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銀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產總量的不斷攀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定步伐中,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改善,消費觀念亦發生了明顯變化,更加注重帶有綠色、健康、生態、有機等標簽的食品,對無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持續攀升,市場前景不可估量。基于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效益及要點的總結論述,對其相應的推廣策略展開了討論,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培訓工作及重視培育人才。
關鍵詞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策略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58
相較于普通蔬菜,無公害蔬菜的有害物質殘留更少,各項指標要求均高于普通蔬菜的國家標準,符合廣大消費者對“高品質”的追求。同時,無公害蔬菜栽培過程中,在現代科技的應用支持下,對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劑的使用明顯減少,有效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平衡。因此,無論從市場經濟需求走向還是生態環境保護需求來看,加快發展與推廣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勢在必行,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1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效益
對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效益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戶的主觀能動性,是產業持久發展的根本動力。既有的實踐成果表明,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效益體現在經濟和生態兩個方面。
1.1 經濟效益
無公害蔬菜是指未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的蔬菜,即使存留不可避免的有害物質,各項指標均控制在相應的限量標準內,具有高品質、高安全性的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推動著群眾對品質生活的更高追求,食品安全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無公害蔬菜由于本身較高的價值,得到了消費市場的認可與青睞,并為栽培和銷售人員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事實上,無公害蔬菜栽培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無害化種植,農藥、添加劑、生長激素等低量殘留,成為了食品消費的主流,尤其作為農業生產大國,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該領域,增加了無公害蔬菜的供給量,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借勢全球一體化走進國際市場,增加了我國的外匯收入。
1.2 生態效益
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縱觀人類社會農業發展史,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在創新科技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化學制劑被使用,如化肥、殺蟲劑等,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破壞。雖然單位面積產量依靠化學藥劑逐年提高,但隨著土壤肥力下降,作物栽培對化學制劑的依賴性增強,作物和環境本身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減弱,一旦化學藥劑的施用量減少就會引起作物產量降低,最終陷入惡性循環。同時,大量使用化學藥劑還會破壞周邊自然環境,如有益昆蟲種類減少導致生態鏈失衡,嚴重的甚至會給生態系統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而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化學制劑的使用,使由此帶來的上述問題明顯減少,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相當突出,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綠色”理念下,加速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發展勢在必行。
2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相比于普通蔬菜種植,無公害蔬菜栽培有著更高的技術要求,體現在播種、施肥、灌溉與防害等各個方面,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會影響無公害蔬菜栽培的產量及品質。
2.1 播種
播種是無公害蔬菜栽培的基礎,有著較為嚴苛的技術要求。1)應當盡量選擇性狀優良的作物品種,包括高產、耐蟲害、抗逆性強等;在播種前通過溫水浸泡的方式進行篩選,并按照相關操作規范噴灑人工試劑,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為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還需通過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多種方式,增加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實現預期產量目標。2)在做足前期準備工作后,無公害蔬菜栽培的重點是科學種植,應綜合評估土壤、肥料、水等因素對無公害蔬菜生長的影響,針對性地加強管理[1]。具體而言,土壤管理方面,應了解種植區域土壤的性質及特點,合理選擇種植作物,如黑土適宜種植八角、肉桂、油桐等;結合當地的土壤肥力等情況,定制科學的種植方案,保證作物生長發育初始階段的肥料供給;水管理方面,要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情況,及時灌水、排水,以免干旱或洪澇等災害造成作物萌芽率低、苗弱等問題。
2.2 施肥
無公害蔬菜栽培對土壤質量的要求相當高,在具體實施之前,應當充分了解種植區域土壤的相關數據,對實際情況進行踏勘,選擇污染少、微量元素豐富的肥沃土壤。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無公害蔬菜栽培與普通蔬菜栽培的要求不同,相應技術規范下所使用的化學制劑品類及用量不同,需將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以免造成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受到污染。基于此,在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指導下,施肥之前應當對選擇土地取樣,充分利用現代化檢測技術了解目標土壤的肥力指標情況,并以此為依據按照一定比例施用有機肥料,保證土壤中營養元素充足。另外,應認真觀察無公害蔬菜的生長情況,適當施用動植物有機肥或化學有機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滿足蔬菜生長需要。隨著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發展,通過葉面施肥的方式也可以達到促進作物生長、增強病蟲害防御能力的效果,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施肥方式。
2.3 灌溉
無公害蔬菜栽培過程中,合理灌溉也相當重要,灌溉要求與作物本身的生長特性相關。在農業生產實踐中,蔬菜缺水勢必會造成植株干旱枯死,給農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事實上,灌溉方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無公害蔬菜的栽培質量及產量,錯誤灌溉影響無公害蔬菜生長之余,還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要高度重視無公害蔬菜栽培的科學灌溉,依托現代科技進一步優化灌溉相關管理方案,以保證經濟效益產出最大化。
簡單來講,無公害蔬菜灌溉需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導向,根據作物品種、栽培方式、生長情況等進行動態調整,選擇最佳的灌溉方式。例如,在低洼地帶栽培無公害蔬菜時,應合理減少灌溉作業的頻次;在砂質土壤栽培無公害蔬菜時,應適當增加灌溉作業的次數。同時,還需嚴格控制無公害蔬菜栽培灌溉中的水源,不能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源,以免有害物質含量超過國家標準造成產品不合格。
