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現狀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耕地仍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基礎和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1]。因此,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進而改善農民的基本生產條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土地整治項目是一種通過工程措施提升耕地質量和改善耕作環境的有效舉措,通過對項目區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實現區域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提供有力支持[2-4]。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是自然資源部門依據耕地質量好壞而進行的評價性工作,耕地等別越好,則其糧食產能也越高。因而,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的的耕地等別評定在整個土地整治項目中則顯得尤為重要[5-7]。筆者以扶風縣為例展開耕地等別評定研究,以期為我國耕地等別評定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扶風縣地處陜西省中部偏西,位于西安、寶雞、咸陽三市交界處,隸屬寶雞市。地理坐標居于東經 107°45′28″~108°45′2″,北緯34°12′54″~34°37′56″之間。研究區地處中國東部暖溫帶區的西緣,屬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日照充足,光能、熱量資源豐富;夏溫高卻沒有酷暑,冬溫低但不嚴寒;降水集中,雨熱同期,但秋霜嚴重。扶風縣全縣日照平均時數為2 134.3 h,年有效輻射為56.66 kcl/cm2,年平均氣溫為12.4 ℃,無霜期209 d。扶風縣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較大,熱量條件好,但降水量不足,且年際差異大,時空分布不均。干濕季節分明,一般降水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需要。水資源總量49.86億m3,其中46.6億m3為過境流量,人均水資源量323 m3,耕地畝均水資源量453 m3。地下水可開采量1.47億m3,占可開發利用量的44.6%。寶雞峽、馮家山兩大水利工程可供本縣水量1.83億m3,占可開發利用量的56.4%。研究區生物資源以農作物為主,三大類作物共37種,其中糧食作物11種,冬小麥、玉米是主栽作物;經濟作物22種,主栽作物為油菜、棉花、瓜類;飼料和綠肥作物4種,苜蓿、毛苕子、草木棲、沙打旺。全縣林木共有19科69種,以喬木為主。截至2018年年底,扶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9.87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82億元,比上年增長2.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7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0.26億元,比上年增長7.5%。年末,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4.9∶56.3∶28.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3 055元。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78.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41%。
根據2018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扶風縣土地總面積為70 528.69 hm2。其中耕地38 197.5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4.16%,耕地中不涉及水田,水澆地35 099.06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91.89%,旱地3 098.53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8.11%;園地5 410.9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67%;林地13 198.00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8.71%;草地1 485.45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1%;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 400.65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1.91%;交通運輸用地1 929.7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74%;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 329.4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88%;其他土地576.85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82%。扶風縣2018年度土地利用現狀面積匯總表,如表1所示。

表1 扶風縣2018年度土地利用現狀面積匯總表單位:hm2、%
分等因素指標區是依據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種因素的組合。本次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沿用2010年度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工作采用的分等因素指標區,即在國家層面和省級范圍內劃分三個層次,根據劃分結果,扶風縣所在區域的國家標準耕作制度一級區為黃土高原區,國家標準耕作制度二級區為汾渭谷地,陜西省分等因素指標區為關中渭河平原區。
1)基準作物。基準作物是理論標準糧的折算基準,是某個地區比較普遍的主要糧食作物。陜西省農用地分等工作全省統一選取冬小麥為基準作物,本次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仍沿用冬小麥為基準作物。
2)指定作物。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區所屬耕作區標準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農作物。根據扶風縣的標準耕作制度以及多年統計年鑒中農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并結合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工作時確定的指定作物,由相關專家論證后調整確定。扶風縣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工作指定作物與2017年度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工作確定的指定作物一致,為冬小麥和夏玉米。
標準耕作制度是在當前社會經濟水平、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下,有利于生產或最大限度發揮當地土地生產潛力,有較大發展前景,不造成生態破壞,能滿足社會需求,并已為當地普遍采用的農作方式。扶風縣標準耕作制度為“冬小麥-夏玉米”,復種類型為“一年二熟”。
1)耕地等別計算公式。
①耕地自然質量分計算公式:

式中,CLij——第i個分等單元的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wk——第k個分等因素的權重;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指標分值,取值為0~100;
m——分等因素指標數量。
②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

式中,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由公式(1)計算可得;
α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作物的生產潛力指數,耕地有灌溉條件時采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耕地無灌溉條件時采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βj——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國家級自然質量等=ROUND((16-(Rij+200.01)/400),0)。
2)土地利用系數確定。耕地利用等指數分指定作物計算:

式中,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數;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數,由公式(2)計算可得;
KLj——評價單元所在等值區第j種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數。
按照關中地區的標準耕作制度,其熟制為“二年三熟”,耕地利用等指數:

式中,Yi——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耕地利用等指數;
Yij——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數,由公式(3)計算可得。
國家級利用等=ROUND((16-(Yij+100.01)/200),0)。
3)計算土地經濟系數。耕地經濟等指數分指定作物計算:

式中,Gij——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經濟等指數;
Yij——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耕地利用等指數,由公式(3)計算可得;
KCj——評價單元所在等值區的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經濟系數5。
按照關中地區的標準耕作制度,其熟制為“二年三熟”,耕地經濟等指數:

