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羅擎
新媒體作為新的媒體形態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它是一種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借助有線或無線網絡、衛星等渠道,用電腦、手機等終端,向受眾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5G技術的普及,新媒體技術已成為當今人們交流的主要工具和載體,崛起了包括微信、微博和抖音在內的一大批自媒體平臺。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信息量廣、傳播速度快和呈現方式多樣化等特點。
“認同”一詞最早出現于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指“個體潛意識向某一對象模仿的過程”,表達的是個體對模仿對象某一特性的認可和信服。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學者們給“認同”賦予了不同的含義。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之下,認同的本性就是如何確定自我的邊界[1]”。因此“認同”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將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區別開來。基于此,國家認同又可以解讀為個體對某一政治共同體或某一固定地域內政體的認知、情感、評價和行為,包括個體對歸屬其中的某一政體的認可和服從。而國家認同教育則是通過一系列方法和途徑,引導本國公民正確認識和評價國家政體,進而產生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情感和行為。
高職院校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屬于專科層次,大多數高職院校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往往對文化分數要求不太高,但對實踐動手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受這些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中存在學習動力不足、自律性較差以及文化基礎較薄弱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高職學生更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無節制的沉迷網絡媒體,更加加重國家認同教育的現實困難。雖然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也有關于國家認同教育的設置,但高職院校輕理論、重實踐的人才培養特性勢必會使國家認同教育的效果打折扣。本文通過總結高職院校在國家認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得出應對對策。
現如今,新媒體平臺已經成了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使得國家認同教育的模式也從原來單一的課堂教授轉變為學生可以自主的從新媒體平臺獲取。但是通過互聯網構建的世界是虛擬的,學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聚集,用虛擬的網名和網絡角色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也從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獲取了很多未經證實的信息。據調查,高職學生中平均每天上網時長超過3個小時的占89.9%,83.8%的高職學生每天70%以上的空閑時間都會使用新媒體[2]。
此外,長期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使學生群體的自我身份認同產生了偏差,很多學生的思想開始與現實剝離,從而容易否定客觀的自我。據調查,筆者所在的高校大學生課后在宿舍玩游戲、刷抖音的占比達到了60%。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會沒日沒夜地玩游戲。這部分群體很看重他們在網絡上的虛擬身份,而對現實世界中是否是“三好學生”“優秀干部”,能否按時畢業等漠不關心。在現實身份與網絡虛擬身份的轉換上出現了障礙,網絡世界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建立所謂自信的主要陣地。長時間沉迷在網絡中,現實感也被極大的削弱了。他們在虛擬的網絡中展示自我,沉迷在網絡的虛擬角色中無法自拔,而忽視了個體在現實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表現出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行動力弱等問題。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政體統治下的地域內的公民權利、公民責任和公民身份的認同,是一種社會意識。這種認同能提升自己對所屬國家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付之于實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國行為。因此公民意識是國家認同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從整體上看,高職院校的學生富有創造力,是充滿了希望與朝氣的群體。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有愛國熱情,有較強的民主和權利意識,但對公民意識的概念比較模糊,公民意識普遍缺失。大多數高職學生對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教育的理解主要來源于書本,很多知識都是淺嘗輒止,沒有內化為個人的主觀意識。
與此同時,有部分高職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文化基礎薄弱,對國家的歷史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有關國家概念中常識性的知識都不了解,缺乏對相關信息和觀點的鑒別能力,很容易受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公民意識缺失和淡化,進而影響學生的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的工作,它要求高校各部門在學生教育上要做到統一思想、堅定認識,以此形成教育合力。各部門要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推進。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高校的相關部門對國家認同教育的認識不足。一是存在認識偏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大學生群體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時強調要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但是不少高職院校行政部門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輔導員和學生管理部門的職責,對全員育人的認識不到位。二是部門之間協同機制沒有發揮作用,存在“各自為陣”的現象。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和行政職能部門中能在工作中主動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較少,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具體的育人實踐,在價值引領、道德規范、思想指導上對學生的引導不足。此外,具體教育工作的落實、相關活動的開展之間存在重疊或空缺,沒有形成聯動機制。三是部分工作落實不到位,沒有真正把工作做到實處。行政職能部門人員缺乏民主作風和服務意識,辦事效率較低,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聯系起來。即使是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因為所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太多,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責主業,不能把精力放在學生的思想引領上。此外,不少高職院校并沒有按照教育部要求1:200配齊輔導員,也使得育人效果打了折扣,沒有建立長效機制,也沒有形成全過程育人。
