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王丹丹 吳雪萍



摘? ? 要:探究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特征及殘疾程度之間的差異。方法:采用方便抽樣方法最終共獲得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樣本191名,其中輕度64名、中度68名、重度59名,采用大肌肉動作發展量表第2版(TGMD-2)對兒童的基本運動技能進行測試。結果: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水平滯后于同齡健全兒童,殘疾程度越重滯后的年齡數越大;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水平差異顯著(F=52.128, η2=0.360, p<0.01),程度越重基本運動技能得分越低;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性別差異僅出現在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其中男生基本運動技能得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輕度和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未發現性別差異;偏相關分析控制BMI和性別后,結果顯示僅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位移技能、控制技能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而在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未發現顯著相關關系。結論: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水平存在差異,年齡和性別對于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影響與殘疾程度有關,動作技能干預應當依據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特征有針對性地設計。
關鍵詞: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程度
中圖分類號:G 804.55? ? ? ? ? ?學科代碼:040302?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FMS) in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 of different severities. Methods: A total of 191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mild ID (n=64), moderate ID (n=68) and severe ID (n=59) were recrui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TGMD-2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articipants motor skills. Results: The FMS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ID was lagged behind compared with children without ID, with severe ID the more years lagged behi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MS score in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ID (F=52.128, η2=0.360, p<0.01), with severe ID had a lower score.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only appears in those with moderate ID, with the scores of boys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p<0.05), while no gender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ose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ID.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locomotor skills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s with age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mild and moderate ID after controlling for BMI and gender, but not related in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severe ID. Conclusion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MS between different severity level of ID, age and gender is related with FMS after considering the level of ID, and motor skil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FMS in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ID.
Keywords: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ren and youth;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severity
動作發展是一個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復雜變化過程,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條件。兒童期基本運動技能的發展不僅對其認知、語言和社會化的發展有積極影響,同時對其成年后身體活動行為以及健康促進也至關重要[1]。在兒童青少年發育的早期,動作發展水平是評價、診斷和監測其身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2]。我國健全兒童的相關研究發現,兒童基本運動技能隨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位移技能的發展優于物體控制技能[3-4]。兒童的基本運動技能與感知運動能力、自我知覺、體質健康水平以及身體活動水平極其相關[5-6],并且兒童早期的基本運動技能水平能預測成年后的體質健康水平[7]。基于此,把握兒童期基本運動技能發展特征對于指導幼兒體育教學實踐,促進兒童身體活動參與具有重要意義[8-9]。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智力殘疾是指智力功能和適應性行為存在顯著的障礙,其中適應性行為包括概念性的、社會性的和應用性的技能,殘疾發生在18歲以前。根據《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DSM-V)將智力障礙依據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IQ)和適應性行為分為輕度智力殘疾(IQ=50 ~ 69)、中度智力殘疾(IQ=35 ~ 49)、重度智力殘疾(IQ=20 ~ 34)和極重度智力殘疾(IQ<20) [10]。2006年第2次中國殘疾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智力殘疾人口數已達568萬,并且據2020年我國特殊教育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在校殘疾學生中智力殘疾學生的人數占比最大[11]。國外已有研究表明,輕、中度智力殘疾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發展的整體序列落后于健全兒童[12],且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的動作技能表現存在差異[13-14]。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基本運動技能與BMI[15]、身體活動水平[16]有較大的相關性,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滯后是影響其身體活動參與的主要限制因素[17],而身體活動不足則使其成年后肥胖或超重以及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更高[18-19]。因此,探究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特征對于提高其身體活動水平、降低健康風險意義重大。
