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華語研究方法論的探索與思考①

2022-04-17 03:04:40刁晏斌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方法論理論差異

刁晏斌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

1.引言

華語研究方法論的探索方興未艾,發展空間巨大,是全球華語學理論建設的重要方面。祝曉宏(2016)曾經舉例性地談及以下幾項在華語研究方法論方面的探索及認識:

其一,將“華語視角”引入微觀層面,提出華語不僅是一個概念或研究對象,也可以是一個研究視角,即從全球華語的視野來看待包括普通話在內的各地華語(祝曉宏,2011);

其二,提出在多樣性基礎上進行傾向性考察的語法研究思路(儲澤祥,2011);

其三,提出“直接對比”概念,即有意識、有目的地選取能夠形成直接對比的語料(如同一英文原著“Steve Jobs”的海峽兩岸譯本),并以此為基礎而進行的“非間接性”對比研究(刁晏斌,2015a)。

以上討論極具眼光,但是尚不充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華語研究的不斷拓展與加深,方法論的探索也時有創獲,早已超出上述范圍,因此非常值得而且應該作進一步的、“即時性”的總結;另外,也還應該進一步向前看,就此作出更多的思考,進而作出更大的努力。在一般的具體研究中,人們經常用“華語”來指稱全球華語或大華語中與普通話相對(或稱“非普通話”)的部分,這已經成為比較通行的做法(刁晏斌,2018:2-27)。本文所用“華語”也是如此,即指普通話以外的全世界華人共同語。

2.華語研究方法論探索舉例

我們對華語研究方法論探索的討論,大致有以下幾個立足點:

第一,立足于華語“本體”研究。周清海(2014)指出,華語“無論是書面語或者是口語,還有許多地方沒弄清楚”,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部分(引者按,指上文提到的華語出現的許多特點)我們以前都關心得不夠,研究也做得不多”(周清海,2015)。正因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一段時間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整個華語研究中最為集中、成果最多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最需要更具適用性和有效性的方法論指導的部分之一。

第二,立足于創新性與針對性。創新性是針對已有而言,即與“傳統”方法有明顯不同,此前從未在華語研究中完整使用的、帶有明顯創新意識與特點的認識及理論框架等;針對性則是面向華語獨特的事實及其特點,而專門設計的更具適用性的操作模式等,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實績,初步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立足于“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方法”。按我們的理解,所謂“方法論”,應該是超脫某一具體“方法”的理論框架及由此衍生的具體操作模式,因而屬于“理論”層面而不是“技術”層面,屬于某一學科或領域內的理論建設。

隨著華語研究的日益拓展與深入,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具有以上三方面特征的探索性成果問世,代表了華語理論建設的新進展,同時也對華語本體研究起到實質性的推動。具體而言,這樣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在具體現象的歸納、事實的分析等具體操作過程中嘗試使用以前未見或較少使用的方法,能給人們帶來新的啟發、新的認識,而這樣的方法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具有廣泛適用性和可類推性,我們所見以這種類型居多,如邵敬敏、劉杰(2008),郭熙(2012);二是直接以方法論為探索對象,直接給出適用于某一或某些方面研究的理論框架和操作模式等,這樣的成果目前還不多見,但是更具理論色彩、意義和價值,如王曉梅(2019、2020)等。以下,我們就圍繞上述兩個方面對華語研究方法論的探索進行舉例說明。

邵敬敏、劉杰(2008)以“手機”一詞為例,調查與分析了不同華語社區同義詞群的競爭與選擇問題,其中就有比較深厚的方法論色彩。比如,文中利用Google在2007年10月以及2008年3月兩次對“手機”及其同義詞群進行搜索,并作了兩方面的比較:一是跟CCL語料庫的數據對比,二是Google前后半年數據之間的對比,由此顯示出同義詞群中各詞使用量的消長變體。此外,該文還根據鄒嘉彥、游汝杰《21世紀華語新詞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的“手機同義詞群”圖表,整理出一張關于新詞“手機”的發展線索對比圖表,由此顯示“手機”一詞的崛起并最后勝出有其重要的語言原因以及深刻的社會原因。此外,文中還用同樣的方法調查了各地華語“互聯網”等名稱的競爭與選擇,還指出這一方法也可以用之于外來詞的引進方面。我們在討論現代漢語史的研究方法時,提出“網絡調查法”(刁晏斌,2006:87-89),而本文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并且與已有相關研究(調查結果)相結合,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的范圍和內涵。不同語言形式的競爭與選擇在華語中是一項具有相當普遍性的研究課題,因此本文的方法既值得借鑒,更應該推廣。