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極快。因此高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更應注重方式方法,在發揮傳統優勢的同時要努力建立新的育人載體。不僅要從整體出發,放眼全局,建立國家認同教育體系,還要學會利用當下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知曉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
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是注重“立德樹人”。我們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之前,要先把學生的德行立起來。學生的品德過硬了,再去學習過硬的本領。因此高職院校要緊緊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主線,建立健全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是要大力普及國家歷史、政體等基礎性知識,夯實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基礎認知,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導功能。可以采取人人講歷史、處處傳精神的做法來增加大學生對基礎知識了解的機會。筆者所在的高校實行“課前五分鐘學黨史”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全校范圍內,抓住用好每堂課課前五分鐘的有利時機,以科任教師為主體,以在校學生為對象,持續深入開展“課前五分鐘學黨史”活動,抓好學生“四史”教育,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可以改善或重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僅圍繞課本的知識來解決大學生的政治觀問題。但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受教育和知識的途徑大大增加,這讓大學生思政教育不能再沿襲以前固有的教育內容和模式。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建設[3]”模式,或許能為思政課程體系改革提供參考。詳見圖1。
圖1的課程體系不再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按“學科體系”進行分類,而是增加了一個“行動體系”。思政教育課程也可以參照姜大源教授的課程體系進行設計,把原先基于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行解構,然后重構到各個具體的項目中。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再按照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而是根據所接觸項目的需要,適時安排課程,將原來有序的課程排列變為無序狀態,使學科體系和行動體系相互融合。這種課程設計體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知識,有助于知識體系的內化。

圖1 課程體系的設計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及時、便捷、信息量大和學生喜歡的優勢,將文字、圖像等媒體元素融入國家認同教育載體中。搭建起以微信、微博、抖音和今日頭條為主要宣傳途徑的平臺,拓展大學生對國家認同教育的學習途徑。
首先要加強對線上平臺的管理力度,對學校主流媒體實行“三個統一”:統一管理,統一審核和統一內容發布。可以在學校成立融媒體中心,由宣傳部主管,把全校各種宣傳載體融合起來,實現宣傳內容兼融,體現官方媒體的權威性和規范性,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強大的網絡宣傳陣地。
其次是要提高高校網絡風險的防御能力,切實抓牢思想意識工作的領導權。高校宣傳部門要加強對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監管力度,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確保媒體發布內容的正確性。學校可以聯同國家監管部門、校網絡中心建立不良信息篩查系統。從源頭上阻絕學生接受不良媒體信息的機會。
最后是要注意新媒體傳播內容的便捷性、豐富性和易接受性,推出一批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內容。學校要將有正能量的新聞和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用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喜好推送給學生,讓通過媒體展示的內容更符合本土氣息,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內容能在學生中有效地傳播。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三全育人”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在國家認同教育體系的搭建上,我們可以參照“三全育人”的方式方法,將國家認同教育知識鑲嵌在育人的各個環節。
在國家層面,要統領全局,做好頂層設計,搭建國家認同教育指導體系,出臺有關國家認同教育的指導綱要。指導各級職能部門、各級媒體、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共同參與國家認同教育。當前政府出臺了相關制度,明確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這對國家認同教育體系的搭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執行上還存在打折扣的現象。因此還需要國家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引導政府、社會和學校都要積極配合,
在學校層面,要建立“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即以“社會、學校、家庭、學生”為主要組成部分,共同參與國家認同教育。育人工作是一項復雜和龐大的工程,各種因素疊加才導致了學生當前的現狀。因此,育人工作并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共同參與。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學生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四種路徑相結合,構建多功能互補的交互式、立體化和全面化的育人格局。
在媒體層面,學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體平臺,宣傳普及國家認同教育知識。構建“宣傳部門統籌、融媒體策劃、全平臺跟進”的宣傳矩陣。融媒體中心要利用重大節日和特殊紀念日,充分發揮各級媒體平臺的優勢,創新傳播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做好國家認同教育宣傳,實現國家認同教育知識從可讀到可視、從平面到多立體的升級,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筑牢國家認同教育的理論基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隨處可見,隨時可學。
新媒體的普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是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也深刻影響著高職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建構模式。總體上看,高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較強,但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使得高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出現了不少問題。高職院校可以以思政教育為抓手,來夯實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基礎認知。以線上平臺建立為工具,拓展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學習途徑。以“三全育人”為目標,搭建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育人體系。以此來提高高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