目前,我國關于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全兒童,已有關于智力殘疾兒童的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殘疾程度劃分不清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通過探究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發展特征,明晰不同殘疾程度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之間的差異,以期為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針對性動作技能教學訓練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更好地滿足特殊教育研究者以及從業者的實際需求,進而為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健康促進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9年6月至8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通過前期招募及結合研究需要,最終共抽取了來自上海市隨班就讀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安置機構的輕度、中度和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共191人,其中男生為128人,女生為63人。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為64人,其中男生為37人,女生為27人;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為68人,其中男生為47人,女生為21人;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為59人,其中男生為44人,女生為15人。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10.69±1.72)歲,人口統計學信息見表1。
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專業醫療機構鑒定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智力殘疾。輕度智力殘疾IQ為50~69,適應性行為表現為輕度障礙;中度智力殘疾IQ為35~49,適應性行為表現為中度障礙;重度智力殘疾IQ為20~34,適應性行為表現為重度障礙。2)受試兒童青少年的父母或監護人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孤獨癥、精神分裂癥及癲癇頻發的精神疾病兒童青少年;2)存在嚴重臟器功能殘疾的兒童青少年;3)存在嚴重的肢體殘疾或損傷,不能完成基本身體活動的兒童青少年;4)正在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兒童青少年;5)有嚴重的沖動、自殘或攻擊他人等異常行為的兒童青少年;6)父母拒絕參與本研究。
1.2? 測試內容與方法
1.2.1? 身高與體質量
測試對象的身高、體質量采用便攜式身高測量計和體重計測量。身高測量精確至0.1 cm,體質量測量精確至0.1 kg。身高和體質量測試時,受試者脫下鞋子并且輕便著裝。體質量指數(BMI)=體質量(kg)/身高(m2)。
1.2.2? 基本運動技能
基本運動技能采用美國 Ulrich 研發的《大肌肉動作發展評估量表(第2版)》 (TGMD-2)測評。該量表包括位移技能(跑、立定跳遠、單腳跳、跨跳、前滑步、側滑步)和控制技能(原地拍球、雙手接球、踢球、擊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滾球)共12項測試。目前,該量表已在我國健全兒童和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應用,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20]。雖然《大肌肉動作發展評估量表(第3版)》(TGMD-3)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國健全兒童基本運動技能評估,但是該量表尚未在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進行過信效度檢驗,因此,本研究仍采用“第2版”量表進行測評。在應用該量表時,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由于動作發展障礙,量表的測試年齡可增至18歲[21]。此外,“TGMD-2”量表已在我國輕度智力殘疾[16]、中重度智力殘疾[22]和重度智力殘疾[23]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評估中得到了應用,因此,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了“TGMD-2”量表對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適用性。
在基本運動技能測試過程中,由于測試對象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理解和執行每個測試動作任務時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測試人員針對測試器材以及測試流程進行了調整。例如選用了顏色較為鮮艷的球以吸引測試對象的注意力,并在足球外層用彩筆標注了方向箭頭,以便測試對象更加注意踢球的動作;在測試時增加了動作的示范次數,減少了包含過長語句的講解。整個測試過程中,除了2名測試人員之外,測試對象的體育教師也在測試現場輔助測試人員完成測試任務。測試人員首先進行1~2次動作示范,然后受試者練習1~2次,之后再進行2次正式測試。整個測試過程通過攝像機(索尼 HDR-CX450)記錄,由2名經過專門培訓且熟悉測試的評分人員根據量表評分標準對測試對象的動作進行打分。
1.3? 數據分析
研究數據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定量指標中不同程度、不同性別基本運動技能之間的差異采用協方差分析;采用偏相關分析分析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受試者位移技能、控制技能與年齡的相關性,控制測試對象的性別和BMI。顯著性水平為α=0.05。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2? ?研究結果
2.1?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相較同齡健全兒童的相對年齡
為了了解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相較同齡健全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水平的相對年齡或滯后年齡。本研究與李靜 等[4]基于2013年的山東省3~10歲的兒童基本運動技能構建的常模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中,男生的平均年齡為10.81歲,位移技能相當于該常模中5歲水平,滯后6歲,控制技能相當于該常模7歲水平,滯后4歲;女生的平均年齡為10.52歲,位移技能相當于該常模5歲水平,滯后6歲,控制技能相當于該常模8歲水平,滯后3歲。在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中,男生的平均年齡為10.85歲,位移技能相當于該常模4歲水平,滯后6歲,控制技能相當于該常模7歲水平,滯后4歲;女生的平均年齡為10.38歲,位移技能不及該常模3歲水平,控制技能相當于該常模5歲水平,滯后5歲。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中,男生和女生的兩種技能均不及該常模3歲水平,滯后7歲。研究表明,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滯后于同齡健全兒童青少年,且隨殘疾程度的加重滯后的年齡越大(見表2和圖1)。
2.2?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水平的差異分析
2.2.1? 基本運動技能總體得分差異
采用協方差分析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基本運動技能水平的差異,以殘疾程度為組間變量,以BMI、性別和年齡為協變量。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水平存在差異,其中位移技能[F(2,185)=185.251,η2p=0.667,p<0.01]和控制技能[F(2,185)=113.267,η2p=0.550,p<0.01]得分差異顯著,殘疾程度越重得分越低;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之間基本運動技能總分差異顯著[F(2,185)=221.326,η2p =0.705,p<0.01],并且殘疾程度越重得分越低(見表3)。
2.2.2? 基本運動技能動作分項得分差異
