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晨
摘 要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速度飛快,但同時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基于此,研究了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問題成因,重點探究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維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包括預防土壤侵蝕與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耕地保護意識與避免耕地流失,加大科技與管理投入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強化農業生產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及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理念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
關鍵詞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68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胡亂開墾與亂砍濫伐現象越來越多,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同時,隨著可用土地的減少,農業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也受到了阻礙,長此以往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存問題與改進措施進行探究,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動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1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形勢較為嚴峻。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必須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了解問題成因,以方便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1.1 耕地資源破壞
耕地資源是一切農業生產活動的核心條件,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對農作物需求較多,近年來農業生產面積不斷擴大但使用不合理導致耕地資源遭到破壞。1)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隨著人口數量的提升,城市占地面積不斷增大,城市化工業化所需土地越來越多,導致耕地資源被占用。2)水土流失導致可用耕地減少。我國部分地區對耕地資源的開發不夠合理,易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土壤穩定性下降,從而引發水土流失,導致耕地資源不斷減少。3)耕地污染問題影響耕地質量。部分地區在進行耕地灌溉時可能使用周邊的工業廢水,其中的有害物質、重金屬進入耕地后造成耕地土壤結塊、肥力降低,導致作物無法正常生長[1]。耕地資源是我國農業資源的主要構成,其破壞對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是直接且具有毀滅性的,若農業耕地資源得不到保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也會受到長期影響。
1.2 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實施不到位
1)水資源浪費。我國的淡水資源并不充足,同時還存在著分布不均的問題。大部分淡水資源都分布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則因為降水量不足,淡水資源較少。在此基礎上存在耕地灌溉量需求大、灌溉過程中水資源浪費現象等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無法實施,土地使用壽命大幅下降[2]。2)農業污染。農業污染的成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化肥農藥污染、農業薄膜污染、農業廢棄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業廢棄物污染等。化肥農藥污染的成因主要是農戶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中出現有害物質殘留。農業薄膜污染的成因是農戶在使用農業薄膜后沒有及時進行回收,部分薄膜殘留在土地中難以降解,影響土地質量等。3)管理手段缺失。有關部門的科技投入、宣傳力度、技術使用水平、法律建設等方面的相關建設也存在欠缺,沒有為可持續戰略的實施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2 維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推動農業耕地保護的策略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要遵循適度開發、保護環境的原則,盡可能減慢農業耕地開發速度,減弱耕地開墾力度;盡可能避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體系,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水平,留住綠水青山,維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為農業生產活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條件。
2.1.1 預防土壤侵蝕與污染
土壤條件是耕地環境的決定因素,能夠直接決定耕地的質量高低,為此必須做好土壤的防污染工作,保持土壤質量。1)相關人員需要控制工業廢棄物的排放,健全廢氣、廢水、廢渣回收利用系統,盡可能做到無害排放,并保證農田灌溉用水無污染[3]。可以在農田附近建立污水處理廠,專門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保證處理過后的水可以直接投入灌溉,既減少了土地污染,又節約了水資源。2)建立土壤檢測系統,對耕地土壤質量進行定期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時刻關注土壤質量。3)規范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方法,避免過度投放農藥化肥,避免使用毒性過強的農藥化肥,盡量使用綠色無公害的農藥化肥,在解決病蟲害等問題的同時保證土壤質量。4)提高土壤的容量和凈化能力,改善土壤條件,提高土壤的吸收與分解能力,促使土壤自行對部分污染物進行處理,從而控制土壤污染程度。
2.1.2 發展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能源節約體系,相關部門應做好組織領導工作,引導農戶進行科學、綠色的農業種植活動,以達到節約自然資源、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進而保護農業耕地的質量。相關部門還需制定配套的鼓勵政策與措施,出臺農業發展補貼政策,鼓勵農戶采用綠色、健康的生產模式,并對廢棄物回收利用、綠色農業建設等活動提出具體規定。另外,相關部門需要創新管理體制,對現有的生態農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跟上農業現代化進程,使用先進的管理手段。相關部門還應規范土地流轉工作,制定完備的土地使用權轉換方案,提高土地質量。生態農業建設是農業進入現代化階段以來必須面對的工作,是我國耕地質量保障的基礎手段,也是促進我國農業長久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
2.1.3 加強耕地保護意識
想要加強對于耕地的保護,就要讓農戶充分意識到土地是農業活動的根本。因此,要加強宣傳工作,要讓農戶清楚認知只有耕地肥沃,地里長出來的莊稼才會健康高產,農戶的收益才能穩步增加。更要讓農戶明白,耕地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想要自身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實現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要在使用的時候有所節制,合理利用,嚴加保護。只有意識到耕地的重要作用,農戶才會在生產生活中有所顧忌,避免大量的耕地浪費與污染。在宣傳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手段,除了常用的宣傳標語、入戶宣講之外,宣傳方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例如可以讓文藝工作者針對耕地浪費現象進行藝術編排,在農閑時展開相關的藝術匯演,讓農戶在娛樂中收獲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應用,讓農戶在平時休息時就可以看到耕地保護的知識,讓農戶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保護耕地的重要性。