刁晏斌(2017a)專設“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新視角”一章,這里的“新視角”很大程度上就是著眼并立足于方法論的。其下分為四節,分別是“深度對比”研究、“直接對比”研究、“微觀對比”研究和“計算對比”研究。以上四部分內容,前引祝曉宏(2016)已經簡單提及“直接對比”研究,而我們在下文還要談及“計算對比”研究;剩下的兩項,具有內在的聯系,所以可以放在一起作簡單的介紹。

所謂深度對比以及深度對比研究,就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加深,尋求新的增長點,從而無論在局部還是整體上都達到一般本體語言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標:對各地華語及其與普通話的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等事實進行充分的觀察、描寫和解釋。具體的目標與追求則是“以小觀大”,由既是詞匯單位又是語法單位的微觀個體——一個個具體的“詞”入手,通過對其意義和用法等進行盡可能全面、深入、細致的考察分析,來了解和把握兩岸共同語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再深入一步,就是“微觀對比”研究:把“觸角”下探和內移,深入到詞的內部,從更加微觀的角度著眼和入手,即在“語素”和“義素”層面,進行不同對象之間的對比考察,我們稱之為“語素/義素本位”(刁晏斌,2016a)。例如,馬來西亞華語中,以“禮”為語素構成的詞特別多,如“動土禮、揮旗禮”等,而這些詞普通話中基本沒有,由此體現了二者在簡縮性語素選擇及使用上的不同取向。如果從這一點入手,一方面可以由詞的比較進入詞族的比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語素層面進一步發掘二者之間的差異(如“禮”與“式”二者之間的對應與不對應及其消長變化等)。再如,普通話中,“鄉親”一詞具有[+稱呼][+農村人]的義素/語義特征,而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具體使用中的“鄉親”經常是[-稱呼][-農村人]的,它一般只用為具有[+指人][+親切]語義特征的指稱形式,而這就是兩地之間詞匯在義素(即語義特征)層面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屬于李行健(2013)所說的與“顯性”差異相對的“隱性”差異,是微觀對比研究的重要著力點。這方面的深入發掘,一方面能夠反映華語真實的內涵及準確的實時使用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夠總結、提升為理性認識,如隱性差異詞包括哪些方面的哪些種類,其形成的原因及可能的發展路徑是什么,其間有什么普遍或獨特的內涵,應該確立什么樣的發現程序和工作模式,由此可以給詞義以及詞義對比研究帶來哪些新知等(刁晏斌,2020a)。

20世紀后期,中國學者的理論意識空前增強,隨之而來的是一些立足漢語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問世,邢福義先生提出的“兩個三角”理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華語研究中,有人利用“大三角”理論與操作模式來分析和解釋其獨特的現象,取得不錯的效果。比如,李計偉(2012)借此分析馬來西亞華語的兩種語法結構即“介詞+X+起見”和“以策+X”,從“小三角”(表-里-值)和“大三角”(普-方-古)兩個方面,分析說明兩種句式與普通話的差異,以及與南方方言和古漢語語法的密切關系,由此在共時與歷時兩個層面對上兩種句式進行了比較充分的描寫、分析與解釋。文章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兩個三角”理論和模式是發掘海外華語語法特點的根本方法。在我們看來,這是把本土原創方法論用于華語研究的一次成功嘗試。

在這樣的嘗試基礎上,王曉梅(2018)結合馬來西亞華語實際,以“大三角”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古、方、普、外”四個研究視角,其中“古”指的是古代漢語(包括近代漢語)對馬來西亞華語的影響,“方”指的是閩、粵、客等南方方言的影響,“普”指的是普通話即當地華語與普通話的異同,“外”指的是英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等的影響。文中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對一些語言現象進行了分析及探源等,顯示了建立“古、方、普、外”四個視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王文認為,進行華語研究應該充分考慮這四個視角,并用于解釋各地華語特征的結構特點與形成原因;另外,這一理論視角不僅適用于馬來西亞華語研究,同時也適用于新加坡、印尼等華人人口眾多、華語變體自成一格的區域,這樣就具有了跨社區的更廣泛的適用性,自然也就具有了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幾乎與此同時,香港學者田小琳(2018)主要立足于香港言語社區,也提出了“普-方-古-外”四個視角。另外,田小琳(2019)還把“普-方-古-外”上升到“比較原則”的高度,用于討論香港社區詞與方言詞、文言詞、外來詞的關系,以及分析香港社區詞構詞的修辭特點。田文得出的結論是,用普通話語素構詞,令香港社區詞具有通用性;吸收少數粵方言詞,令香港社區詞具有本地色彩;吸收古漢語語素構詞及文言詞,令香港社區詞具有傳統性;吸收外來詞和組造字母詞,令香港社區詞具有開放性。

