極大的優勢。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意志品質等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正確的精神、價值指引,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文化自信是育人的根本,也事關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
(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緩
大學生處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積極分子和骨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要求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一代又一代愛護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人才。
隨著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全媒體的不斷深入應用,現代的大學生實現活躍、視野開闊,也樂于接受新的事物,這也就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接觸到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加上大學生還未完全步入社會,還不具備較強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信念感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煽動。有些人蓄意消解大學生從小受到的傳統文化意識,從而進一步達到控制大學生的思想。這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意識不清、傳承文化的意愿淡薄。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卻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去,一代人影響一代人。因此,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任務刻不容緩。大學生必須認清局勢,了解中華文化、革命文化的深刻內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大學生,完成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使命。
二、全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舉措
(一)加強傳統文化多元化的傳播
在信息發達的現代化社會,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可以不再僅僅局限于紙質方式,可以同時利用新型媒介,雙管齊下。“三微一端”、“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不停改變著人們對于全媒體的認識,也不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新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微博、短視頻客戶端、微信小程序等各種社交媒體,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使大學生耳濡目染的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傳統文化在全媒體時代更好得到新的發展。
(二)改善人文課程設置,改變課堂氛圍
在科技發展的時代,一些高校注重工科類課程的設置,人文類的課程設置較少,或者是課程設置單一,或者是設置成為選修課,學生不重視。大學作為學生完全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個關卡,其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要合理設置人文素質課程,確保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缺乏,提高傳統文化課程在人文課程中所占的比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例如我校“思政30分”欄目中也有傳統節日文化及“思茗文化”的知識講解;部分緊貼民族手工的專業也鼓勵學生們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和創新。
在全媒時代的今天,在傳統文化的課程上,要改變課堂氛圍,教育模式不再固定、單調。這也要求老師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的素質,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課堂的積極性,引領他們主動接受傳統文化并且傳承傳統文化。
(三)改變傳統文化呈現給大學生的方式
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初高中側重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對于傳統文化及中國近現代革命前輩的光榮感事跡和精神也只是強加灌輸給學生,并且讓學生死記硬背。因此,學生的自主和主動地去探索接受文化知識的能力也相對較弱。而全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大學生更豐富的選擇。因此,傳承傳統文化不應只看運用什么媒介傳播,更應該看以怎樣的形式傳播。以大學生喜愛的方式傳播,才是更有效、更有益的。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養成不僅需要課堂理論的學習,更需要學生自主自發地去探索去實踐。對于大學生,高校可以鼓勵參與一些傳統文化的活動,身臨其境的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比如,每逢“三月三”、“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我校都舉辦豐富的節日活動等讓學生參與進來,充分感受到傳統節日的魅力,在實踐中增強了高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結束語:
大學生一代是年輕活力的代表,是中國發展的新鮮血液,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展望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需要青年一代以強大的文化創造力,不斷向前邁進、不斷發展。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關鍵力量,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必要的。大學生應堅定文化自信,勇當時代重任,不辱使命。
參考文獻:
[1]張曉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價值意蘊及現實路徑——評《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2(01):149.
[2]徐力沖.信息化視角下思政教育助推大學生文化自信探究——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中國科技論文,2021(12):1385.
[3]呂旻.全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3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