2.4 防害
面對復雜的自然生態環境,蔬菜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受病蟲害的影響,繼而降低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在以往的生產模式下,多數農戶為了保證作物產量,提升自身收益水平,往往會選擇噴灑農藥的方式予以控制,但并未嚴格按照農藥施用標準進行操作,最終導致蔬菜中的農藥殘留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近年來,隨著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綠色防病蟲害方法被研制出來,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綠色化學防治等,在提升作物品質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態鏈原理,借助害蟲天敵進行病蟲害防控;還可利用病蟲的繁殖特性,通過信號器或其他工具阻礙害蟲交配,也可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則是根據害蟲的特性及習慣采取相應的人工或機械手段,如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等。綠色化學防治則是結合不同作物生長階段害蟲的數量、種類等針對性地用藥,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和劑量,促進蔬菜健康生長[2]。
3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策略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是擴大其價值產出的關鍵一環,唯有在廣大農戶的支持下,才能取得預期效果。結合實際情況,從政策、培訓、人才3方面著手,提出了如下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策略。
3.1 加大政策支持
如前所述,無公害蔬菜栽培的產出價值是多方面的,符合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要求,是促進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根據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應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組織無公害農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辦法》還強調,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由政府推動,并實行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工作模式。
在實際踐行中,各地相關政府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戰略領導,立足可持續發展視角,重視無公害蔬菜栽培,全方位了解無公害蔬菜的價值;形成科學的聯動機制,健全組織保障體系,加速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研發與推廣;建立相應的管理標準,推動以上工作有序展開[3]。另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堅持以經濟市場為導向,擴大惠農政策的覆蓋范圍,對采用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農戶予以經濟補貼,激發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協助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
3.2 做好培訓工作
無公害蔬菜栽培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面向文化水平不高的廣大農戶進行推廣充滿了挑戰。為了進一步提升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應用價值,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展開相關培訓工作,及時更新農戶生產知識,強化提升可持續農業的積極性、能動性;不斷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深化對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認知與應用,通過看得到的實惠使之主動加入到無公害蔬菜栽培的陣營。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所架構起的虛擬空間將整個社會連成一片,匯聚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并且具備超強的交互性[4]。因此,要充分利用融媒體的技術優勢,搭建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形象呈現無公害蔬菜的栽培過程,并與消費市場信息相結合,展示真實的市場經濟增長數據,增強廣大農戶的種植信心。同時,通過農技站等基層機構,定期組織下鄉活動,創新完善“零距離”“套餐式”服務模式,了解農戶在無公害蔬菜栽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
3.3 重視培育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對無公害蔬菜技術推廣及應用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人才興國”的戰略背景下,農村農業相關單位應高度重視人才建設工作,將其擺放到農業發展的戰略核心要位,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展開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并豐富人才隊伍結構,保證足夠的智力因素支持,為該項事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具體而言,要重視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人員的培養,緊密關注行業領域的前沿動態,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尤其重視激發其創新創造能力;關注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提高,進一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從而形成完整的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體系,減少溝通合作過程中的問題;重視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廣團隊建設,形成完善的內部培訓體系,規范日常推廣行為,端正職業態度,組織開展多樣化的下鄉活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落地應用[5]。此外,還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主陣地優勢,緊密跟隨國家戰略走向,重視和發展農業技術專業人才,與用人單位一起促進我國無公害農業的高速發展。
4 結語
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表現,彰顯了現階段農業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要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應用需要關注播種、施肥、灌溉及防害等各項工作的合理組織,秉持因地制宜原則,盡可能減少有害物質殘留。基于此,還需加大對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的推廣,依托完善的政策體系、豐富的培訓服務、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實現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孝同.無公害蔬菜栽培的農業技術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200-201.
[2] 隋立斌.無公害綠色蔬菜栽培技術推廣現狀及改進對策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7):209-210.
[3] 呂建華.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及推廣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2):41-42.
[4] 張新征.無公害蔬菜栽培的農業技術措施[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12):103-104.
[5] 姜河.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2):218-21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