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商貿學院 柯奇琪
文化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源于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同時指導社會實踐,故而文化創新后也會讓社會實踐有所突破,讓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包括社會精神文化、社會物質文化都有很好的改觀。鄉村保護與發展,總體來說是要保護與發展鄉村當中包括積極民風、民禮、民俗在內的非物質文化,也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民服等物質文化。這與文創理念不謀而合[1]。所以,地方政府秉持文創理念來看待鄉村保護與發展,能夠保證去偽留真,能夠讓鄉村向現代鄉村轉變,既有傳統古韻也有今朝內涵,達成古今相融的極致平衡狀態。換言之,文創理念能夠讓鄉村有關的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組織等得到發展,讓鄉村保護與發展工作獲得不竭動力。
文創理念追求的是文化上的不斷創新,在該理念下鄉村保護與發展內涵主要是:
鄉土文化是人們鄉愁的根源,故而積極保護鄉土文化,在保留其優良的文化核心例如民俗、民風、民禮的同時,要積極地深入研究鄉村文化的根源,找到文化之脈,這樣才能抓住人心,通過二次創作后讓人們對鄉村文化產生深刻認同。即便村民前往他方,一聽到關于故鄉的人、事、物、情,也會產生強烈共鳴,從而生出濃濃的鄉愁[2]。婺源的景觀比較獨特,這是源于融入了當地經典民居以及具有歷史氣息的各類建筑,構造出了獨特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體系,形成了讓人記憶深刻的家鄉印象。
鄉村精神文化依附于物質文化,或者說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對于鄉村而言,傳統建筑以及景觀是承載鄉愁、訴說歷史的主體,構建出了鄉村獨特的空間架構。鄉村保護與發展便是要積極地保護這些傳統建筑以及景觀,要讓那些思想意識的精神文化有所依附[3]。經過歲月的流逝,這些建筑和景觀已經斑駁。為了保證其延長壽命,必須要以創新的手段來實現修復。例如采用比較高超的仿古手法來置換梁柱,既能保證建筑延長壽命,又不影響視覺感受。
鄉村歷史悠久,但新中國成立后煥發出新的生命,傳統的以及新形成的民約不斷出現。尤其是那些流傳已久的民約,像河北省井陘縣于家石頭村民俗博物館中就有該地自古傳下的各種石碑,例如禁賭碑、護林碑等,都是勸人為善的警句。對于如今的鄉村發展而言,這些古老的碑林不能丟棄,必須要讓碑林上的警句重新成為民約來指導村民,這也是對如今鄉村自治的一種創新[4]。
在一些鄉村當中存在著歷史悠久的獨特產業模式,例如云南、蘇州等地茶業擁有悠久歷史,乃至于讓整個產地都透著茶香,從采摘到炒制再到銷售具有強烈的傳統特色。對于這些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經濟必須要積極保護,同時還需要融入電子商務等形式來拓展銷售,讓傳統特色經濟獲得更強的生命力,能夠持續地為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做出巨大貢獻。
地方政府作為鄉村保護與發展的行政主體,對于該項工作缺乏重視,沒能深入理解“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品”,文化振興的內涵,根源在于:
首先是對鄉村文化缺乏認同。一些干部認為鄉村文化沾上了“野”,不高大上,沒有價值,不值得去宣揚。這是典型的對鄉村文化不認同的表現。即便管理者本身出身于鄉村,仍然帶有這樣的落后思想,對于鄉村保護與發展而言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其次是文化淵源挖掘不足[5]。因為不認同所以不能主動挖掘,即便是在國家政策下進行挖掘也是敷衍了事,這也最終決定了鄉村文化檔案的缺失,像縣志、鄉志等早已散落丟失。
在鄉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村民的參與水平低,甚至于在小農意識下形成了親屬間彼此阻礙的現象,最終形成了農民在鄉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邊緣化現象。小農意識指的是缺乏合作意識、風險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只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而且還會利用親族血脈關系對他人進行干擾。例如某人決定參與到鄉村保護與發展活動中,就會面對家人、親戚的各種阻礙、嘲笑。結果該人迫于心理壓力而偃旗息鼓。
