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秀
摘? 要:高校專業選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方向與性質,就業方向和性質又影響著收入和社會地位。性別差異影響了高校專業選擇,緊隨其后的便是職場、薪酬上的男女不平等現象。女性在推動社會科技發展、經濟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眾多的女性力量卻被忽視。如果因為性別因素導致女性喪失這些機會,那對推動人類歷史進程來說也是一大損失。本文以社會學視角,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通過文獻研究、歸納演義等方法來分析造成高校專業選擇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高校;專業選擇;性別差異;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7-0089-04
高等教育時期,是青年從學生身份向社會身份轉變的重要階段,是個體踏入社會之前最后的一道門檻,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相較于基礎教育階段,專業性是高等教育的最大特點,專業選擇是學生進入高校接受教育的必經之路。無論國內外,高校中的專業設置都以社會分工的需要為導向,專業選擇的結果決定著個體未來的職業方向和性質,影響著國家產業結構和行業發展狀況。高校專業選擇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馬莉萍等學者曾經對全國85所高校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大學專業選擇上男女生存在著性別差異。在人文社科專業的選擇上,女生的占比遠遠高于男生,超過半數的男生選擇了工科專業,比例遠遠高于女生[1]。
在我國頂尖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也是失衡的,如我國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至今共有35位專家獲獎,其中只有屠呦呦一名女性。從35位專家所從事的專業方向可以看到,多是物理學、數學、化學、分子、航空、核能和醫藥等理科專業,說明女性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遠不如男性。即便不是科學技術領域,僅僅是嗶哩嗶哩前百大UP主人選中,女性數量也未超過30%。2021年嗶哩嗶哩百大UP主是從影響力、創新性、專業性三個維度進行評選的結果。其中,專業性是指創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與本研究所講的專業性有一定的吻合性。因在高校專業選擇性別差異方面已有很多調查文獻,本研究只對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基于人的本能
(一)大腦結構
已有研究表明,人們的認知及行為與人類大腦結構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男女性大腦結構的不同造成了其學習能力上的區別,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升學,男女性在選科方面會有很大不同。美國科學家1982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解剖了14個“正常”的大腦,其中5個是女性,9個為男性,結果發現女性的胼胝體較男性的大,左右腦之間的溝通能力較男性強,左右半球都有語言中樞,于是在語言表達、嗅覺、詞匯掌握、聽覺等感官功能等方面都特別突出[2]。這些結構差異,直接造成男女性大腦兩半球所負責的功能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女性更傾向于感性方面的知識學習,如形象記憶、經驗產生、情感共鳴方面強于男性,而男生則在理性記憶、知識連貫性、邏輯推理方面強于女性。
從招錄結果上可以檢驗上述研究結論,從河南省教育廳官微發布的2020級新生大數據中可以看到,2020年河南大學男生比例最高的院系是材料院系男女比例為5.6∶1,女生比例最高的院系是文學院達到了男女比例為1∶5.8;從哈工大(深圳)官微發布的2021級本科新生大數據中發現,2021級新生男女比例達到4.4∶1,從男女生在各學院的占比中可以看到,除經濟管理學院女生人數占總人數的66%以外,其他學院中都是男生人數占比遠遠多于女生。可以說,大腦結構制約了個體在某些方面的學習能力,影響了吸收轉化知識的效果,除了體現在學習成績好壞上,也常反映在個體的興趣愛好上,這些都對專業選擇有重要的影響。
(二)女性特征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黃盈盈曾經提出,研究社會性別忽視對身體的探討是不全面的,身體結構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女性的專業選擇。我國多數初高中都是綜合學校,男女生在一起學習,在日常的集體生活中,學生很容易感知到身體的發育和變化,男生在初高中階段身高明顯增長、嗓音有所變化,女生在青春期會有兩大變化,一是乳房的發育;二是月經來潮,而最明顯的莫過于乳房發育。乳房發育導致女性體型的變化讓不少女生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其他同學的關注,更害怕被同學談論甚至嘲笑,這些心理因素,容易分散她們的注意力,導致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中;月經來潮,正常情況下每月一次,女性經期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早睡、保持輕松心態等,這些情況都會干擾女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同程度地影響其學習成績。初高中階段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段,面臨著分科選擇,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可分心,否則就會影響到學習成績,學習成績與文理分科的決策直接相關,進一步影響到高校專業的選擇。
二、從家庭角度分析
(一)家庭經濟的投入