以上王、田二人可謂不謀而合,只是前者立足于東南亞華語研究,而后者立足于香港語言教學及研究,另外四角的順序也不相同,反映了同中之異。

關于上述“四個視角”觀的貢獻,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結合華語實際,對立足于漢語普通話而提出的“大三角”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拓展,從而為華語分析提供了一種更具全面適用性的思想觀念與操作模式;

其二,相對于“大三角”理論主要著眼于并用之于語法研究,“四個視角”的提出者強調它可以用于詞匯、語音、語法以及修辭等的研究,這樣,它就具有了更大的使用和適用范圍,同時也具有了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其三,王文明確指出,把四個視角作為“分析馬來西亞華語乃至全球華語的理論框架”,其目的在于“引發學界對全球華語理論的探討和交流,推動全球華語或大華語理論建設的進程”,也就是說,它首先是著眼于華語研究的理論建設。

基于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四個視角不但具有濃厚的方法論色彩,同時也因其具有極大的適用性與可操作性而在華語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循此以往,必將帶來華語研究質量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繼四個視角之后,王曉梅(2020)又提出了一個華語語法分析的“三維框架”,即從“歷時—共時”“書面語—口語”“共同語—方言”三個維度分析華語語法現象,并且強調三者之間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的。這樣,四個視角和三維框架合在一起,就基本構成了一個華語分析的立體網絡,同時也成為全球華語學方法論探索的一項集成性成果。

此外,華語研究中還有一項內容持續時間很長、研究成果很多,同時也極富理論色彩,就是“社區詞”,其在方法論層面也非常值得總結,因筆者另有專文對此進行討論(刁晏斌,2022),所以此處暫付闕如。

3.關于華語研究方法論建設的思考

在華語研究中,我們一直秉持這樣一個信念:豐富多彩、復雜多樣的華語能夠而且應該成為已有理論的應用地與驗證場,同時也是新理論的“孵化器”(刁晏斌,2020a)。這里的新理論當然也包括新的方法論。

方法論建設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已有華語研究多是沿用語言本體研究的“現成”方法,方法論的創新不足,由此實際上已經造成一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比如對一些現象的考察與分析比較簡單化,缺乏應有的全面與深入等(刁晏斌,2016b)。

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我們大致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加大投入,爭取更多的產出、更大的收獲。

3.1 對已有探索不斷補充和完善

某一方法論的探索可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同學者的“接力”傳遞,才有可能達到比較完善的境地,并在不斷地創造性使用中發揮更大的效益。比如以上討論的四個視角,大致就是如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四個視角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即中國早期國語的視角。另外,按現有認識,華語屬于傳承語/祖語,而它的傳承對象或稱“原祖語”就是早期國語(刁晏斌、周連英,2021),所以這一視角也可以稱為“傳承語視角”或“祖語視角”。我們建議增加這一視角的理由大致如下:

其一,最初的華語(即東南亞華語)是由中國大陸地區的早期國語即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整體移植”而形成的。關于這一點,我們曾經作過比較全面的闡述與證明(刁晏斌,2018:145-182)。正因為如此,當今各地華語與早期國語保持了很高程度的一致性,這一點已經為很多研究成果所證明,比如郭詩玲、高虹(2016),王彩云(2016),李計偉、張翠玲(2019)等。所以,早期國語應該是觀察華語的一個重要視角,二者之間關系的對比與參照理應成為華語研究的“常規”內容之一。

其二,普通話視角不能替代早期國語視角。按現在的認識,普通話與早期國語是變體與本體的關系,前者難以包括或涵蓋后者,所以只提前者而忽略后者,必然會留下一個不小的空缺,造成觀察與研究的“盲區”。當然,我們這樣說,并非否定普通話作為四個視角之一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相反,華語與普通話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發展的速度不同,所以產生較大差異,而這也決定了二者有充足理由成為相互比較的對象。