在位移技能動作分項中(見圖2),以6個動作為因變量,以性別為組間變量,以年齡、BMI為協變量,進行協方差分析,主體間效應顯著的指標進行事后檢驗。結果表明,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跑、立定跳遠、單腳跳、前跨跳、前滑步、側滑步6個動作主體之間效應顯著(p<0.001)。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在上述動作中,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得分顯著高于中度和重度,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得分顯著高于重度。其中:跑步動作的得分在3種程度中相差最小,單腳跳動作得分輕度與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之間差值最大。
在控制技能動作分項中(見圖3),原地拍球、踢球、雙手接球、擊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滾球6種動作主體之間效應均顯著(p<0.001)。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原地拍球、踢球、雙手接球、擊固定球4個動作的得分,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得分顯著高于中度和重度,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得分顯著高于重度,但是上手投球和地滾球動作的得分在輕度與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2.3? 同一程度智力殘疾、不同性別的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得分差異
2.3.1? 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性別差異
分析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不同性別受試者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差異,控制年齡、BMI,進行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圖4),男生和女生在基本運動技能得分中,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差異不顯著,動作分項中僅踢球動作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F=10.219, η2=0.146, p=0.002)。
2.3.2? 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性別差異
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中(見圖5),位移技能總分、控制技能總分和基本運動技能總分的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位移技能中,男生的單腳跳動作(F=7.242,η2=0.102,p=0.009)和前跨跳動作(F=9.800,η2=0.133,p=0.003)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在控制技能中,男生的原地拍球(F=6.198, η2=0.088, p=0.015)、踢球(F=5.255,η2=0.076,p=0.025)、擊打固定球(F=5.550, η2=0.080, p=0.022)、上手投球(F=7.746, η2=0.108, p=0.007)動作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2.3.3? 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性別差異
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在具體動作分項中,男生與女生的得分差異也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圖6)。
2.4?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位移技能、控制技能與年齡的偏相關分析
為了解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與年齡的相關性,采用偏相關分析,控制受試者的BMI、性別和年齡,結果表明,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位移技能、控制技能及年齡的相關程度不同。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的年齡與位移技能(r=0.545, p<0.001)、控制技能(r=0.526, p<0.001)高度相關,位移技能與控制技能高度相關(r=0.663, p<0.001);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的年齡與位移技能低度相關(r=0.285, p=0.020),與控制技能中度相關(r=0.416, p=0.001),位移技能與控制技能中度相關(r=0.480, p<0.001);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受試者的年齡與位移技能、控制技能具有負相關關系,但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3? ?討論
基本運動技能是專項或復雜運動技能的重要基礎,對包括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內的所有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促進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特征進行分析,以期找出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特征,發現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之間基本運動技能的差異,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早期動作技能和身體活動干預研究提供依據。
3.1? 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水平滯后于同齡健全兒童
本研究發現,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方面均存在明顯的發展滯后,且隨殘疾程度加重而滯后發展年齡增大,這一發現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果。例如:Francis等[24]研究發現智力殘疾兒童基本運動技能水平滯后于同齡健全兒童2~4歲;Rintala等[14]發現智力殘疾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最大年齡滯后于同齡健全兒童6.5歲。智力殘疾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的發展軌跡通常較同齡健全兒童更為延遲,即公認的發展里程碑發生年齡更大,包括動作發展方面。本研究發現,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落后于健全兒童3~6歲,大于Francis等[24]2~4歲,與Rintala等[14]發現的6.5歲的結論相近。原因可能一方面是諸多研究參照的常模存在差異,本研究中采用的TGMD-2尚未建立中國的全國常模,因此與山東省的常模比較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另一方面可能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支持環境有很大差異。此外,也可能與研究中納入的樣本情況(性別、年齡等方面)存在差異有關。本研究還發現,在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位移技能的滯后年齡大于控制技能,這與Rintala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位移技能滯后于控制技能,可能是因為位移技能需要兒童肌肉力量、速度、靈敏性以及協調性等體適能參與,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智力殘疾兒童的體適能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在正確完成諸如單腳跳、側滑步、前滑步等對靈敏性、平衡性和肌肉力量要求較高的位移技能動作時,存在的困難更大。
