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燕
摘要:新高考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養的樞紐環節,關系到國家發展大計,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前途命運。在前進的過程中,基層教育考試機構干部必須緊跟改革形勢,不斷蓄力,培養與改革相適應的良好素養和能力,為新高考改革順利推進、為人才強國戰略推行、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基于此,本文章對新課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設想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考改革;設想
引言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具體執行新高考報名、考試組織與管理、志愿填報等工作的基層教育考試機構干部,必須緊跟形勢,快速建立起與新高考改革相適應的基本素養,不斷提升把握新高考的能力,助力改革穩步推進。
一、新高考給教學帶來的挑戰
國務院2014年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來,高考制度改革重啟新篇章。其招生標準為“兩依據一參考多元錄取機制”,即以高考成績和選考成績為依據,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為錄取依據,改進高考招生錄取方式。這次改革力度之大,對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挑戰。新高考以“改革”和“發展”為指導思想,遵循新課程理念,教師所持的教學理念要有新的變革,教師需要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教師和教材位于教學的中心地位,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導致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隨著新課改和新高考的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重視,的育人價值作用得到凸顯。而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可看出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為原則,在高考試卷中,完全靠記憶的得分項只有6分,指向于古詩文經典名句填空,這是對傳統教學和傳統考試的極大顛覆,高考改革理念主要體現在立德樹人、堅持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為學服務等方面,教師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積極改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實現新舊觀念的有機銜接。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設想
(一)以教材為依據,課堂教學目標與高考大綱保持-致
現在的大學入學考試大綱和以前不同。現在高中招生教育大綱不僅是對身體知識的考核,更注重對身體能力的考核,把二者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體現著知識和能力是互補的,難以分離的。因此,在高中課中,教師仍應以教科書為基礎,認真使用教育部編纂的教科書。但是,這里要注意的是,教科書的知識更新速度有限,很多時候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這兩年的高考題在基于自然現象的知識點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上產生了很多問題。因此,在為學生練習知識時,在根據教科書完成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同時,要綜合考慮高考大綱的新要求,補充和開辟教科書中沒有的新知識和事例,為學生提供機會接觸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高考的問題來看,以解決問題能力為基礎的題目已經成為高考改革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學生素養發展的最直接體現。
(二)提供個性化的發展平臺和輔助資源
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個性化的平臺,因此,學校要想方設法,增加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促進自我的自主發展。一方面,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校本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項目式學習課程等多樣化的選擇,讓這些有一定選擇度的課程發揮個性化教育的作用,保障學生能夠系統性地打下個性化發展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另一方面,針對學校課程無法兼顧的內容,要以加強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設和管理為支撐,為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選配校內或校外的優秀指導教師,有力保障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個性化發展活動。
(三)根據學生能力做好教學難度的調整
具體而言,一是要考慮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精心預設課堂教學活動,讓教學內容與高考改革方向相契合,為能力弱的學生制定能力突破的目標,讓其做好學習規劃,向能力強的學生提出更多的要求,使之不斷提升能力,在高考中脫穎而出。二是在預設的基礎上讓課堂自然生成,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中萌生討論的欲望,實現思維的積極碰撞,產生創新的想法,并借助所學知識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可將知識結構與實踐行動相結合,在討論中獲得發展,逐步實現短期的學習目標。三是重視督查環節。教師可通過雙向互動、作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或借助錯題本讓學生在對比中理清解題思路,夯實基礎。四是結合高考內容,讓學生掌握解題要領,并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提升策略。教師可引導基礎薄弱的學生以成績突破為方向,能力強的學生以思維拓展延伸為方向,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四)關注綜合注重整體
關注綜合性是指要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整體和個體的關系。學生不僅要解決個體問題,更要從整體上思考問題的來龍去脈,即要能夠挖掘表現形式不同但實質相同的問題,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能解決一系列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模式化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從各種信息中提煉出有用的條件,將其歸納、整理,進行深層的挖掘和分析,并總結反思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科的重點知識、技能方法成為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有效工具,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目的。
結束語
新高考為學生提供了可選擇性的考試、可選擇性的課程、可選擇性的發展路徑,在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落實過程中,與此相適應地貫徹發展性、系統性、個性化、多元化等原則開展學生發展指導工作,讓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走得更加順利,是每一位高中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饋,以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對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改進,從而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旦普.高中新課改與高考改革的有機銜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4):22-23.
[2]石勇.新高考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應對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12.
[3]韓明偉.新高考,新教材,新課堂——新課改背景下外研新教材課堂教學淺探[J].知識文庫,2020(04):66-67.
本文系廣西省2021年高考綜合改革專項課題《高考綜合改革下選課走班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YZ112研究成果之一5CB87376-AB46-4DCD-AD07-D1F9DD4B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