一部分鄉村為了快速發展旅游產業,嚴重破壞了村落空間框架,拆除了原本較有特色的古建筑群。或者追求現代審美,將村落房屋、院墻等統一標準,將那些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筑視為違建拆除。或者為了吸引游客,刻意做仿古建筑,扭曲了文化保護政策,導致地方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文化保護與物質經濟間的矛盾十分,若不能很好平衡文化保護、物質經濟二者矛盾關系,就會出現鄉村保護不力、經濟假象繁榮問題。
鄉村保護與發展必須要以資本為基礎,缺乏資本就無法引入保護技術以及相應的人才,也不能促進鄉村文化有效地融入產業當中為產業賦能。但目前鄉村資本有限,大部分依賴地方政府財政,僧多粥少問題比較嚴重。如何有效融入社會資本已經成為鄉村保護與發展工作當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我國文化復興的關鍵,這是源于我國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建立這部分人口文化自信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政府需要在鄉村保護與發展當中積極主動承擔責任,在提高鄉村保護與發展重視度的同時,需要黨員干部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各級黨組織發動黨員認真學習“鄉村振興戰略”,了解鄉村保護與發展與該政策之間的關系,明確鄉村保護與發展對于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都有積極促進作用。讓黨員干部意識到鄉村保護與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抓手。
第二,要求干部認真學習鄉村文化建立文化認同。“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品”是中央政府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提出的指導方針,是避免鄉村文化同質化,讓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給予鄉村可持續發展動力的關鍵。落實“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品”,首先需要鎮村兩級領導認同鄉村文化,了解鄉村文化脈絡。尤其是對那些流傳久遠、影響較大,對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民間文化要有敏感度,帶領文化館等文化單位積極搜集資料申請非遺,培養非遺傳人。其次鎮村兩級干部要避免戴有色眼鏡看待鄉村文化、時尚文化,明白下里巴人、陽春白雪都很重要[6]。
第三,深入挖掘當地鄉村文脈,形成檔案系統。在各地都在積極展開鄉村文旅建設的背景下,地方干部必須要有緊迫感,主動投身當地文脈研究當中,依靠各種手段不斷豐富有關資料,例如縣志、鄉志、村志等。也可以面對各村各寨的老前輩展開信息采集,收集有關地方景觀、民俗等的傳說故事,講好地方故事,建立地方美好形象。
第四,黨員干部要自我總結工作,動態發現不足進而改正,確保有關工作順利開展。發動黨員干部彼此監督,形成批評和自我批評,保證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處在高效率工作狀態。
提升村民鄉村保護與發展工作的積極性,主要抓住思想教育、行為激勵、模范效應三個途徑,讓越來越多村民自主參與其中。
思想教育。主要是通過融媒體手段,全面宣傳鄉村保護與發展的必要性,讓村民認識到該項工作和自身利益有關。例如在保護鄉村特色經濟方面,引導村民了解目前該特色經濟面臨的廣闊市場,避免村民形成短視,只為眼前利益而做出損害村域品牌的行為。為了消除村民小農意識影響,需要結合鄉村保護與發展的具體成果展開思想教育。例如結合本村自然景觀保護帶來的旅游經濟效益,讓人們認識到自然景觀保護的必要性,逐漸瓦解小農意識。