3.2?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位移技能、控制技能以及基本運動技能總分差異顯著,且在12個動作分項中,輕度、中度和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之間的差異也顯著。該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例如:Gkotzia等[12]發現輕度智力殘疾兒童的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滯后于邊緣兒童,更滯后于健全兒童;Smits-Engelsman等[25]發現智力商數對動作技能水平的預測達到19%,智力商數IQ越低,動作技能發展水平越低。基于動作發展的動態系統理論和Newell的動作發展約束模型,兒童動作的發展取決于多個系統的協同作用,受個體、環境和任務的交互約束。從個體而言,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智力功能的差異,以及由智力功能限制導致其他身體功能缺陷是造成基本運動技能差異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為殘疾程度越重,學習和理解復雜動作技能越困難,動作技能的習得受身體自然發育的影響越小,越需要外部支持[26]。從環境而言,我國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主要教學安置場所不同,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以特殊學校為主,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以特殊學校和福利機構為主,安置方式不同[27],所處的場地環境、所實施的教學計劃、所設置的課程均不同,動作技能的習得方式也不同。從任務約束而言,動作的難度和形式不同,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動作技能習得的時間也不同,殘疾程度越重,可接受的動作任務難度越低,同一難度動作的習得越慢,動作完成度也越低,即殘疾程度越重,動作技能得分越低。
3.3? 同一程度智力殘疾、不同性別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得分的差異
在同一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本研究并未發現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這與部分健全兒童的研究結果一致[4,28]。在位移技能方面,TGMD-2量表中位移技能如前滑步、側滑步、跑步、前跨跳的動作標準需要個體具備良好的節奏感,雖然有研究表明兒童早期個體節奏感的發展女童優于男童,但是有研究發現這種差距在兒童后期會逐漸縮小,或許這是男生和女生的位移技能不存在差異的原因[28]。在控制技能方面,受多重因素影響,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日常活動中控制技能活動練習不足,會導致不同性別兒童的控制技能發展水平均較低,并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29]。
在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性別之間的差異顯著,男生的運動技能得分高于女生,位移技能方面的單腳跳、前跨跳和控制技能方面的原地拍球、踢球、擊打固定球、上手投球動作存在性別差異。當前,針對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性別差異的研究較少,但是本研究得出的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存在性別差異的結果與寧科 等[30]對健全兒童的研究結果一致,男生的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均優于女生。這可能是由于樣本中的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主要來源于特殊教育學校,已有研究發現,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中女生參與體育課程活動的動機不強,女生身體活動參與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31]。身體活動參與不足可能是造成中度智力殘疾女生動作發展水平更低的原因。
在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基本運動技能的性別差異不顯著,但是可能與輕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之間無性別差異的原因有所不同。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個體之間的外顯特征(行為、認知、身體功能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基本運動技能的性別差異效應可能小于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個體差異效應,因此,這可能是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發展的性別差異不顯著的原因。
3.4?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位移技能、控制技能與年齡的相關性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兒童期的動作能力會隨著個體的身體發育、認知發展以及體適能水平的提高逐漸得到發展,健全兒童的年齡與基本運動技能發展有較強的相關性。例如:Bolger等[32]對203名健全兒童的性別及年齡差異進行分析發現,年齡大的兒童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年齡小的兒童。本研究也發現,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與年齡顯著正相關。有研究者也認為個體的動作發展與年齡相關(但并非由年齡決定)[33],隨著年齡的增長動作技能會持續發展,只是在不同時期發展的速率有所不同,但是也并非以相同的速率發展。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動作發展符合典型兒童發展的規律,雖然當前有研究者認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認知功能不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教育環境的支持,其身體功能及運動行為等諸多方面會在后天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和促進個體的動作發展。本研究發現,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基本運動技能發展與年齡的相關性不顯著。從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個體特征及環境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個體認知功能存在嚴重障礙,且感覺統合功能失調和身體功能全面發展遲緩,使其簡單運動技能的習得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動作技能學習過程中類化和遷移極其緩慢,很多運動技能最終也難以自主完成,這是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動作發展水平隨年齡增長并未出現明顯規律的原因[34];另一方面,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適應能力更弱,異常行為更多,個體異質性更大,運動技能習得的速率差異也更大,對于外界環境的支持需求也就更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運動技能與年齡相關性不顯著的原因[35]。這同時也說明后續研究應當進一步重視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早期動作技能習得情境的創設和教學干預的個別化設計。
4? ?結論
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基本運動技能特征存在差異。智力殘疾程度越重,基本運動技能水平越低,滯后發展的年齡越大;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位移技能發展滯后于控制技能,但是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卻未發現這一特征;性別和年齡對于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影響不同,其中性別差異僅出現在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在輕度和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未發現顯著的性別差異;年齡和基本運動技能的顯著相關關系出現在輕度和中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中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說明今后針對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基本運動技能干預設計時,應首先考慮殘疾程度,并且要根據不同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基本運動技能的特征及差異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設計。
參考文獻:
[1]? ADOLPH K E, HOCH J E. Motor development: Embodied, embedded, enculturated, and enabl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9, 70(1):141.
