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霞 楊康贊
摘? 要:文章主要運用科學引文數據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分析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有關文獻,從文獻數量趨勢、關鍵詞共現圖譜、文獻可視化Timeline等方面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發現,路徑是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熱點,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路徑的熱點主要集中在開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凸顯時代主題弘揚民族精神陶鑄愛國主義情懷、發揮互聯網的主陣地作用等方面。雖然自2020年初開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領域研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同時也存在核心作者較少,多學科研究不夠;以獨立研究為主,研究者之間缺少交流合作;高校還未充分發揮研究作用;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效開發的內容、形式及深度不足等問題。因此,加強各途徑的相互作用,開展全面系統性的研究,增強教育實效性,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CiteSpace;知識圖譜;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7-0109-04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流淌在人民血液中的思想和情感。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從頂層設計上引領了新時代,這個大前提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并對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提出了新的啟發。眾多學者圍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進行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包括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辯證法、特征、內涵、路徑及方式創新[2]。然而,由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的時間較短,當前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進行較為系統且全面分析的學者鮮少,而本文所研究軟件是探索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和前沿熱點研究的有效渠道,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提供可參考性數據。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3]表明我國的發展處于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些變化亟須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實現“聚民心、育新人”,亟須培養出一批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4]。大學生肩負著接班人的責任,是青少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便是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故而研究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助推社會建設。
本文以2018—2021年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有關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獻為樣本量,對文獻量、關鍵詞聚類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從多維角度呈現我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現狀、熱點和前沿,以期為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借鑒[5]。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并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大學生”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進行高級檢索和將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2018—2021年,最后去除會議、報紙等搜索范圍,共檢索出379篇文獻,這些文獻構成了本文研究樣本[5]。
本文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學方法CiteSpace軟件對我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現狀進行了定量分析,采用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5.6.R2(64-bit)。為便于分析,根據分析軟件格式要求,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6]。
二、研究現狀分析
(一)文獻數量分析
在特定的時期下,可通過研究該領域發表的文章數量初步分析該領域研究情況,如圖1所示。2018年以來,我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數量逐漸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以后,文章數量快速增長;2020年的發文量是2018年和2019年總和的2倍多。分析發現,該領域研究的發文量變化趨勢與國家政策方案息息相關,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2020 年初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以上情況說明,學術界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研究進入新高潮。
(二)核心期刊發表文獻數量
分析國內期刊關于大學生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發文情況后發現:研究學者發表的核心期刊共10種,發表論文共計20篇,核心期刊種類如下表1。從中可以發現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核心期刊的數量較少,二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方向主要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三)作者和機構情況
1. 作者情況
從CNKI數據庫的文獻樣本來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發文量統計中沒有學者發表3篇以上的文章,僅曲建武一位學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兩篇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這一現象說明,我國較少研究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學者。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在作者合作網絡圖譜中,網絡密度為0.0213,合作網絡中沒有較多明顯的重點和中心,絕大多數成員單獨分布,成員間缺少交流與合作。合作關系較為緊密的有以韓迎春、黃魯藥、呂志霞為中心的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主題主要以路徑為主。
2. 研究機構情況
分析2018—2021年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可以看出,研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構以高校為主。對機構進行共現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研究機構單獨分散分布,合作連線數量相對較少,說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機構以獨立研究為主,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雖然部分機構間有簡單的合作,但也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比如說桂林旅游學院、中國科技開發院廣西分校、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此外,部分院校內部的各院系機構間也有簡單的合作交流,比如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院(黨委學生工作部)民族事務辦公室和馬克思主義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對379篇文獻的作者單位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同一機構刊發相關研究文獻數量最多是2篇,這一數據充分說明目前沒有一家機構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領域中占據核心地位。
(四)研究現狀和前沿分析
1. 研究主題識別
本文通過379篇文章中關鍵詞的出現頻次、中心性大小識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主題,其中,“愛國主義”的中心性達到0.57,說明近年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研究的熱門主題是“愛國主義”。綜合數據分析結果看,目前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路徑、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研究領域較窄,出現頻次偏低。
2. 研究熱點辨識: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了探討研究熱點,設置Top N=50,Top N%=10%,0.0109是軟件分析出的圖譜網絡密度,進一步得到11個聚類標簽。整個分析結果是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向多個方向發散,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精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情懷等。本文在借鑒前人學者研究和知識圖譜分析的基礎上,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熱點進行總結、歸納整理,以梳理出當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狀況。
3. 知識演進與前沿圖譜分析
“Timeline”分析。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Timeline”分析,最終可直觀得看出每個研究熱門關鍵詞的時間序列。根據“Timeline”分析輸出結果可知(如圖2所示),從研究內容淺層分析來看,各關鍵詞之間存在相互關聯、互相交織的情況。如“教育”的主題以愛國教育、文化認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為主;深入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2018—2021學年,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都在開展路徑的探究;2020年的研究前沿突變出的研究主題有紅色文化、抗疫精神;2021年的研究方面發生輻射性的變化,包括隱性教育、國防教育、教育機制、文化認同、教育機制、國際化視野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等方面。
由此可以發現,目前學者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球視野下的愛國主義研討;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文化互鑒發展的創新性研究與實踐;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內涵,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與重要價值,愛國主義的內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研究等。
總體而言,研究的范圍雖在不斷擴大,但是各方面研究強度和深度不一致,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綱要》的基本內容來看,有不少學者著力于大力弘揚民族和時代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兩個方面的研究;研究的范圍廣度仍不夠;通過對比關鍵詞和綱要內容,發現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缺乏國家安全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等;研究的前沿性和時代性也不充分,特別是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屆六中全會等內容中獲取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素材[7]。
三、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以中國知網中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文獻為樣本數據,從多個方面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近年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領域備受學術界的關注,關于該領域研究總體數目呈上升態勢。2018—2021年,學者們發表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所引用的著作主要集中于《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的內容。這為后期的學者研究和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第二,目前關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數量相對較少,核心期刊論文研究方向主要是思想理論教育領域。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發現,關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目前還沒有發表過3篇以上文章的學者,學者間合作關系網十分疏松,以上現象充分說明,研究者需要加強跨域度,跨學科的合作。高校還應該結合高等教育特點,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拓展領域研究,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通過全面的、系統性研究,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到知識體系中。
第三,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發現“路徑”“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情懷”等關鍵詞出現較為頻繁,而且近3年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是路徑探究;2020年的研究前沿突變出的研究主題有紅色文化、抗疫精神;2021年的研究方面發生輻射性的變化,研究范圍擴增。通過對比研究關鍵詞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內容發現研究主題的實踐載體不斷地被豐富,主要以組織重大紀念活動為主、注重用禮、充分發揮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涵育功能,其他的實踐載體需要進一步開發利用。本文還發現,新時代下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深入開展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形勢政策,國家安全和國防教育,以及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真正使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被引向、深入,使當代青年大學生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愛國報國、奮斗新征程的實踐行動[1]。
本文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新時代下,為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需要不斷豐富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從而使大學生自覺地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自覺擔負時代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勇擔當,敢作為,爭做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如此方能有利于實現“聚民心、育新人”使命任務[4]。
參考文獻:
[1]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魏勃,李治勇. 凝心鑄魂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6):45-47.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王易. 關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論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5):79-83.
[5] 修新田,陳月霄,林婉玲,等. 基于CiteSpace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文獻知識圖譜分析[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06):6-10.
[6] Chen,C.. Science Mapping: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7,2(02):1-40.
[7] 馮剛,劉玉標.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經驗[J]. 中國高等教育,2009(19):15-17.
(薦稿人:張杰,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