行為激勵。村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僅通過思想教育不可能達到完全消除該思想負面影響。必須要建立靈活的激勵政策,對積極參與鄉村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村民展開激勵,包括精神激勵、物質激勵等。例如在鄉村古建筑修復中,需要更多本地村民學會古建筑修復技術,這樣可以做到就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延長古建筑壽命。為了壯大這一技術人員群體規模,可以采用物質激勵形式吸引村民加入進來,自發學習古建筑修復技術。對于那些在一線工作而且為鄉村保護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提供各類資助。例如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民主村的村民喬吉福,用自己多年打工積累的百萬元巨款收集當地土族民間生產用具,最終成遠近聞名的民俗博物館。對于這種大義行為,政府必須要大力獎勵,這樣才能保證會有“王吉福”“劉吉福”“徐吉福”等加入進來,讓農村瀕危文化得到保護,重新綻放光彩,為當地旅游產業注入活力。
地方政府要認真學習中央文件,避免政績工程。過去受政績工程影響,新農村建設當中存在不科學規劃問題,讓一些原本寶貴的古建筑、古遺址等被人為拆除,對于鄉村保護與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縣政府必須要發揮監督作用,對于鄉鎮規劃要出具市場調查報告,明確古建筑、古遺址成為重點保護對象。對于農村建設中人為破壞保護對象的行為要嚴厲懲罰,甚至于要訴諸法律,讓責任人得到制裁。同樣為了避免鄉村之間彼此抄襲,需要對即將上馬的各類農村建設工程展開審核,若是存在嚴重抄襲行為不予通過。這樣才能保證市域、縣域、鎮域、村域當中相似的景觀、相似的景點、相似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少,讓現存的旅游項目能夠擁有更強的特色,從而在競爭中勝出。所以,鄉村優良文化的保護是為了鄉村經濟更好發展,而鄉村經濟合理發展反過來給予鄉村優良文化保護工作以支持。二者是互相依賴彼此促進的,必須要擺正二者關系,不可以只執一端進入死胡同。反過來說,要積極破除對當地群眾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形成不良影響的文化,例如賭博文化等,這些會讓廣大村民形成好吃懶做、坐享其成的心理,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鑒于目前鄉村孝文化薄弱,農村養老問題較為嚴重,地方政府可以發起孝文化學習活動,以榜樣效應引導村民見賢思齊,保障村民老有所依。這也是保證地方經濟得到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7]。
我國目前形成的層級管理模式,即中央、省、市、縣、鄉鎮、村,故而對于基層的鄉鎮政府而言,鄉村保護與發展并非針對一個鄉村,而是多個。保護工作需要全盤謀劃,發展工作需要整體布局,有必要讓社會資本融入進來,以彌補地方財政不足問題。
第一,由鄉鎮政府推出鄉村保護有關的PPP工程,能夠讓更多資本所有者進入工程。這種工程的優點在于,鄉鎮財政無需拿出更多資金便可以實現相關項目的建設。政府允許建設者以建設項目為平臺,向使用者征收一定費用。這類工程包括鄉村園林建設、自來水系統建設等。當然為了保證這些項目不與鄉村目前存在的一些必須保護的主體例如古建筑、古遺址等沖突,需要投資者出具圖紙以及項目的調查表格,通過審核且成功競標后才能成為建設者。
第二,明確鄉村集體有關財產的產權,保證集體資金投入到保護與發展工作當中。指的是鄉鎮政府對鄉村當中存在的荒灘、河流、森林、湖泊、灌溉系統展開確權,這樣才能提高集體經濟積極性,讓各村集體資金可以進入到鄉村保護與發展有關的項目內,既能做到保本增值,還能促進當地文化及經濟發展。
第三,積極吸引文化產業進入基層。目前農村普遍缺乏文化企業,導致農村產品缺乏策劃,地方品牌比較少。所以鄉鎮政府需要積極建立良好的行業環境,吸引文化企業進入農村,讓文化企業為鄉村旅游、鄉村電子商務等提供助力。同時這些文化企業的資金也能因為業務下沉而不斷涌向農村,有效增強農村資本的風險對沖能力。
農村保護和發展與文創理念如出一轍,需要地方干部對鄉村文化有認同感、歸屬感,積極挖掘文化內涵,努力申請非遺保護。需要領導干部帶領群眾有效戰勝小農思想限制,深入平衡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矛盾,使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彼此促進,讓良好的民風、民俗、民禮等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