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 平
(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云南大理州 671000)
前置胎盤為產科常見病,其危險性極大,會增加分娩難度,是引起妊娠晚期陰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會給母嬰結局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臨床針對該類產婦一般采取剖宮產的方式進行分娩。而傳統剖宮產術的并發癥較多,術后康復較慢。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傳統剖宮產術也得到了一定改良,并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基于此,本研究以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前置胎盤產婦為研究對象,現就改良式剖宮產術與傳統剖宮產術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接收的66例前置胎盤行剖宮產術分娩產婦為研究對象,入選時間均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3例)與對照組(33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7.55±3.20)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22±1.05)周;初產婦21例,經產婦12例;胎位:頭位25例,臀圍8例;胎盤前置類型:邊緣性前置胎盤5例,部分前置胎盤20例,完全性前置胎盤8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7.50±3.11)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34±1.09)周;初產婦19例,經產婦14例;胎位:頭位27例,臀圍6例;胎盤前置類型:邊緣性前置胎盤4例,部分前置胎盤18例,完全性前置胎盤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滿足《婦產科學(第9版)》[2]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確診;②伴有無誘因無痛性陰道出血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③合并其他嚴重妊娠并發癥。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產婦應用傳統剖宮產術治療,產婦取仰臥體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為其建立靜脈通道,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以常規手法開腹,根據胎兒大小作長度合適的手術切口,逐層開腹,對腹腔內組織進行探查,明確腹壁和子宮粘連情況。將子宮切開,吸出羊水,在胎兒娩出后進行常規止血、縫合、抗感染處理。觀察組產婦應用改良剖宮產術治療,產婦取仰臥體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為其建立靜脈通道,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在麻醉起效后作手術切口,切口位于產婦下腹部,長約12公分,橫向弧形切口,需充分暴露出腹直肌前鞘,橫向剪開腹直肌前鞘,將皮下脂肪組織撕開,采取紗布止血,將腹直肌充分分離。開腹后依次將子宮反折腹膜、下段肌層切開;刺破胎膜,將羊水吸出,胎兒娩出后采取薇蕎線雙層縫合法縫合子宮肌層、腹直肌前鞘、漿膜層,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評估。評價標準[3]:顯效為手術成功完成,術中無嚴重不良反應和劇烈疼痛;有效為手術基本順利,術中不良反應較輕微;無效為手術進展受阻,且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產婦術中情況和新生兒情況評估。包括手術時間、手術至娩出胎兒時間、出血總量及新生兒Apgar評分。新生兒Apgar評分[4]圍繞皮膚顏色、心率、呼吸、對刺激的反應及肌張力等5方面進行分析,總分10分:<4分為重度窒息,4~7分為輕度窒息,>7分為重度窒息。③產婦術后情況評估。包括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拆線時間及疼痛評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痛感越明顯[5]。④對比兩組產婦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尿潴留、腸粘連、手術切口感染、產后出血、泌尿系統感染、子宮內膜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處理試驗數據,分別以χ2檢驗和t檢驗評估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通過[例(%)]和()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者產婦治療總有效率(96.97%)高于對照組(75.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產婦手術情況及新生兒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手術至娩出胎兒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出血總量少于對照組,且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手術情況和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

表2 兩組產婦手術情況和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手術至娩出胎兒時間(min) 出血總量(mL) 新生兒Apgar評分(分)觀察組 33 22.23±1.20 8.18±1.98 208.22±15.67 8.44±0.98對照組 33 41.12±2.34 16.20±3.11 254.56±20.23 7.10±0.54 t值 -41.264 -12.496 -10.403 6.88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產婦的術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拆線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術后情況對比( )

表3 兩組產婦的術后情況對比( )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 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 拆線時間(d) VAS評分(分)觀察組 33 23.58±5.54 14.22±1.55 5.68±0.96 5.02±0.91 1.45±0.21對照組 33 38.25±6.05 18.56±2.43 11.25±1.29 9.58±1.34 3.02±0.46 t值 -10.273 -8.650 -19.899 -16.172 -17.83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06%)低于對照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前置胎盤的出現,極大的增加了孕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風險。作為妊娠晚期陰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也是妊娠期嚴重并發癥之一,前置胎盤對母體和新生兒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會引發新生兒出現早產、呼吸窘迫綜合征、腦癱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導致產婦發生子宮破裂、大出血等情況。前置胎盤具體是指孕28周之后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其下緣覆蓋或毗鄰宮頸內口的現象。由于前置胎盤的位置較低,與宮頸管的內口較為接近,懷孕進入晚期時,產婦的子宮會因胎兒的不斷發育和成長逐漸增大,導致胎盤在增大的過程中與子宮壁發生錯位,造成整個孕期反復出血。研究發現,前置胎盤的危害性較大,會影響胎兒從陰道娩出,為更好地保障母嬰健康,前置胎盤產婦在分娩時一般采取剖宮產[6]。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剖宮產術雖是結束分娩的常見手段,但其在臨床應用中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一方面,剖宮產不能對子宮下段充分擴張,易導致兩側子宮角撕裂,進而對子宮動脈造成破壞,增加術中出血量;另一方面,剖宮產作為一種有創的侵入性操作,創傷大、術后康復慢,且并發癥高發,整體療效欠佳,導致其在臨床中的推廣應用受限[7-9]。
既往有研究認為對前置胎盤產婦應用改良式剖宮產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產婦手術可順利完成,產后并發癥較少,母嬰結局較好[10]。隨著手術方式的進步及臨床對前置胎盤認知的逐漸提高,改良式剖宮產術逐漸在臨床中應用開來,且憑借其療效理想、安全性高等諸多優勢,被廣大患者及家屬所接受。臨床實踐證實,改良式剖宮產術是基于Stark剖宮產手術所做的簡化及優化[11]:其特點一是擇取鈍性器械將產婦的皮下脂肪予以切開,實現出血點的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保護兩側的靜脈免受傷害,為術后快速止血營造利好條件;二是在產婦子宮的周圍行手術切口,實現附近肌張力的有效改善,以減少縫合的操作次數;三是切開病灶后能及時將產婦的床頭抬高至適當位置,以防羊水回流引發更嚴重后果;四是在關腹時實施無縫合結扎,以最大程度控制感染、腸粘連等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產婦的術后疼痛,為病情康復和機體好轉提供有力支撐[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手術時間、手術至娩出胎兒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總量更少且新生兒Apgar評分更高;首次下床活動、拆線、排氣及住院方面的耗時均短于對照組,且VAS疼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總體療效更好,與趙紅花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作為臨床較為新型的術時之一,改良式剖宮產術相比于傳統剖宮產術更具優勢。首先,改良式剖宮產術簡化了開腹及關腹的相關手術操作,有力縮短了傷口縫合和結扎的時間,減少了手術創傷。其次,改良式剖宮產術實施過程中,醫師可在直視下實現筋膜的切斷,避免損害腹直肌,同時在解剖期間綜合采用剪、撕及切等手段,可進一步控制出血量。并且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對產婦的腹膜進行常規縫合,既規避了術后腹膜張力現象,也減輕了產婦的切口疼痛,縮短了產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此外,改良式剖宮產術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傳統剖宮產術,其大幅減少了盆腔暴露的時間,避免患者因胃腸蠕動能力不足而發生腸粘連現象[12]。改良式剖宮產術實施過程中對皮下血管的損傷也較小,術后發生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較低。當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取病例數有限,在今后的試驗中可增加樣本量,使研究結論更具代表性。
綜上所述,在前置胎盤的臨床治療中選用改良式剖宮術,可取得較為理想且安全的治療效果,加快產婦機體康復速度,并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推廣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