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芳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與教學機智的核心。而問題質量是這種問題教學能否有效的關鍵。問題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和實效性、層次性和量力性、新穎性和啟發性的原則,并由此提出四方面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設計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十分講究課堂提問的設計,注意從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密度上設計問題,竭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高潮迭起。然而并非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目標。那么教師應依據什么提問?該怎樣提問?各類問題應怎樣設計呢?本文試從這個角度來探討一下高中歷史教學中關于問題設計的問題。
一、歷史問題設計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和實效性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問題最忌含糊其辭,不著邊際,無法作答。這就要求教師對歷史知識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科學地設計問題。問題的科學性不僅要教師在文字表述上講究邏輯性,更要在問題內容上講究明確和邏輯關系。同時,問題的設計要講究實效,也就是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并能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世界發展趨勢的把握。
2、層次性和量力性
問題設計的層次性是相對于歷史學科的能力特點而言,能力應表現為知識的、理論的、方法的內容,第一層次是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層次是基礎知識的運用。第三層次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擴展,針對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教師在設計歷史問題時必須要注意層次性,要從易到難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適應高中學生的學力水平,要量學生之力。
3、新穎性和啟發性
設計的問題要新穎,能誘導新的聯想新的遐思,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沖動。問題設計的新穎性表現在材料選取的“新”和出題角度的“新”。同時,教師在一堂課上,不能過多地設計學生回答“是”與“不是”的簡單的回憶性問題這無疑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啟發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的有價值性的問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二、高中歷史問題設計的策略
1、吃透教材,尋找問題的突破口
首先問題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從重點、難點入手設計問題。在教授《美國獨立戰爭》時有一個疑難問題:北美殖民地的南方奴隸主種植園經濟是什么性質的經濟形態,教材并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而本課重點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而要想透徹理解這個重點,必須要先理解南方種植園經濟的性質問題,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設問:“北美殖民地存在哪些經濟形態,它們屬于什么經濟性質?”學生在對比分析基礎上理解南方奴隸經濟的本質,也就為解決難點問題開辟了道路。
其次,要從學生角度人手,從學生的興趣著手。知識的獲取是學生主動建構內部認知結構的過程,沒有興趣的學習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夸美紐斯也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帶著興趣進入學習任務的學生,比那些沒有興趣的學生學習更容易,速度更快。比如講美國的擴張史時,若只按課本的語言講述,味同嚼蠟,但如果從美國的星條旗入手:“為什么美國國旗由13條紋和50顆星組成?”這樣設疑提問,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她們興趣盎然,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究新知識的境界。
2、注重引導,實施漸進式提問
漸進式提問其實涉及到問題的層次性。從心理學角度,人們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一點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所以不是任何問題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實都不能形成學生的問題動機,只有那種使學生感到困惑而又不會灰心喪氣的問題才是合適的。漸進式提問可以在一堂課中進行,也可以在某一個教學階段進行。在學習新課時,我們就可以用漸進式問題導入,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我們先設問“19世紀中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知識的再現和概括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設問“當時中國清政府和人民面臨的最大任務是什么?"引出新課,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已知的經驗基礎上接納新的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一種適合于學生積極地發現、提出和解決的問題情境,或設計一系列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3、巧用比較,實施迂回式提問
每個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則更盛。設計問題時不要“直奔主題”,應該讓問題帶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如學習“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國已經出現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可先讓學生回憶戰國時期商業經濟發展的狀況,設問:“戰國初期商業經濟發展與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這兩個時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經濟現象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什么影響?”通過審題,學生注意到“商業經濟”和“商品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內涵。繼而經過比較可知戰國初期商業經濟與明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生產力發展。課堂的實質就是多種思想的碰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生本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有經驗的歷史教師總是十分講究課堂問題的設計,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從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出發,注意從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密度上設計問題,竭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高潮迭起。
參考文獻:
[1]左曉梅.關于問題教學的反思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2]張儉蘭. 淺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 ?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