其三,在實踐層面,在某些具體現象的研究中,由于早期國語視角的缺失,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某些結論的全面性甚至于正確性。比如,許多相關研究以華語與普通話的差異為立足點,其中有一些就把前者表述為后者的“變體”,把華語與普通話的不同稱之為“變異”,這實際上是認錯了對象。再如,華語研究一度有重共時、輕歷時的傾向,其中的表現之一是短于或疏于溯源,而這個“源”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早期國語。所以,無論著眼于華語的共時還是歷時研究,早期國語都是不可或缺的觀察角度和研究內容。

其四,旁觀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在漢語語法史的研究中,就有學者提出了“‘普方古民外’立體研究法”(唐賢清、姜禮立、王巧明,2019)。這里的“普方古民外”就是考察漢語歷史語法現象的五個視角,比上述四個視角多出了一個“民族語言”,這無疑是根據研究對象特點而對邢福義先生“大三角”理論所作的補充和完善。關于建立“民”角的理由,文中指出,“漢語與其親屬語言之間的關系,使得民族語言能為漢語的歷史研究提供大量的、有價值的線索和旁證,也能為構擬原始漢藏語和揭示漢藏語歷史演變規律提供證據。”“我們通過參照民族語言,可以為漢語歷史語法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和更加合理的解釋。”這里的“線索”“有力的證據”與“合理的解釋”,也同樣能夠由早期國語提供給當下的華語研究。

基于以上四點理由,我們認為,華語的觀察與研究視角,可以而且應該由四到五,從而具有更大的覆蓋面,并且能夠對華語進行更多方面、更多角度的觀察與分析。

確立了視角的數量,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各視角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自的“權重”,這也是一個極富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的問題。比如,相對于其他各角,“古”角或許只是一個“半角”,因為華語中的古代成分雖然不少,但基本都是來自早期國語或方言,而非直接進入,因此不宜跟其他視角等量齊觀。其實,確立研究視角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深入、細致地觀察研究對象,隨著華語研究以及相關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觀察角度,甚至還有可能在一個角度之下再分出多個下位的角度或方面。比如,“外(語)”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一是在不同的言語社區起重要影響作用的外語并不相同,二是在同一個言語社區可能同時存在幾種對華語具有重要影響的外語(比如馬來西亞的英語和馬來語),而這就使得進一步的區分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外”角之外,“方”角大致也是如此。這里涉及的問題比較多,限于篇幅,我們將另文討論。

3.2 進行更大范圍和規模的方法論創新建設

華語研究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它為方法論的探究與創新提供了一個大平臺,這方面的開掘空間確實很大。進行華語研究方法論的建設與開拓,大致有以下兩個立足點以及目標指向:一是著眼于華語構成以及對其產生較大或很大影響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二是因應華語研究的實際需要,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探求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獨特方法。上文討論的“視角”和“框架”基本屬于前者,而以下主要立足于后者進行舉例說明。

比如,基于語料庫的統計方法在當下已經廣為人知,使用該方法的研究成果也已相當多見,以下幾項研究雖然也歸屬于此,但卻各不相同。

陳瑞端、湯志祥(1999)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漢語詞庫”的六百萬字語料為基礎,通過檢索和統計,對上世紀90年代通行于整個漢語·漢文化區域的漢語詞匯進行定量分析研究,著重考察當代漢語詞匯的“共同底層”和三個區域之間的“地域差異”,從數量特點及其分布角度,對流通于整個漢語區域的“基本詞匯集”和僅在各自區域或者其中兩個區域之間流通的“子詞匯集”作了一個初步的定性分析。如果說,這種僅以“數量和比例”為調查對象的統計分析還屬于比較“基本”的計算分析的話,那么以下各篇的具體路徑及方法等則又有所不同。

鄧思穎(2018)提出了“參數分析法”,通過時代、地域、方言、語體這四項參數來描述華語的變體,指出這四項參數為全球華語變體的分類提供了清晰而可操作的劃分標準,它以動態的方式窺探全球華語變體的互動關系,希望在建構全球華語研究的理論路程中踏出一小步。文章認為,日后還可以此為其他研究的基礎,如語言類型學、形式句法學等,在本體研究的層面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謝永芳、張湘君(2015)與上文有些類似,但是更加偏重計算與測量。文章引進社會科學“指標體系”研究模式,甄選了三級共10項指標,采取客觀、主觀兩種賦值計算法,比較測量華語手機類異稱詞語的結構,用數據位次顯示差異,并借助數據對詞語結構在華語社區異稱選擇競爭中的制約作用進行解析。文章指出,采用“指標體系”有助于詞語比較的精細全面與準確可信,有助于開啟測量式比較和數據式解析華語社區差異詞的新嘗試,促進相關研究在指標數據時代的深化和拓展。

