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茂
(淮安市淮安醫院放療科,江蘇淮安 223200)
胃癌在臨床上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胃癌在發病初期具有隱匿性,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不容易被察覺,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處于疾病中晚期階段,因此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1-2]。因此臨床需要做好胃癌的早期篩查工作,盡早發現、確診并治療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臨床對于胃癌多采用藥物治療,其中貝伐珠單抗與奧沙利鉑是治療胃癌的常用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穩定患者的病情,但是單一用藥的效果不佳,需要聯合應用[3]。鑒于此,本文將82例胃癌患者作為試驗對象,探析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治療后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淮安市淮安醫院收治的82例胃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占比為58.54%(24例),女性患者占比為41.46%(17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9.63±5.1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43±1.28)年;疾病類型:黏液細胞癌患者7例,中分化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12例,印戒細胞癌14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占比為56.10%(23例),女性患者占比為43.90%(18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60.34±5.28)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3±1.32)年;疾病類型:黏液細胞癌患者6例,中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11例,印戒細胞癌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淮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中的診斷標準[4],并經電子胃鏡、穿刺活檢等檢查確診為胃癌;②存活時間超過6個月。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及造血系統存在嚴重損傷者;②并發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者;③凝血系統異常者;④不具備化療指征者;⑤并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
1.2 治療方法 在治療前,需要給予兩組患者西咪替丁(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484,規格:0.2 g),使用方法:0.2 g/次,2次/d,治療7 d。地塞米松(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469,規格:0.75 mg)。使用方法:0.75 mg/次,2次/d,連用7 d,防止水鈉潴留和過敏等情況的出現;給予患者服用昂丹司瓊(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155,規格:8 mg)使用方法:化療前15 min、化療后4 h、化療后8 h靜脈注射8 mg昂丹司瓊注射液,停止化療后每隔8~12 h口服8 mg昂丹司瓊片,連用5 d,減輕患者嘔吐癥狀;給予患者復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米諾發源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H20080182,規格:25 mg)使用方法:50 mg/次,3次/d,飯后服用,保護患者的肝功能;同時,還需要定期檢查患者的血常規與肝腎功能。對照組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注射液[Roche Pharma(Switzerland)Ltd,國藥準字S20120069,規格:(400 mg∶16 mL)/瓶]進行治療;使用方法:按照體重給予患者靜脈注射7.5 mg/kg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2次/d,28 d為1個療程,總共治療3個療程。研究組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進行治療,貝伐珠單抗的使用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同時加用注射用奧沙利鉑[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68;規格:0.1 g/片];使用方法:化療第1天,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20 mg/m2的注射用奧沙利鉑,14 d為1個療程,一共需要治療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療程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做好離心處理(離心速度控制在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獲取上清液后,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免疫球蛋白M(IgM)。②血管內皮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療程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獲取上清液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VEGF-D)、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VEGF-C)。③治療效果。于患者接受治療6個月后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作為判斷依據:治療后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并且維持一個月以上,評定為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的相關癥狀與體征好轉,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縮小≥50%,評定為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的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縮小<50%至增大≤25%,評定為疾病穩定;治療后患者出現一個或者多個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乘積增大>25%,評定為疾病進展。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肝功能受損及腎衰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gA、IgG及IgM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gA、IgG及IgM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的增加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IgA:血清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IgA IgG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0.98±0.24 1.85±0.54* 4.26±1.03 7.63±1.85* 0.41±0.11 0.96±0.35*對照組 41 0.99±0.26 1.48±0.39* 4.38±1.05 5.79±1.34* 0.42±0.13 0.62±0.24*t值 0.256 5.030 0.739 7.294 0.532 7.25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EGF-D、VEGF-A、VEGF-C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EGF-D水平均升高,VEGF-A、VEGF-C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比較(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VEGF-D: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VEGF-A: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VEGF-C: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
組別 例數 VEGF-D(ng/mL) VEGF-A(ng/mL) VEGF-C(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1 325.63±46.58 438.75±76.52* 1564.58±102.47 1 011.24±72.59* 234.56±29.74 142.36±15.28*對照組 41 326.39±46.14 401.59±54.28* 1563.59±101.52 1 345.62±94.56* 235.64±29.38 182.49±19.65*t值 0.105 3.569 0.062 25.400 0.234 14.5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與對照組患者的70.73%相比,研究組的85.37%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在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上,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17.07%,研究組的12.20%略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該疾病患者趨于年輕化[5]。胃癌作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給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臨床加強對患者的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現階段,臨床對胃癌多采用藥物治療,順鉑、多西他賽及氟尿嘧啶是治療胃癌的常用藥物,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范圍[6]。有研究提出,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用于治療胃癌后,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經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治療后,其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大(P>0.05),這充分說明了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治療胃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分析原因如下:貝伐珠單抗對腫瘤血管具有抑制作用,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轉移,以此達到抑制腫瘤的治療目的,且貝伐珠單抗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度較高,對于抗腫瘤藥效的發揮起著重要的協同作用[8]。奧沙利鉑屬于一種新型的鉑類衍生物,能夠迅速與DNA相結合,抑制DNA修復,促使腫瘤細胞迅速凋亡[9]。貝伐珠單抗與奧沙利鉑具有協同作用,聯合使用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各自的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的活性,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同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能夠減輕患者的不適感[10]。
臨床研究發現,機體免疫功能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息息相關,而免疫球蛋白是臨床衡量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11]。IgA、IgG及IgM是臨床常見的免疫球蛋白指標,當患者發生胃癌后,機體的IgA、IgG及IgM會異常降低。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IgA、IgG及IgM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用于治療胃癌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損傷,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分析其原因如下: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可以增加腫瘤細胞表面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的表達,上調免疫刺激性細胞因子與趨化因子,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對化療藥物的耐受力。此外,臨床研究表明,血管是腫瘤細胞存活與生長的重要場所,機體能夠通過血管為腫瘤細胞的生長提供營養供給,故臨床將抑制血管新生作為治療腫瘤疾病的理論之一[12]。VEGF-D、VEGF-A及VEGF-C是臨床常見的血管內皮因子,其中VEGF-C在內皮細胞的繁殖和腫瘤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且腫瘤細胞的生長、發展與VEGF-C的血管壁通透性息息相關;VEGF-A能夠促進腫瘤轉移與炎癥反應的發生;而VEGF-D與腫瘤淋巴轉移關系密切。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VEGF-D水平均升高,VEGF-A、VEGF-C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究其原因是:貝伐珠單抗是重要的重組人克隆抗體,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生物學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能夠促進腫瘤血管退化,切斷腫瘤細胞生長所需要的氧氣及其他營養物質,促使腫瘤細胞凋亡;與奧沙利鉑聯合應用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殺滅腫瘤細胞,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貝伐珠單抗聯合奧沙利鉑用于胃癌的效果顯著,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表達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