經濟基礎是家庭所擁有資源中重的之重。在義務教育乃至高中階段,家庭經濟狀況越好,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會越多,越能促進子女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越好,在專業選擇上就越理性、越從容。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從根本上解釋了家庭資本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指出不同貧富狀況家庭出生的兒童最早的差距是來自學齡前教育,這一差距延伸到高校,最終會表現為職業、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差異。對當前中國社會而言,這一理論也非常適用,尤其是當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時候,父母一方面受限于生活困境,無暇顧及孩子學習,無力幫助孩子擇校;另一方面,會把有限的家庭收入用于基本生活保障。只有當家庭經濟狀況良好,不用為基本的生活開銷而煩惱時,父母才會關注孩子的學習,并額外支付一些費用以補足孩子的短板,甚至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特長。通常,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職業地位越高,家庭收入越多,用于孩子教育的投入會更多。不得不提的是,在相對落后的地區,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嚴重,家庭教育投入更多地傾向于男性。
家庭早期教育投入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學生成績決定了高校專業的選擇,通常基礎牢固的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成績比較優秀,或者文理各科成績都很好,高考成績名列前茅,可以優先挑選好專業,于是,他們會挑選社會普遍認為更有“出息”、將來更有“作為”的專業,而這些專業多是男性主導的理工科專業;早期家庭教育投入空白、基礎差的學生,缺乏長期培養的理性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邏輯能力,學習成績不佳,他們會選擇通常被理科生“鄙視”的文科專業,或者是偏冷門的專業。冷門專業能保證成功被錄取,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家庭困難的學生,會很在意熱門專業可能帶來的不被錄取的風險,他們會為了保證被錄取而降低專業要求,以此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哪怕犧牲個人的喜好。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某些師范院校不收取學費,所以成為很多困難家庭學生的首選,高校師范專業學生群體一般以農村生源為主,而這些生源中又以女性居多。
(二)家庭社會關系網絡
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絡,通常是指一個家庭的影響力所能輻射的范圍,類似于水波紋。從古至今,家庭社會關系網絡源于家庭世代的積累和家庭中個體的社會影響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的社會地位是各種社會關系網絡的集合,家庭的社會地位越高,社會關系網絡越發達,動員和利用這些資源為其子女求學和就業服務的能力越強,從而可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更好地為子女擇校、擇班,可以在高考招生錄取過程中更好地選學校、選專業,更可以在子女擇業過程中更快捷、準確地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信息,甚至直接通過關系和權力決定子女的就業[3]。
父母社會地位高,深諳職場人際關系規則,他們會教育子女更好地樹立自己的職業形象,通過有效溝通獲得招聘單位的青睞。父母的職場“畫像”通常是孩子的榜樣,他們會依照父母的樣子進行自我職業理想的建構,可見,父母的擇業觀及處世哲學對子女的專業選擇影響深遠。
(三)家庭文化氛圍
家庭的文化氛圍,離不開“文化”二字,家庭的文化氛圍與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息息相關,來自“談笑皆鴻儒”家庭的孩子和來自“往來凈白丁”家庭的孩子在個體氣質上是有差別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透露出,個體氣質還與“腹有詩書”相關,個體汲取的知識越豐厚,氣質越脫俗。家庭成員中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越重視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如果父母經常在子女面前讀書、看報、誦讀經典、寫作以及科學實驗,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對知識必然是渴望的、喜愛的。
高知家庭還經常會有文化物品方面的投入,如各種書籍、學習用品、文創物品等的購買和儲存,另外,經常出入各種文化博覽館、名人畫展等行為,都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家庭成員中未成年子女的氣質和視野。這些都能促進子女積極向上和求知的欲望,激發子女求學的動機。再加上父母智慧的形象、理性教育、諄諄教導以及與學校良好的溝通,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專業選擇。專業選擇上存在代際傳遞,子女們更可能跟隨父母輩的專業來選擇自己的專業。
三、來自社會的影響
(一)社會政策
文理分科是影響高校專業選擇的最重要、最關鍵、最直接的一項社會政策,從根本上決定了高校專業選擇。我國文理分科政策具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也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文理分科導致文科生對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的缺乏,理科生對歷史、地理、政治等知識的欠缺,讓個體知識體系不夠健全,近年來,我國一直在進行著高考制度上的改革,如“大綜合”“3+X”選課方案等等,自2014年9月起 ,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發布,新高考選科政策開始試點啟動,截至目前,已開始第四批試點啟動,2021年9月15日,作為第四批試點的江西、安徽省分別取消高考文理分科。新高考選科政策,賦予了學生充分地自主選擇科目的權利。與學生自主選科相對應,試點地區的高中開始全面推進“走班制”教學和特色化辦學。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基于高中文理分科政策對高校專業選擇重要影響的研究居多,馬莉萍通過對全國85所高校學生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大學專業選擇的性別差異在高中文理分科時就已經體現,約八成男生在高中時選擇理科,僅有一半的女生選擇理科。文科生幾乎全部選擇人文社科類專業,理科生中超過七成的學生選擇了理工科專業,剩下的1/4選擇人文社科專業。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專業的選擇基本定格在高中文理科選擇的那一瞬間。