[2]? HAYWOOD K M, GETCHELL N.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seventh edition[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20: 4.
[3]? 刁玉翠,董翠香,李靜. 大肌肉動作發展測驗上海市常模的建立[J]. 中國體育科技,2018,54(2):98.
[4]? 李靜,刁玉翠. 3~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展比較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3,49(3):129.
[5]? ROGERS V, BARNETT L M, LANDE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Journal of Moto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018, 6(2): S378.
[6]? JAAKKOLA T, YLI-PIIPARI S, HUOTARI P, 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A 6-year follow-up stud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16, 26(1): 74.
[7]? UTESCH T, BARDID F, BSCH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 A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icine, 2019, 49(4): 541.
[8]? GOODWAY J D, OZMUN J C, GALLAHUE D L.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M]. Burlingto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9: 2-20.
[9]? CHAN C H, HA A S, NG J Y,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competenc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9, 37(2): 229.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1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M].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947.
[11]? 特殊教育基本情況[EB/OL].(2020-06-08)[2021-04-0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jytjsj_2019/qg/2020
06/t20200611_464884.html.
[12]? GKOTZIA E, VENETSANOU F, KAMBAS A. Motor proficienc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review[J]. European Psychomotricity Journal, 2017, 9(1): 46.
[13]? WOUTERS M, EVENHUIS H M, HILGENKAMP T I.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19, 32(1): 131.
[14]? RINTALA P, LOOVIS E M. Measuring motor skills in finnish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13, 116(1): 294.
[15]? 孟杰,吳雪萍. 輕度智力障礙兒童基本運動技能與BMI的相關性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2):149.
[16]? 孟杰,吳雪萍. 輕度智障兒童基本運動技能與體力活動水平的關系[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5):81.
[17]? CAPIO C M, SIT C H, EGUIA K F, 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training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y: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15, 4(3): 235.
[18]? MA ANO C, HUE O, APRIL J.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19, 32(5): 1018.
[19]? SADOWSKY M, MCCONKEY R, SHELLARD A. Obesity in youth and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europe and eurasia[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20, 33(2): 321.
[20]? FREY G, CHOW B.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skills in youth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6, 30(5): 861.
[21]? CAPIO C M, EGUIA K F, SIMONS J.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2 for filipino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6, 34(1): 10.
[22]? 張磊. 軟式曲棍球干預對中重度智力障礙男生體適能和基本動作技能的影響[D]. 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9.
[23]? ZHANG L, ZHU X, HAEGELE J A, et al. Effects of a one-year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boys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21, 114(7): 103980.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
[24]? FRANCIS R J, RARICK G L. Mo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J].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1959, 63(5):792.
[25]? SMITS-ENGELSMAN B, HILL E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coord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across the iq range[J]. Pediatrics, 2012, 130(4): 950.
[26]? 張磊,王丹丹,吳雪萍.? 美國《適應體育教育評估量表(第2版)》的解讀及其啟示[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6):553.
[27]? 朱媛媛. 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安置方式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8]? GOODWAY J D, ROBINSON L E, CROWE H. Gender differences i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in disadvantaged preschoolers from two geographical region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0, 81(1): 17.
[29]? VUIJK P J, HARTMAN E, SCHERDER E, et al. Motor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borderline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10, 54(11): 955.
[30]? 寧科,沈信生,邵曉軍.? 學前兒童大肌肉動作發展水平年齡和性別特征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12):1322.
[31] HUTZLER Y, KORSENSKY O. Motivation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persons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10, 54(9): 767.
[32]? BOLGER L E, BOLGER L A, ONEILL C, et al.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mong a cohort of irish 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Moto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018, 6(1): 81.
[33]? 王興澤,黃永飛,謝東北,等. 動作發展序列理論及體育教學案例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3):98.
[34]? WESTENDORP M, HOUWEN S, HARTMAN E, et al. Are gross motor skills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related in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 32(3): 1147.
[35]? 王丹丹. 福利院重度智力障礙兒童適應性身體活動健康促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2019.
收稿日期:2021-05-19
基金名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1YJC890032);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TP2020063)。
第一作者簡介:張磊(1993—),男,博士在讀, 研究方向為適應體育,E-mail:1911111005@sus.edu.cn。
通信作者簡介:吳雪萍(197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適應體育,E-mail:wuxueping@sus.edu.cn。
作者單位: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 2.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20009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China.83329F83-9926-4F17-BACF-7F014E66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