式中,Gi——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耕地經濟等指數;
Gij——第i個分等評價單元第j種經濟作物經濟等指數,由公式(5)計算可得。
國家級經濟等=ROUND((16-(Gi+100.01)/200),0)。
收集扶風縣2017年度的縣級耕地質量等別評價成果,包括文字成果、數據庫成果和數據表格成果,扶風縣經部確認的2018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成果,收集和整理扶風縣2018年度內驗收的各級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科研、設計和竣工驗收資料,以及項目耕地質量等別評定資料。重點對土地整治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范圍內耕地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等分等因素屬性值進行調查,進一步完善耕地分等因素圖。2018年度內由農業、水利等其他部門組織完成的中低產田改造、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的設計、驗收資料。收集扶風縣2018年統計年鑒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報,得到扶風縣2018年經濟資料及農作物產量。另外,還需要收集自然條件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地形地貌:由2018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耕地坡度成果獲取。
2)氣候:收集扶風縣氣象站氣象統計數據,重點抽取各月平均溫度、≥0 ℃積溫、≥10 ℃積溫、降水量、蒸發量、無霜期、災害氣候等資料。
3)水文:收集扶風縣農業生產灌溉水源類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灌溉保證率、水質以及水資源分布圖等資料。
4)土壤: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集及圖件,主要包括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土壤剖面構型、土壤侵蝕狀況、土壤礫石含量、地表巖石露頭度、土壤成分化驗分析報告以及土壤圖等資料。
2018年度內,扶風縣耕地總面積38 197.59 hm2,其中水澆地35 099.06 hm2,旱地3 098.53 hm2。全縣耕地國家自然等為7~11等,其中7等地23 430.92 hm2,8等地11 160.88 hm2,9等地505.87 hm2,10等地949.48 hm2,11等地2 150.43 hm2。耕地國家利用等為7~12等,其中7等地27 230.28 hm2,8等地3 140.41 hm2,9等地4 448.95 hm2,10等地962.72 hm2,11等地2 402.76 hm2,12等地12.47 hm2。耕地國家經濟等為7~12等,其中7等地0.77 hm2,8等地5 635.09 hm2,9等地23 547.55 hm2,10等地4 569.13 hm2,11等地2 098.51 hm2,12等地2 346.55 hm2。扶風縣2018年度耕地國家利用等各地類等別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18年度全縣耕地利用等中水澆地為7~11等,7等地所占面積最多,為27 227.83 hm2,11等地所占面積最少,為11.43 hm2;旱地為7~12等,11等地所占面積最多,為2 391.33 hm2,7等地所占面積最少,為2.45 hm2。

表2 扶風縣2018年度耕地國家利用等分地類等別面積匯總表 單位:hm2
由表3可知,2018年度扶風縣耕地全縣各個鄉鎮均有分布,全縣耕地利用等分布情況為:城關鎮耕地所占面積最多,為6 499.54 hm2,分布在7~11等,各等別中7等地所占面積最多,為4 066.61 hm2,11等地所占面積最少,為54.88 hm2,城關鎮平均利用等為7.639 2等,略高于全縣平均等;法門鎮耕地所占面積次之,為6 213.61 hm2,分布在7~12等,各等別中7等地所占面積最多,為4 139.63 hm2,12等地所占面積最少,為0.23 hm2,法門鎮平均利用等為7.959 9等,略低于全縣平均等;南陽鎮耕地所占面積最少,為1 848.21 hm2,分布在7~12等,各等別中9等地所占面積最多,為666.07 hm2,12等地所占面積最少,為11.47 hm2,南陽鎮平均利用等為9.518 1等,遠低于全縣平均等。全縣大部分鄉鎮的平均利用等都高于全縣平均等,其中絳帳鎮、召公鎮、上宋鄉、段家鎮等鄉鎮的平均利用等較高,僅法門鎮、太白鄉、南陽鎮、天度鎮4鄉鎮平均利用等低于全縣平均等,其中南陽鎮、天度鎮的平均等別較低??傮w來看,南陽鎮、天度鎮耕地平均利用等與其他各鄉鎮差別較大,除南陽鎮、天度鎮之外,其他鄉鎮平均利用等差別不大。

表3 扶風縣2018年度耕地國家利用等分鄉(鎮)等別面積匯總表 單位:hm2
2018年度扶風縣實施了3 634.25 hm2質量建設耕地,質量建設后平均利用等提高了0.079 2等,等別提高不顯著。一方面,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項目圍繞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農田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四類工程進行農田建設[8-10],全省耕地分等各指標區采用的分等因素包括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壤有機質含量、排水條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灌溉水源、土壤侵蝕程度、地表巖石露頭度、土壤剖面構型和pH值。因此,一些工程建設內容不能夠通過現有分等指標因素體現出其建設成效,如農田道路等,因此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等別變化不能完全反映出來。但現行分等因素指標體系在自然資源部啟動下一輪耕地質量等別全面更新之前不能隨意調整,以保持現階段等別成果的持續性與可比性。另一方面,目前采用的耕地質量等別主要為國家級等別,劃分等別時等指數的跨度區間較大,除“旱改水”以外的其他單項工程建設對分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較小,等指數提高但等別不變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需要緊跟自然資源部的指導思想,盡快建立“即用即評”的耕地質量定級制度,全面服務于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