(二)社會資本
受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社會資本對專業選擇的影響,體現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從高校入學率上看,2000年之后,城鄉的性別差異逐漸接近。在不同類型院校中,城鄉學子入學機會的性別差異變化趨勢相似;在學科選擇中,城鎮和農村男女學生的學科布局基本一致;在專業選擇中,總體上城鎮男生在熱門專業的占比一直較高,農村女生處于較不利地位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變[4]。
區域、城鄉之間,社會資本的差距還通過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同體現出來,如北京有各種文化博覽館、天文館,北京地區的孩子可以很方便地參觀、學習;上海有迪士尼,比起其他地區的孩子,上海的孩子能更方便、頻繁地進入參觀。除此以外,在義務教育階段,大城市的學校經常有機會帶學生去海外參觀學習,拓寬視野,而這些社會資源是其他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無法比擬的。
(三)社會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的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是導致性別偏見、性別歧視的直接原因之一。因這種性別角色定型的存在,社會上普遍認為女孩適合學習文科,男孩適合學習理工科;女性適合做教師、護士及其他文職工作,男性適合做警察、電工、船長以及高端科技領域研發工作等。“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優女劣”的性別偏見直接導致了兩性間不平等的社會關系[5-8]。
本研究認為,社會刻板印象是從道德層面綁架女性,當女性迫于社會壓力,就會屈從現實而做出一些違背內心意愿的選擇和做法,這種做法體現在專業選擇上,就是選擇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被社會裹挾做出了某種選擇,比如在“女生就應該選擇文科專業,男生就應該選擇理科專業”偏見下被動選擇文科。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有利于男女學生專業選擇上更平等。相關部門還應設立去性別刻板印象的宣傳教育項目,并投入專項資金,法律、政策和法規應提高對婦女的保護程度,積極解決同工不同酬等問題,要求雇主提供更加平等的工作環境等,父母應盡力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9-10]。
四、結論
由性別造成的不平等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今社會,女性通過不斷爭取和努力,也逐漸活躍在社會舞臺中,為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但總體上來說,女性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上仍然處于劣勢地位,尤其是中國女性。只有從根本上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改善現狀,突破傳統束縛,發揮女性的力量與魅力,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歸納演繹等方法,以社會學視角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專業選擇差異的原因。期望通過本文的調查研究,可以減少就業中可能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以及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
參考文獻:
[1] 馬莉萍,由由,熊煜,等. 大學生專業選擇的性別差異——基于全國85所高校的調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5):36-42.
[2] 趙彤凌. 初中男生語文學習興趣淡漠的原因探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3] 文東茅. 家庭背景對中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07):58-63.
[4] 顏嵐嵐. 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性別差異變化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5] 陳新葉. 高等學校中的社會性別偏差問題與性別意識教育研究[D]. 青島:山東師范大學,2014.
[6] 陸根書,劉珊,鐘宇平. 高等教育需求及專業選擇中的性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4-29.
[7] 俞毅. 高等教育中性別隔離現象的實證分析——以湖南省普通高校1991年至2008年畢業生為例[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5):26-28.
[8] 陳新葉,趙雪. 論社會性別視角下我國女性高等教育的公平發展:問題與對策[J].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4(01):76-81.
[9] 王偉宜,桂慶平. 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性別不平等及其變化(1982-2015)[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01):78-86.
[10] 段雪倩. 高等教育需求及專業選擇中的性別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 當代職業教育,2015(03):73-75.
(薦稿人:高陽,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編審)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