與以上二文有所不同,刁晏斌、鄒貞(2014)則是就單一指標及數據,使用獨創的計算公式進行對比分析。文章在分析海峽兩岸女性譯名性別義溢出情況差異時提出“女性度”概念①翻譯中源語和譯入語雙方在意義上存在不對等現象,其中譯入語詞在意義上多于源語言的語詞,就叫“義溢出”。譯名中的義溢出主要體現在姓名、性別、褒貶等方面,其中最顯著的便是性別義溢出。見潘文國(2002)。,以12萬多個大陸人名為調查對象,用計算方法得出女名用字的女性化色彩強弱(即女性度)數值,并以此為依據對兩岸女性譯名的性別義溢出情況進行量化比較、分析,最終結論是臺灣女性譯名的整體女性度以及個體譯名女性度普遍高于大陸譯名。

以上幾篇文章中的計算以及與之相關的分析各有側重,具體方法也有差異,可以簡單概括為“參數分析”“指標分析”和“計算分析”,如果合而觀之,并進行一定程度的歸納與概括,則或可初步建構華語研究“統計分析”方法論的部分內容。在當下基于語料庫甚至大數據的華語研究中,這是一種前景廣闊的研究方法,具有極大的理論開拓空間和實際應用前景。

再如,刁晏斌(2020b)由海峽兩岸語言的“歷史差異”與“現實差異”入手,提出了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研究的歷時觀問題。“歷史差異”是指“過去”既已存在的差異,而“現實差異”則是指當下現實存在的差異,在兩岸語言由差異走向融合的條件和背景下,二者的內涵、范圍等并不相同,而這正是兩岸語言及其關系的歷時發展所致。由此得出的認識是,兩岸語言差異其實是一個動態的實時過程,而二者的融合是造成其不同階段實際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當下不少兩岸差異對比研究主要基于工具書或其他一些“后時”語料,因此不能與語言應用的實際同步,由此造成不少研究結果“失實”“失真”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刁晏斌(2016b)提出了“即時性研究”主張,認為在一個詞語產生時間可以精確地追溯到某一秒的時代(我們稱之為“秒時代”),即時性語料的使用以及基于這樣的語料所作的語言實時狀況的即時性研究應該是應有之義。特別是語言現象的融合,有時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也不為過,它不斷造成已有差異的消減,①另一方面,在現實的語言生活中不同華語區也還會不斷有新的差異產生,所以實際的情況是有減有增。所以更應強調這種即時性。由即時性的研究,牽引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種是“開始做”,即完全或主要依據一些即時語料來進行差異與融合的對比研究,這樣才能反映某一現象本身及兩岸之間對比的最新實時狀況;另一種是“接著做”,即針對某些已有研究作進一步的后續跟蹤調研,補上從當時到當下這一段時間的空缺,從而形成一個時間上有連續性、內容上有延展性的完整研究。

上述“歷史差異”與“現實差異”在華語各子社區之間普遍存在,所以即時性研究以及“開始做”與“接著做”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比如就普通話與華語的對比而言,按周清海(2017)的認識與表述,以中國的改革開放為界,經過了“分裂時期”與“融合時期”這樣兩個階段,歷史差異主要指在分裂期產生并存在的差異,而現實差異則是進入融合期以后不同時間點上的差異,二者在范圍上有大小之別,在項目上也有多少之別,此外應該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區別。

僅僅通過以上的簡單介紹,就能夠看到,在華語研究中,開闊思路,進行更大規模的方法論創新建設正當其時,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追求。比如,周清海(2020)談到,現有研究讓我們看到了新加坡華語“有”而普通話“沒有”的語法現象,卻忽略了普通話“有”而新加坡華語“沒有”的語法現象;郭熙(2018)也就此指出:“語法的全面描寫還沒有展開。這里提及語法的‘全面描寫’,是因為以往強調描寫各地的語法特點,而由于研究者多是中國學者,缺乏趙元任(1979)所說的土著感,容易出現重視‘我無他有’、忽視‘我有他無’的情況,也不利于編寫教學參考語法。”由此給我們的啟發是:立足于華語,上述“無”的現象自然應該充分重視并進行研究,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應該怎樣研究?而這無疑會給我們的華語研究方法論建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4.結語