2.1.4 避免耕地流失
加快耕地相關法律的建設,依法管理,加強監管。在監督監管方面,相關部門要重視因違規使用造成的土地浪費現象。對于違規搭建等行為要嚴厲打擊,積極組織實地巡查,防止違規占用耕地的現象。對于已經非法占用耕地的當事人要積極教育,并積極促使耕地的復耕。對于嚴重的耕地占用行為可以抓住典型進行通報,讓其他農戶清楚違規占用耕地是違法的。對于耕地占用嚴重的地區,相關部門要加強重視,仔細分析耕地占用頻頻發生的原因,然后進行補救,爭取做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耕地拋荒失管的現象,當地部門要積極與當事人取得聯系,促進土地流轉,進而加速耕地的復墾,避免耕地流失。此外,由于長期以來遺留的問題,農業耕地的使用較為零散,不管是使用還是管理都不甚便利,甚至一部分農戶對于較偏僻地區的土地的經營管理不夠上心,耕地浪費現象嚴重,也不利于統一的科學化管理。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重視,積極整治,結合相關農戶對零散的耕地積極進行整合,促進土地集約化規范管理,在方便管理的同時,避免浪費現象。
2.2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為了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在未來可以穩步提高,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促使土地資源長期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從而保障人們的生活水平持續穩定提高,促進我國經濟發展[4]。
2.2.1 加大科技與管理投入力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先進科學技術水平作支撐,因此必須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究力度。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人員需要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方式。例如,在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時,有關人員需充分使用全新的節水技術,從水利工程技術優化、農業灌溉技術優化等方面入手,提高應用技術的科學性。另外,相關部門也應落實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對何種農藥化肥不可使用、如何處理家畜糞便和生活垃圾等問題制定出具體的規定,同時對農業用地附近的工廠進行整改、遷移或關停,保證農業用地不受污染。通過推行科學技術與加強管理強度,有效提高農業用地土壤質量,規范農業生產活動,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 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除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讓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相關部門可以與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合作,通過制作相關節目對綠色農業建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等進行科普,使農民切實了解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益處。例如,電視臺可以制作“生態農業建設問答”欄目,專門收集農民有關生態農業建設的問題,并在節目上進行統一作答。在回答時,要盡量采用舉例子、制作動畫短片等簡單生動的方法,避免長篇大論地進行概念性的解說,幫助農民理解。通過宣傳教育工作將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地植入農民的生產生活理念當中,使其了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業生態。
2.2.3 強化農業生產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
在對農業生產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行強化之后,還需要保證他們切實學習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相關人員應采用多種方式對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進行訓練,以確保農業生產各環節科學合理。相關部門可以定期召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講座,還可以組織培訓班,尋找專業人員對農民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也可以定期組織區域性的先進經驗交流會,便于已經掌握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先進技術的農業生產者分享生產經驗,帶動該區域農民技術水平共同提高[5]。總而言之,必須幫助農民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切實落實到生產工作當中去,促進農業環境的保護。
2.2.4 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理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加強立法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各種問題最根本、最直接的手段。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側重點主要在城市,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不夠重視,因此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環境保護政策切實落實到農村當中,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要明確各級權責,保證法律法規得以實施,如果實施不到位,則要第一時間進行追責。同時還要明確城市環境保護與農村環境保護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適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地位,保證一視同仁,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展開,提高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推動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對于農業生產活動來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僅能夠減少環境破壞,還能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科學化改革,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探究十分重要,對于我國的生態建設乃至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建杰,崔石磊,馬林,等.中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例證[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20,28(8):1113-1126.
[2] 劉智.中國省域農業綠色發展指數關聯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0,36(7):91-95.
[3] 張可飛.論促進我國農業貿易可持續性發展的政策法規策略[J].農業經濟,2020(5):139-141.
[4] 左潤平.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8):9-10.
[5] 鄭秀春,曲艷輝,梁亞平,等.發展生態農業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吉林農業,2008(12):8-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