周清海(2021)認為,華人有共同的語言,是一筆財富,一筆應該繼續愛護和保留的財富,而李宇明(2021)的一段話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一“財富說”給出了解釋:“這種由內地到港澳臺地區、由本土到海外、由母語到二語(甚至三語),由一隅到全球的視域擴展,使得觀察漢語的參照系也在發生改變,涉及的語言現象、語言關系、語言問題也空前繁多復雜。”我們也在5年前就從另外的角度指出:“兩岸四地當下的民族共同語合而成為一個巨大的共時平面,所有現象和用法的總合構成了當代“大漢語”的共時全貌,這一全貌遠比任何一地漢語的單一面貌更為復雜多樣、豐富多彩,在形式和內涵上都達到了一個包羅四地的‘最大值’,不僅能給人們提供更多的觀察角度和研究內容,而且也為更多理論、方法的運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現實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認為,這“是上天對所有漢語/華語研究者的一份厚賜,不僅應該充分尊重和珍惜,更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從而出成果、出方法、出理論”(刁晏斌,2016b)。

本文對華語研究方法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內容包括已有認識、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進一步探索的思考,這樣的內容安排或許正可以反映全球華語學這一新興領域理論探索的前進路徑:在創新中提高,在發展中完善。

最后,我們回歸問題的本原:進行華語研究方法論探索的根本目的和歸宿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大致歸納為“器”和“道”兩個層面,以下簡要說明。

4.1 “器”的層面

器之目的在于用。華語研究方法論探索來自對華語的實際研究,而反過來又能指導和促進后者,使之更上一層樓。具體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用之于華語研究。比如上文討論的華語研究五個視角,還有一點沒有談及:“第五視角”即“國”角的提出,是基于“以傳統國語為基礎的華人共同語”這一華語觀①李宇明(2014)給出的華語定義是“以普通話/國語為基礎的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刁晏斌(2015b)給出的則是“以傳統國語為基礎、以普通話為核心的華人共同語”,二者都強調了早期國語與華語的密切關系。,在這樣的華語觀下,自然就會意識到還應該再有一個“國”角,并且還應該是一個比其他各角更加重要的視角,因為其他各角都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揮作用或產生影響的。隨著“國”角的加入,必然會給華語研究帶來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共時研究引向歷時,并最終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過初步的討論與嘗試(刁晏斌,2020a;2021),得出了能夠完全支持上述認識的結論。

其二,用之于普通話研究。我們曾經著文討論普通話研究的國語/華語視角問題(刁晏斌,2019),認為建立國語/華語視角,在共時方面有助于對普通話基本面貌及特點的了解與認識,以及研究范圍的拓展、深化與細化;在歷時方面,有助于理清百年漢語的發展線索,以及具體現象的歷時研究,從而進一步明晰普通話形成及發展的過程。比如,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大三角也可以比照華語“五角”相應地增加外語、臺港澳國語以及海外華語視角,這樣就成了“普、方、古、外、國/華”。就增加的兩角而言,普通話中包含大量的外來因素,論者常以“歐化”“日化”稱之,所以“外”角內涵豐富;“國/華”角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普通話深受臺港澳國語及海外華語的影響,產生很大變化,所以這個視角也具有其無法替代的作用和價值。

4.2 “道”的層面

這里指的是“純理論”的建設與追求。幾年前,我們立足于華語研究,倡導與呼吁建立“全球華語學”(刁晏斌,2017b),其目的一是突出其理論性,二是彰顯其學科性,就其具體訴求而言,則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建立全球華語的理論體系。要想成為一門學問,而不僅僅是一項研究或一個研究領域,自然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具體而言,其來源有三:一是采取“拿來主義”,借鑒國內外已有理論,用之于具體的研究實踐;二是結合華語實際對所用理論進行調整、修改、補充及完善,使之更加適合華語實際;三是產出原創性的理論。以上三個方面,大致也構成了華語理論(包括方法論)建設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其二,為普通語言學作出貢獻。全球華語具有跨越時空、超越族群的特征,因而不僅具有事實發掘的巨大空間,同時也具有理論提煉的豐富內涵,由這一研究,理應為世界普通語言學作出其獨特的貢獻,這是華語研究者應有的擔當和自覺,也是其理論探索與追求的更高境界。

猜你喜歡
方法論理論差異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找句子差異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91视频免费| 伊人成人在线| 伊人欧美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色九九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国产91导航| 日本91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一个色综合久久|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久久中文电影| 黄网站欧美内射|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中文字幕啪啪|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天天综合网色|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国产小视频网站|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 AV老司机AV天堂|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青青草欧美|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色九九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免费无遮挡AV|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亚洲手机在线|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综合网站| 97国产在线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